书城历史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
8041600000089

第89章 历史以成败论英雄·忠臣与奸臣 (2)

第一次密谈时,秦桧说:“臣僚们多是畏首畏尾的人,不足以与他们讨论大事,和议之事,请陛下只与我一人商议决断,不要让其他的人干预。不知可否?”高宗说:“我只派你一个人来主持此事。”秦桧又说:“我对这件事是有信心的,只是不知陛下是否下定了决心。请陛下考虑三天再定,免得我行事时有不方便之处。”

过了三天,他们进行了第二次谈话。高宗说:“我的信心已经很坚定了!”

秦桧说:“我恐怕还有考虑不周,别的方面还有不方便之处,请陛下再考虑三天!”

又过了三天,他们进行了第三次密谈,秦桧觉得高宗的信心不再动摇了,就去坚定地实行他的投降方针。

秦桧先拿出他准备好的议和方案,让高宗签了字,然后一个人主持议和谈判,不许其他大臣干预。在议和时,金国派来的“谕江南使”和“明威将军”带来了议和国书,非要求高宗跪拜不可,否则,议和不成。正在万分为难之际,朝臣中有人引经据典,说是高宗守丧三年未满,不能处理国家大事,如果行此大礼,既属不孝,又属不吉,金朝使者这才勉强应允,由秦桧代行皇帝职权,跪在金使面前,在和约上签字。

金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也十分激烈,粘罕死于政敌之手,挞懒又死于政敌金兀术之手。金兀术以“与宋交通、倡议割地”为理由,处死了挞懒,当然,金朝也就不再以议和为方针,而是要长驱直入,灭亡南宋。于是,在秦桧签订和约之后一年,金兀术就率兵南下,直取河南、陕西,河南、陕西诸州纷纷陷落。这不仅惊醒了高宗的安乐梦,也使秦桧十分震惊。金人撕毁盟约,秦桧议和无效,恐怕要遭贬黜了。他为了弄清高宗对金兀术入侵的真正态度,就找了一位心腹大臣,前去试探。

此人见到高宗,试探着问:“金军长驱直入,陕、豫诸州陷落,张浚虽有陷州之责,但毕竟忠勇,尚可委以重任,使之领导抗金。”

高宗听了此话,拍案大怒说:“宁可亡国,我也不用此人!”

秦桧得到了这一消息,心也就放回肚子里去了。原来,张浚是一位坚定主张抗金的将领,失陷陕西诸州,并非张浚的责任,乃是由于金兵势大,高宗不用张浚,说明高宗并非真想抗金,还是希望议和。

正在此时,抗金名将岳飞出现在河南一带,在刘锜的协助下,在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的五、六月间,岳家军和金军进行了几次大战,结果使金军的十万人马死伤过半,收复了蔡州、郑州、洛阳等地。金兀术闻岳家军到来,就恐惧后逃,真有闻风丧胆之势,很多金将,已准备降宋,在这种形势下,岳飞准备乘胜追击,他豪迈地与诸将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公痛饮耳!”

前线的胜利却吓坏了秦桧和高宗。秦桧怕金兀术向他问罪,高宗在经历了苗傅和刘正彦两位将军的叛乱之后,也心有余悸,深恐将领势大,难以控制,所以也不愿岳飞继续北上。正当岳飞雄心勃勃地准备大举进攻之际,秦桧却以高宗的名义命令刘锜、岳飞“择利班师,不可轻进。”不久,岳飞又在朱仙镇大败了金兀术,准备渡过黄河,乘胜追击,秦桧慌了手脚,在一天之内,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催逼岳飞撤军。所谓金牌,就是木牌朱漆黄金字,使者把金牌举过头顶,骑马奔驰,见者让路,一天要走五百里。其催逼之急,可以想见。岳飞无奈,只得仰天长叹,痛惜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四月,秦桧以明升官职、暗夺军权的办法把韩世忠、岳飞、张浚召入朝廷,“论功行赏”,任命韩世忠、张浚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削去了他们的兵权。金兀术听到南宋这一自毁长城的消息后,十分高兴,当即又做出一副重整军马、进攻南宋的样子,威胁南宋把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并要杀掉抗金最为坚决的将领。

