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
8041600000091

第91章 历史以成败论英雄·体制与人才 (1)

【引言】

应当承认,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是十分爱才的。

就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吧,那时诸侯争霸,都想保住自己的国家,胜人一筹,乃至称霸诸侯,当然,如能吞并别的诸侯那就达到了终极目的。争来争去争了许多年,有些明白的诸侯忽然醒悟过来,要想争霸,先争人才。这下子热闹了,楚材可以晋用,齐材可以秦用,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恐怕没有任何一个时期能同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市场”相比。这时的“人才市场”应该说是十分自由的,比今天的自由市场还要自由得多,无人征税,无人管理,“出国”不用签证,“回国”不用备案,真称得上是一个“自由世界”。

在当时,得一人才而富国强兵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燕昭王高筑黄金招贤台,得了魏国来的乐毅,终于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差一点灭亡了齐国,为燕国报了遭受齐国侵侮的仇恨。伍子胥从楚国投奔了吴国,终于带领吴国军队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并把楚王掘墓鞭尸,既报了私仇,又使吴国强大起来。齐桓公因为尽释前仇,把国家委托给一个曾经向自己射过一箭的管仲,才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唐代的科举制度非常发达,其目的也无非是为了替统治者选拔人才。一次,当唐太宗看见新被录取的士子鱼贯而入时,他高兴地哈哈大笑,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意思是说,天下英雄皆能为我所用了,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就更为发达,平均每年所录取的士子比唐朝多上几倍,更把天下有识之士笼络一空。在宋以后的明、清等朝,无一不是如此。有时候连皇帝都要亲自参加面试,以便为国家选定栋梁之材。其对人才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然而,说来也奇怪,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如此重视人才,但朝廷之中未必都是人才。端坐朝堂之上的衮衮诸公,有许多就根本无才,南宋末年的奸臣贾似道,就是一个无功、无德、无才而又能专权的大奸臣。

【事典】

真所谓乱世出奸臣,奸臣造乱世。在南宋末年,宋、金对峙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如果南宋朝廷能够励精图治,也不至于先受金人之欺,后灭于蒙古人之手。怎奈昏君一个连着一个,奸臣一拨接着一拨,终于使南宋小朝廷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在这一时期,雄才人杰不是遭害,就是远隐避祸,以求全身,只有那些奸佞之徒,如蝇而聚,遮蔽朝廷。

贾似道,生于宋宁宗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台州(今浙江宁海)人,其父贾涉略有资产,在钱塘县看上了一个姓胡的有夫之妇,就连骗带买,把她弄到手,作为侍妾,这胡氏便是贾似道的生母。后来贾涉离开四川万县县丞职位,被调升为淮东制置使,大概是因为升官了,另一方面,贾涉的妻子妒性极大,不容胡氏,贾涉就留下其子贾似道,而把胡氏扔在了万县。后来,胡氏生活无着,只得嫁给了一个石匠。这个石匠因为娶了胡氏,日后被贾似道派人害死。

贾似道的父亲虽然官职不算太高,但毕竟衣食无忧,贾似道的童年也应算是在贵族生活中度过。不料在贾似道十岁的那年,贾涉忽然病死,这下子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家境立刻落入了困顿之中。贾似道生性浮滑,在失去父亲之后,亲生母亲又不知着落,所以无人管教得住,他就同一帮流氓无赖混在一起,吃喝嫖赌,不务正业。也许就是他的这段流氓生活,帮他找到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对他日后专宠弄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宋代,朝廷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往往对那些做过高官或立过大功的官吏的子孙授以一定的官职,叫做“恩荫”,所谓泽被后世,荫及子孙,就是这个意思。贾似道也领沐了这浩荡的皇恩,被朝廷授以嘉兴司仓之职。这虽是一个管理县级粮仓的小官,但毕竟能供他衣食,使他从流氓阶层中脱离出来。

然而,要想由这样一个小官通过正常的途径熬到当朝宰相,那实在是痴心妄想,只有通过偶然的奇缘,才有可能飞黄腾达。只是这样的机会太少,在整个南宋王朝当中,有幸者也只有一、二人而已,而贾似道偏偏吉人自有天相,这样的好运就落在他的身上。这位无功、无德又无才的仓库管理员,从此就平步青云了。

原来,贾似道同父异母的姐姐被选入宫,没想到这位贾氏既长得超众脱俗,心思又灵慧乖巧,不久就深受理宗的宠爱,被立为贵妃。贾氏也真算贤德,她邀宠之后,便念念不忘她这位兄弟,成天给理宗吹耳边风。说她这位弟弟如何如何贤能,如何如何有本领,理宗便不问是非,对他的这位小舅子大加提拔。

宋理宗赵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昏君。他本是流落民间的赵宋王室的宗族,祖上当过什么官,连他自己也不清楚。谁知奇缘竟然降临到他的身上,宁宗的宰相史弥远为了保住权位,下决心要废掉那位痛恨自己的太子,免得太子即位之后,自己会有灭门之祸。于是,史弥远派人从民间搜罗出了赵昀,把这位稀里糊涂的布衣青年弄给太后当了宗子,然后又废掉太子,立赵昀为太子。宋宁宗赵扩死后,史弥远就扶持赵昀登基,是为宋理宗。理宗由布衣平民骤然升为天子,思想上缺少准备,又兼宰相史弥远把持大权,他便只顾享乐,哪里还考虑什么国家大事。因此,宋理宗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之一。

