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宦官是什么?
宦官是介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中性人,或是非男非女的第三性人。
宦官是遭受人性摧残的、值得同情的人。
宦官是保证皇家不出杂种的牺牲品。
宦官又是钻进最高权力心脏的蠹虫。
宦官还是报复狂。
宦官又称太监,中国的宦官制度如此之发达,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宦官是中国的特产。
宦官,或者说太监,在我们古代的典籍中称做寺人、阉(奄)人、阉宦、内宦、内侍、中宦、内监、宦者等。到唐高宗时,皇帝命改掌管乘舆、服饰的殿中省为中御府,改监为中御太监、少监,因为用宦官当太监、少监,所以把宦官的名称通改为太监了。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最早见到的太监称为寺人,负责为秦国的国君传达命令,但他们最初只是在王宫中负责开闭宫门、传达话语、扫洒殿廷等一类琐事,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角色便越来越重要,有时干预朝政,甚至独掌大权。太监掌权,因其独有的特点,很少能干好事,至于成就辉煌者,更是寥若晨星。大量的权监做尽了祸国殃民的坏事,其累累罪行,史不绝书。
在皇帝软弱、朝政腐败的时候,太监往往容易掌权,在这种时候,人性中卑劣的一面极容易失去控制而暴发出来,尤其是太监,由于人的自然本性的部分丧失,他们的心理多少有些畸形,在合适的时机,他们就会把这些畸形的心理能量释放出来,其表现往往是以邪恶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报复。
【事典】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权监是秦二世时的赵高。赵高本是赵国人,是赵国国君的宗族,其父因犯罪被处以宫刑,其母也被罚作宫奴,赵高兄弟也因此当了太监。后来秦始皇灭亡了赵国,赵氏兄弟也就被掳往秦国。由于赵高通晓法律,又兼力气出众,所以被任命为中车府令,掌管皇帝的车马。
赵高是个极有心计的人,他发现秦始皇非常疼爱他的小儿子胡亥,他就想尽一切办法去接近讨好胡亥,很快博得了胡亥的欢心。然后,他精心地给胡亥讲解法律条文,并能广征实际案例加以说明,还兼教胡亥书法,因此,胡亥处处依赖于他,他也就成了胡亥的心腹。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期望以出游来应验卦辞,借以趋吉避凶,消祸弭灾,准备只带左丞相李斯及掌管车马的中车府令一同出游,胡亥听说后,想随父亲一起出外游览,经赵高说情,秦始皇同意了。
在出游返回咸阳的路上,秦始皇病危,当时离秦都还有两千多里,无法召集众臣安排后事,秦始皇只得让赵高写信给大儿子扶苏,让扶苏速回咸阳为他治理丧事。秦始皇在写完信后即病死,赵高却胁迫李斯,扣信不发,并伪造诏书,斥责扶苏不孝,令其自杀。扶苏接信后,没有反抗就自杀了,这样,长子既除,继位的人选自然就落到了胡亥的身上。
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赵高既是胡亥的老师,又是推戴胡亥即位的大功臣,当然受到胡亥极大的信任和重用,但李斯尚是他专权的障碍,于是,赵高首先在胡亥面前诋毁李斯,并设好圈套,让李斯去劝谏胡亥,惹得胡亥大怒,继而再诬陷李斯父子谋反,结果,作为一代政治雄才的李斯被处以五刑,全族被灭。
赵高独掌了大权之后,还不满足,竟想取胡亥而代之,为了测定人心,他首先搞了一场政变预测。一天,他在群臣面前送给胡亥一只鹿,并说:“献给皇上一匹马。”胡亥笑着说:“丞相错了,指鹿为马。”胡亥说完后,就问身边的人,让他们说是鹿还是马。散朝以后,赵高把说鹿的人全都杀了。从此,大家知道了赵高的意图,不敢逆他而行。
不久,农民起义军逼近咸阳,赵高组织了又一次宫廷政变,他让亲信率兵闯进望夷宫,将胡亥杀死,把胡亥的侄儿子婴找来当了秦王,自己全权操纵。但子婴并不甘心于自己的傀儡地位,他知道若不除掉赵高,自己早晚会被赵高弄死。一次,赵高让子婴到宗庙去接受王印,子婴知道赵高要下毒手,就装病不去,并告诉他的两个儿子说:“如果赵高来见我,你们就立刻将他杀死。”果然,赵高来到王府,子婴的两个儿子二话不说,上去就把赵高砍死了。赵高死后,子婴灭了他的三族。