于是,秦桧开始精心组织安排,准备杀掉岳飞等人。他先派谏官万俟卨制造、收集伪证,然后又串通张俊,收买了岳家军的重要将领张宪的部将王贵、王俊等,令王贵、王俊诬告张宪和岳飞的儿子岳云,把张宪和岳云捕入狱中。在送交高宗的“罪证材料”中,有一封伪造的书信,其中有岳飞令张宪举兵之辞,高宗看了,惊惧不已,立即批准逮捕岳飞。

岳飞被人骗入大理寺,他看到岳云、张宪遍体鳞伤,不禁怒火中烧。他袒出脊梁,露出母亲所刻的“精忠报国”四个字,在场诸人无不震惊。问官何铸在审查材料时见所告不实,就向秦桧请求撤销此案。秦桧当然不肯,把案子转交死党万俟卨审理。岳飞等人虽经严刑拷打,始终一言不发。

在迫害岳飞的过程中,秦桧已代表南宋同金兀术签订了“和约”,规定两国以淮水为界,割唐、邓二州与陕西诸地;岁贡银两、绢匹各二十五万;北方人流寓江南者,任其归回旧地。

高宗没想到条件如此低,不仅满口答应,甚至还心存感激,连忙发誓同意,这就是宋金对峙史上的第二个“和约”,史称“绍兴和约”。

岳飞被关已两月有余,秦桧等人还是找不到足够的证据,在逼迫岳飞签字画押时,岳飞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后来,秦桧在老婆王氏的怂恿下,发出密令,将岳飞、张宪、岳云等人处斩。在行刑之时,还特嘱多设防卫,以免有人劫法场。对岳飞的亲朋故旧,也不放过,杀戮流放,极尽迫害之能事。

对于岳飞的被害,当时就引起了公众的愤怒。韩世忠已被罢职,但他还是当面质问秦桧说:“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有何证据?”秦桧说:“莫须有。”“莫须有”是宋时的口语,意思是也许有。韩世忠听了,十分气愤地说:“‘莫须有’三字,怎可服天下人!”

秦桧就是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奸徒,他之所以能在南宋时期兴风作浪,实在跟他纵奸有术大有关系。

首先,他在总的方面抓住了金强宋弱的特点,利用南宋积弱不振的局面和朝廷里多有主和派的情势来为金朝卖力。他还深深地抓住了高宗极怕迎还“二圣”或是金人让钦宗在北方立朝的心理,牵制高宗,让他乖乖地跟着自己走。即使有一时的不便,他也不丧失信心,而是等待时机,以求一逞。

其二,他严酷地迫害政敌,且必欲把对手置于死地而后快。例如,大学者胡铨任枢密院编修,对秦桧的投降行为极为愤慨,就上书高宗,要求斩秦桧以谢天下。秦桧立刻把他贬至昭州。后来陈纲上书附和胡铨,秦桧又借小故把他贬往当时称为“死地”的安远,终于使他死在贬所。邵隆对秦桧主持签订的“绍兴和约”很不满意,秦桧就先行贬官,再用毒酒毒死他。总之,秦桧对反对他的人毫不容情,被他杀死的人不知有多少。

其三,他善于见缝插针,造谣离间,拨弄是非,借此制造群臣间的矛盾,拉拢自己的势力。张浚本来是赵鼎的好朋友,曾推荐赵鼎做宰相,经过秦桧的离间,赵鼎与张浚反目成仇,反去帮助秦桧排挤张浚。后来,赵鼎也被秦桧排挤,两人晚年在贬所相会,谈起前因后果,才恍然大悟,知道为秦桧所骗。就这样,秦桧在朝廷之中竟能左右逢源。