宋理宗在数年之中连续提拔贾似道,先是提拔为籍田令、太常丞、军器监,后来干脆升为大宗正丞。贾似道在这些职位上干了些什么呢?他早年的流氓习气在这时才真正有了发挥之处,他聚众赌博,出入妓院,挟妓游冶。尤其是在西湖之上,他的游船最大,歌妓最多,在夜间游湖时,灯火最明处肯定是贾似道。当时还是宰相史弥远专权,贾似道就交结史嵩之、史岩等史氏党羽。当有人状告贾似道过于放浪,有碍礼教道学之时,理宗就让临安知府史岩查勘贾似道的行迹。史岩知道贾似道的姐姐是理宗的宠妃,贾似道又与自己交好,哪里还肯据实回报,他对理宗说:“贾似道虽有形迹不检之处,只不过是少年习气,并未伤于风化。但观其材,似可大用。”理宗听了这些话,就放下了心。他本不欲处罚贾似道,便把他调到澧州去当知州。虽不是京官了,但品位未降,又有了实权,对于贾似道来讲,未尝不是好事。

贾似道受到理宗的特别宠信,恐怕还与理宗的寂寞心态有关。理宗是由史弥远一手扶植起来,理宗当政以后,也曾想有所作为,但史弥远专权几十年,朝廷当中党羽密布,虽然除掉了被人称为“三凶”的史氏奸党,但对破除史氏权力集团却无大补益,所以,理宗当政的前半期主要被史弥远集团所控制,在朝臣之中,很难找到一个心腹臣下。因此,理宗对于宠妃贾氏之弟,也就青睐有加,在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至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之间,贾似道由澧州知州陆续升至两淮制置大使,并兼任淮东安抚使,知扬州,后又升为参知政事,并知枢密院事。在贾似道权力日渐上升的时候,史弥远亡故,其子史嵩之需守父丧回家,他的党羽也渐渐地失去了权力,但接之而来的,是董宋臣、丁大全等一帮专靠趋奉理宗的大臣当政。这些人,对外无抗金之策,对内无安国之能,只是一味地引导理宗享乐,因而,朝廷上的正直之士为之一空,朝廷只剩下了一个空架子,一旦金兵入侵,理宗便只有惊慌失措了。

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二月,蒙古大汗蒙哥出兵三路,进攻南宋。南宋的边境重镇鄂州被围数月,董宋臣等人竟压住警报,不使理宗得知。后来大臣们慌了手脚,准备出逃,理宗才知有蒙古人来攻。理宗不思抗击,反让董宋臣、丁大全等人准备迁都逃亡,这一举措立刻引起了正直朝臣的强烈反对。在文天祥等人的强烈要求下,理宗只好贬逐了两人,让吴潜、贾似道主政。

贾似道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身份带兵出征,这是他专权误国的开始。他邀得权力的重要法门,就是谎报战功。

贾似道当然没有指挥才能,更无作战的勇气,在移兵黄州的途中,远远看见一支队伍,以为是蒙古军袭来,贾似道吓得抱头叹息:“这番死了!这番死了!”等军士报知前面的敌人不是蒙古军,而一小股南宋的叛军,贾似道这才信心大增,指挥他这支占绝对优势的军队赶跑了叛军。当时,鄂州城的守卫战打得很激烈,城中军民死伤达一万多人,对忽必烈的蒙古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如果坚守,蒙古人也难以轻易向南推进。但虽有军民的猛烈抵抗,贾似道等人却吓破了胆,当忽必烈扬言要进攻扬州时,贾似道连忙遣使向蒙古人求和,自许了许多投降条件。但忽必烈拒绝议和,一面加紧攻打鄂州,一面准备进攻扬州。这使得贾似道忧恐万状,一筹莫展。

正在这时,进攻四川一带的西路蒙军战败,蒙古大汗蒙哥在进攻四川合州时中箭受伤,病发而死,蒙古贵族内部发生权力之争,留在后方的王室趁机自立为大汗。忽必烈为了争夺汗位,准备起兵北还。这时,贾似道若能趁势追击,一定会大获胜利。可贾似道明知敌军即将撤走,偏偏又主动去求和,忽必烈正欲撤兵,乐得占个大便宜,就与贾似道签订了议和条约,要贾似道每年输纳大量钱物,这才带兵北还。

蒙古兵退去,昏庸虚弱的南宋小朝廷长吁了一口气,尤其是宋理宗,真是对贾似道感激莫名。贾似道也真会做戏,首先,他在蒙古兵撤退时截杀了一百多个蒙古散骑,布置了一个宏大的胜利场面,然后向朝廷报捷,说经过如何如何苦战,将士如何效力用命,杀了多少敌人,等等,弄得理宗深信不疑。其次,他笼络朝臣,既让他们不明真相,又让他们封锁消息。这么一来,贾似道就成了国家的栋梁,乃至民族英雄。自蒙古人南下以来,还没有人能像贾似道这样奋力击退了蒙军,于是,贾似道瞒天过海,树立了威望。

贾似道的法术就是瞒和骗,他同忽必烈定的条约当然不能让别人知道,尤其是瞒住理宗,否则,一切都要露馅了。他怕吴潜把守卫鄂州的功劳争归己有,也怕吴潜揭穿了他的把戏,他就以吴潜反对立赵祺为太子为名,离间吴潜和理宗、太子的关系,并诬告他在抗击元兵时举措不当,以至败绩。理宗就下令削去了吴潜的左丞相之职,在流放途中,贾似道密使人将他毒死,终于除去了心头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