赵高真是以害人为己任,没有落个善终的下场,实在是罪有应得。但也有一些宦官权监,由于经营有方,下场还不算太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陷人有术而又保身有道的太监当数西汉元帝时期的石显。
凡是权监都是极会投机的人。石显是济南人,因为犯罪而被处以宫刑,收入宫中做了太监。当时,朝廷注重法治,赏罚很严明,一般的官吏都精通法律,石显觉得,要想有出头之日,就必须在法律上打主意,因此,他猛攻法律,又善于揣摩汉元帝的心意,由于他日夕侍奉在汉元帝的身边,元帝经常问他一些法律方面的事情,石显的应答往往十分合乎元帝的心意,因而博得了元帝的欢心,提拔他做了中书令,掌握机要文献。
汉元帝当政的后期,因长期身体不好,不能经常上朝处理政事,必须在身边寻找一个既能体察他的心意又能日夕不离左右的人,这就选中了石显。元帝一方面认为石显在宫中日久,诸事熟稔,又精明能干,办事符合自己的心意;另一方面也觉得石显在朝中无亲无故,不会拉帮结伙,危及朝廷,所以对他十分放心,许多事情都交给他去办。可没想到石显也是个报复心极强的人,凡是得罪过他的人,他都不放过,而且能寻出所谓的法律依据,让人有苦说不出。结果弄得朝廷上下都视石显若虎豹,不敢与之争锋。
当然,反对宦官专权的正直大臣萧望之是石显想方设法对付的重要目标。萧望之是汉元帝当太子时的老师,其正直与学问才干在当时都是名冠一时的,况且他还是汉宣帝指定的辅佐汉元帝的辅政大臣,他在朝廷的地位和元帝对他的倚重是可想而知的。
萧望之的仕途经历也很复杂。他是东海兰陵人,世代务农,后迁居长安之南的杜陵居住,因其学识渊博、见解超人,所以长安城内外的许多著名的学问家和政界人物都与他有交往。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专权,霍光虽是尽心辅佐汉昭帝,怎奈人心难测,他怕人刺杀他,所以遇人求见总是先搜其身,再令两人扶持往见。这样虽然保证了霍光的人身安全,却极大地伤害了人的自尊心。
一次,萧望之被推荐去见霍光,别的儒生都照例被搜被挟,等轮到萧望之,他却坚决不肯,且边走边说:“我不愿见大将军了,不愿见大将军了。”差役们闻声扑上,强行搜身,萧望之就与他们大声争吵起来。霍光闻讯,就请萧望之直接进屋相见。进屋后,萧望之慷慨陈词:“大将军辅佐汉室幼主,能以德化四海,使天下太平,所以全国的读书人争先恐后地为大将军效力,但现在儒生们要见大将军,却要一律脱了外衣,被搜遍全身,这可不符合古礼。过去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时,为了接见贤能的人,洗一次头都来不及洗完,数次握干头发,吃一顿饭都来不及吃完,数次把饭吐出来,周公能如此礼贤下士,您与之相比,可就差得远了。”这番话虽使萧望之大大地出了名,却也因此得罪了霍光,虽未处治他,但也没有任用他,与他一起前往应荐的儒生全都做了官。
三年后,萧望之以考试甲等的成绩被派去看守花园的门,过去曾和他一起参荐的人有的当了大官,其作威作福的样子,一般人看了很羡慕,萧望之却毫无所动。一次,王仲翁揶揄地说:“你不是不肯碌碌无为呢?为什么却当了什么事也做不出的看门官呢?”萧望之淡淡地回答说:“我们是各遂其志啊!”
萧望之就是这么个人!
宣帝即位后,因器重萧望之的才能而想重用他,但因有霍光及其家族在,一直未能如愿,后霍光死,其家因数次谋反而被族诛,更证明了当初萧望之的话是正确的。此时,萧望之又因上奏章抨击一家大臣专权而闻名朝野,于是,汉宣帝就重用了他。
汉元帝即位后,萧望之满以为自己的这位学生要大展宏图了,可没想到宦官专起权来,于是他愤然上书说:“管理朝廷的机要是个十分重要的职务,本该由贤明的人来担任,可如今元帝在宫廷里享乐,把这一职务交给了太监,这不是我们汉朝的制度。况且古人讲:‘受过刑的人是不宜在君主的身边的。’现在应当改变这一情况了。”石显看到了这一奏章,当然把萧望之视为仇人。他从此挖空心思地陷害萧望之。
萧望之的正直还引起了外戚的反感。有个叫郑朋的儒生,为了从萧望之这里弄个官做,就投其所好,上表攻击许、史两家外戚专权,萧望之接见了郑朋,给了他一个待诏的小官,后来却发现郑朋不是个正人君子,觉得很讨厌他,也就不再理他。等该考评升降官员的时候,与郑朋同是待诏的李官被提升为黄门侍郎,郑朋却原封未动,一怒之下,他反去投靠了与萧望之不和的史、许两家外戚。他编造谎言说:“我是关东人,怎知你们两家外戚的事呢?以前我上书劾奏你们,全是萧望之一伙人策划的。”郑朋心怀机诈,到处扬言说:“车骑将军史高、侍中许章接见了我,我当众向他们揭发了萧望之的过失,其中有五处小过,一处大罪。如果不信,就去问中书令石显,当时他也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