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
8041900000017

第17章 英雄与时势·愿娶不嫁之妇

【引言】

贞妇烈士是为人们所赞扬的,人才也好比贞妇烈士一样,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堪信任。但是,要想识别贞妇烈士一样的人才,却需要有超常的见识和宽广的胸襟,否则,即使有真正的人才,也不会为你所用。

【事典】

西汉曹参做宰相的时候,很懂得用礼节对待贤人,他让著名的辩士蒯通做了他的上宾。有个人想向蒯通推荐贤士,便对蒯通讲了下面的话:

“从前,齐王田荣非常怨恨项羽,打算起兵背叛他,便首先罗致乃至劫持齐国的士人,有不服从的,便杀死。齐国有两个处士,一个叫东郭先生,一个叫梁石君,也都在被劫之列,勉强服从了田荣,等到田荣败死之后,二人认为自己顺从田荣是丑事,便一同到深山中去,隐居不出来。”

客人对蒯通说:“先生在曹相国那里,收拾遗漏,举发错误,显扬贤人,举国没有人能和先生相比的了,你既知道梁石君、东郭先生是俗人所不及的,为什么不把他们推荐给曹相国呢?”

蒯通说:“对。臣的家乡有个妇女,和邻居的诸母非常要好。一天,她的婆婆夜中丢了一块肉,以为是她偷吃的,发起怒来,把她赶了出去。第二天早晨,那个妇女要走的时候,到要好的诸母处辞行,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她,诸母说:‘你先慢慢地走,我去叫你家人追你回来。’于是,她拿了一束麻,到失肉的那家讨火,说,‘昨天傍晚我们的狗得了一块肉,众狗互相抢夺,弄得死掉了,讨个火去煮了它。’失肉的那家听了这话,便慌忙追他的媳妇回来。她并不是游说之士,她只是用借火的办法,使那个被驱逐的妇人回来罢了。但事物都是有相互关联的地方,不过,事情要做得恰到好处,我去‘讨火’于曹相国。”

于是蒯通便去见曹相国说:“有的妇女,丈夫死了三天便嫁人,也有幽居守寡不肯出门的,你如果娶夫人,要哪一种呢?”曹相国说:“娶不嫁的。”蒯通说:“照这样说来,选臣子,也是如此啊!现在那东郭先生、梁石君都是齐国的英才,居于深山之中,不肯嫁人,也不曾卑躬屈膝地求官做,臣很愿意您派人聘他们来。”曹相国说:“敬遵命。”就去聘二人来做了上宾。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贤与不肖各归其类。战国时期,淳于髡在一天之内就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个贤人。齐宣王也许觉得太多了,便对淳于髡说:“我曾经听说,方圆千里才有一个贤人,百代之中才出一个圣人,就是这样,人们还认为太多了,仿佛一个接着一个似的,可你一天之内就向我推荐了七个士人,这士人是不是太多了一点儿呢?”淳于髡说:“不是这样,鸟有翅膀,可以一起飞翔,野兽有腿脚,可以一起奔跑。如果到草木丛生的地方去寻找桔梗和柴胡,那是终生也找不到的;但要到万里远的梁父山之北去采集,就可以用车子来装载。所以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理很简单,因为我是贤人,所以大王要从我这里寻找贤人,那就如从河中舀水、用燧石取火一样。我不仅觉得不多,还正准备再给您推荐贤士,哪里仅限于七个人呢?”

有一天,楚威王问莫敖子华说:“自从先君文王一直到我这代,其中是不是有不图爵位封赏、俸禄奖励而只为国家命运担忧的人呢?”莫敖子华说:“像我这样的人恐怕还不能知道这样的事情。”楚威王说:“您要是不知道,别人就更无从说起了。”莫敖子华说:“我不知道您要问些怎样的人。这其中有为官清廉、为国担忧而又安于贫困的;也有为提高他的爵位、增加他的俸禄才肯为国担忧的;更有刎颈剖腹,以死殉国的;也有不图功名利禄而为国担忧的。”莫敖子华滔滔不绝地说了这些,楚威王问:“先生说的实有其人吗?”

莫敖子华说:“从前,令尹子文穿着黑粗绸做的衣服,平常家居时穿的是鹿皮做的袍子(注:皮衣在当时是下等衣服),天还没亮就上朝,天黑了才回家吃饭,而且吃了早饭不考虑有无晚饭,家中没有一月的存粮。所以安于贫困、为官清廉而又为国家担忧的人,就是令尹子文。从前,叶公子高出身在村野,而有擎天之才。他平定了白公之乱,安定了楚国的局势,使先君的德业弘扬到方城之外,四境不受侵扰,声名不为诸侯所辱。在那时,天下诸侯不敢兴兵南犯,叶公也因此得封地六百畛。所以说为了提高他的爵位、加厚俸禄才肯为国担忧的人,就是叶公子高。从前,吴国与楚国战于柏举,两军对阵之间,莫敖大心拍着车夫的手叹息说:‘唉,你啊!楚国亡国之日到了,我将要深入吴军之中,你能打倒一个敌人,抓住一个敌人,以此来帮我,楚国也许还会有希望。’所以说那种折颈剖腹,双眼一闭永远离开人间,不求一己之利,而为国家担忧的人,就莫敖大心。”