其四是他发语不多,言出必中。他在与人讨论问题时,一旦觉得对方反对自己,就住口不说,等对方说完,他寻找破绽,出语攻击。例如,大臣李光在讨论政事时顶撞秦桧,秦桧就沉默不语,等李光说完,秦桧才慢慢地说:“李光没有做大臣的礼法。”结果使得高宗对李光十分不满。秦桧的这种做法看来很简单,但要掌握到火候上则十分不易,一旦使用纯熟,往往能生出奇效。

其五是他严密防范,不使自己的名声受损。一次,秦桧举行家宴,请戏班子唱戏,在演戏的情节中,一演员头上的饰环落地,没有去捡,另一演员问道:“那是什么环?”答道:“那是二胜环(同徽、钦二帝还朝的“二圣还”谐音)”。另一演员就说:“你坐了太师椅,为什么把‘二胜环’丢在了脑后?”这话涉及到秦桧,满座震惊。散戏后,秦桧就把演员找来,严加责打,并不准再演这出戏。对于其他诗文词赋,只要涉及到他,他就大兴文字狱。在秦桧的晚年,他曾以“诽谤罪”诛死了许多朝臣,受株连的贤人名士多达五六十人。

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秦桧病死。他两次为相,长达十九年之久,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卖国行为和奸邪的面目就为人们所清楚地认识到。有一个叫施全的军人,手提大刀,截在秦桧上朝的路上,等秦桧出现,挥刀迎面砍去,不幸只砍断了桥边的柱子,被秦桧捉住杀死。在秦桧死后,真可谓“哀荣”无限,应了那句“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的话!

【评议】

在中国历史上,似乎还没有哪一个奸臣能像秦桧这样受后人痛恨,在岳飞墓前和岳王庙里,秦桧、万俟卨等人被塑成十分丑恶的形象,囚跪在铁栅栏或是铁笼子里。据说连现在的油条,也是由宋人发明的“油炸桧”演变而来。当时,人们用面捏成秦桧的形象,放在油里炸来吃,后来简化得只剩下两条腿,就是现在油条的样子了。

清朝时,演出秦桧陷害岳飞的戏时,就多次发生观众上台把饰演秦桧的演员打倒的事。民间的许多传说也很有意思,即便现在,每当说起某人既奸又坏时,还往往说他“坏得像秦桧似的”。传说明朝有一人在杭州屠场里见到一口猪,被杀掉刮去毛后,肚皮竟现出“秦桧十世身”等字样。铁鞭打秦桧的故事也很有名,故事叙述了岳飞的友人张先生梦入岳王庙,在与岳飞款谈之后告辞出来,走到庙后树林中,忽听有求救之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力士正执鞭抽打秦桧。秦桧说:“岳王派人每天打我一百鞭,你与岳王友好,能否讲情免了今天的一百鞭?”张先生答应了,前去讲情,没想到被岳飞责怪说:“我被秦桧害死,你只是幸免,何故替他讲情?还是快走吧。看在故人的份上,姑且宽恕了你!”张先生惭然而退,经过树林时,见又多了一人,上前一问,才知是岳飞恼怒秦桧托人求情,再加罚一百鞭。张先生惊恐而醒,第二天感到脸热心跳,急忙到岳王庙中去谢罪,才没有得病。

秦桧是一代奸臣,而且纵奸有术,正因为他有术,才成为千古大奸。他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这是中华民族所做出的最公正的裁决。中华民族虽历遭磨难,也有许多昏君奸相当道,但其正义感始终不灭,正是因为有这不灭的正义感在支撑着我们,这座民族的大厦才能久经风雨雷震而不坍塌。

自古忠奸就有别。忠者自忠,奸者自奸,我们有时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清忠在何处,奸在何处,这不要紧,只要有这正义感,是非和忠奸之辨,迟早会分清。不仅对历史,就是对现实也会自有心得。

秦桧之奸是一目了然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奸”的形态也会变化。所谓大智若愚,是否会大奸若贤呢?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忠奸之辨恐怕就不会像岳飞与秦桧那么泾渭分明。

窃堂皇之名而行奸邪之事的人恐怕不是没有,只是他们比秦桧要高明得多。其奸比秦桧有余,却又能流芳百世,若秦桧在地下见之,也只能自叹还未奸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