莫敖子华意犹未尽,接着如数珍宝地说:“从前吴国与楚国战于柏举,三战而吴军攻入郢都,楚王从郢都逃出,大臣们也跟他一齐逃走,老百姓都流离失所,焚冒勃苏说:‘我如果披甲执戈,冲向强敌而战死,不过是等同于一个小卒而已,不如往诸侯国去求救兵。’于是他带着干粮,悄然出发,攀上高山,越过深溪,走破了脚底,磨伤了膝盖,七天后来到秦国朝廷。他站着一动不动,只是昼夜哭泣,过了七天还没有让他见秦哀公。他滴水不沾,终于晕倒在地,人事不省。秦哀公听说后,急忙跑来看望,连衣冠都来不及穿戴整齐。哀公用左手捧着焚冒勃苏的头,右手用水润他的口,焚冒勃苏才醒来。秦哀公问:‘你是什么人?’焚冒勃苏说:‘我是新获罪于秦的楚国使臣焚冒勃苏。吴国与楚国在柏举交战,三战而吴军攻破了郢都,楚国国王从都城逃出,大臣也都跟着跑了,老百姓流离失所,楚王命令我来报告失败的消息,并请求救兵。

’秦哀公回头看了一下焚冒勃苏说:‘我曾经听说一个大国的国君,如果冒犯了一位义士,对其国家也是不祥的,说的就是你这种人吧!’于是,秦王派出兵车千乘,士兵万人,大败吴军。所以说,那种劳累身体、愁苦心志而为国担忧的人,就是焚冒勃苏了。从前吴国与楚国战于柏举,三战而吴军攻入郢都,楚昭王从郢都逃出,大臣们也跟他一齐逃走,老百姓都流离失所,蒙谷离开战阵,逃回郢都,说:‘如果楚国尚有司君在,楚国还是有希望的。’他进入楚宫,背起法典顺江漂浮而下,一直逃到了云梦。等楚昭王返回郢都,百官们因无法典为据,无法处理国事,民间纷乱频生。这时蒙谷把法典献上,百官执典为据,百事俱得安排。蒙谷献典的功劳,很可以与保全国家的功劳相比。因此楚王对蒙谷封爵赏田。蒙谷发怒说:‘我蒙谷不但是君王的臣子,也是国家的臣子,只要国家不亡,我还怕没有国君吗?’于是,他离开朝廷,隐居于磨山之中,至今还没有爵位。所以说,那种不图爵位封赏而能为国担忧的人,就是蒙谷了。”

楚威王听到这里,叹息说:“这些都是古时的人了,现在的人哪会有这样的精神呢?”莫敖子华说:“过去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楚国的百姓便节食,身体弱得靠着东西才能站直,扶着东西才能站起来。食物本是人之所欲,但有人就是忍着不吃;死是人厌恶的,但有人就是死而不避。我听说,那些爱好射箭的君王,他的臣子也都学习射箭。大王只是不爱好贤才罢了,如果君王真的喜爱贤才,像上面所述的五个臣子那样的人,都可以让他们来到您的跟前。”

“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王爱贤才,则贤才毕至;王爱小人,则小人云集。楚威王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埋怨身边没有贤人,实在是本末倒置、糊涂之至。莫敖子华历数古代楚国的贤人,实际上就是对楚威王的无形的讽刺和揭露,楚威王不悟,反而感叹自己的朝廷里没有贤人,不知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

【评议】

其实,愿娶不嫁之妇的道理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人所接受了。

陈轸曾给秦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楚国人,他有两个妻子,有人调戏那个年长者,挨了骂;调戏那个年轻的,却得逞了。后来,她们的丈夫死了,有人问那个调戏者说:‘你是愿意娶哪一个呢?’那人说:‘我要娶那个年纪大的。’别人不解地问:‘年纪小的答应了你,而年纪大的痛骂了你,你为什么还要娶年纪大的呢?’那个调戏者说:‘她是别人的妻子的时候,我希望她答应我,她是我的妻子时,我则希望她骂那些调戏她的人。’”

娶妻如此,选取臣子也是这样,那些朝秦暮楚的人是万万相信不得的。三国时期的吕布有万夫不当之勇,但因为没有一定的主张,不能忠心报主,做了“三姓家奴”,那些试图笼络吕布的人,到头来反为所害,吕布也成为“妨主”的典型,最后被曹操所杀,是其必然的下场。因此,愿娶不嫁之妇与招纳重视忠臣烈士,实是家国一体的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