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种思想已经十分丰富,也非常成熟,像“此一时,彼一时”等成语,就反映了这种思想。当然,我们的先人还没有把这种思想上升到现代哲学的理论形态,但在其运用上,却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事典】
战国时期,秦惠王对陈轸说:“韩国和魏国相互攻伐,战事已持续了一年多,还没有结束的迹象。有人对我说,让他们讲和比较好,另有人认为不去解救比较好。寡人难以决断,希望您给我出个主意。”
陈轸用下面的比喻来回答他的问题:“从前,卞庄子要刺杀猛虎,旅舍中有一位童子止住他,说:‘那两只虎正要吃牛,吃得痛快时必然争抢。若发生争抢,必然争斗。争斗之中,大老虎将被咬伤,小老虎亦会被咬死。那时您刺杀那只受伤的老虎,刺杀双虎的名声就轻易得手了。’当今之势,韩、魏两国相互攻伐,战事连绵年余,不见停止。这样势必会使大国伤,小国破灭。那时大王再讨伐受伤的国家,便可一举灭掉两国,这和‘卞庄刺虎’道理一样啊!”秦惠王说:“好。”便采纳了陈轸的建议,结果果然如陈轸预料一般。
同样的局势,由于情况不同,其对待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时,诸侯王反叛秦王朝。秦将章邯率兵将赵王包围在巨鹿。楚怀王派遣项羽、上将军宋义等人率兵到北方救助赵王。行军到了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停止不前。项羽对宋义说:“如今秦军在巨鹿围住赵王,我们应尽快渡河,我们楚兵从外围攻打,赵兵在巨鹿城中内应,内外夹攻,必定击破秦军!”宋义说:“不是这样,若想打死牛背上的虻虫,就不能只是杀牛身上小的虮虱。虻虫用来比喻秦王朝,虮虱用来比喻章邯。正如现在统兵打仗是要去灭亡秦朝,而不以全力与章邯打仗,现在,秦军正在全力地围攻赵国,若是秦军得胜,必然耗费精力疲惫不堪。我们也正好趁他们疲惫灭亡秦朝;若是秦军失败,那我们就率大军鸣金径直西进,必定能实现我们灭秦的大业了!所以,当今之计,不如坐观秦赵相斗,等待取利时机。若论披挂上阵、拼杀冲锋,我宋义不如您。但坐下运用谋略,您就不如我宋义了。”
项羽说:“您奉命率军全力攻秦,但却长久按兵不动,再说,因为今年收成不好,百姓穷困,我们的士兵都只能吃杂着豆类的蔬菜。军中没有半点存粮,而您却仍旧大宴宾客,不肯引兵渡河去赵国寻找食粮,联合赵军一起抵抗,还说什么‘等着趁秦军疲败’的话。凭秦军的凌厉之势,围困新建立的赵国,必然能攻破赵国,赵国灭亡就会使秦国强盛,哪还有什么‘疲败之机’可以利用!况且我们楚军新近失败,楚怀王坐不安席,调集全部实力交由将军一人统领,楚国安危,在此一举。如今将军您不顾及国家,不体恤士卒,自己的儿子去齐国为相,只顾私情,哪里是为国为社稷着想的臣子!”
当晚,项羽便闯入宋义的大帐杀了宋义,而后统帅全军渡过漳河,凿沉船只,砸掉锅甑,向士卒显示必死决心,因而军士都没有后退之心。由此项羽率军大破秦军。
以上便是事同但时势不同的例子。
对于这件事,荀悦评论说:“宋义等待秦、赵双方疲惫衰败,这件事与卞庄刺虎一事看似相同,其实形势不一样,处理的方法也就不能一样。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战国时候,周围国家相互征战,暂时没有危险,当然能用卞庄刺虎的办法。战国时七国已经形成很久,一国并不会因为一次战役的失败而招致亡国,所以,形势上不在于使敌国很快灭亡,有利可图则进取,无利可获便只求自保。所以,讲求保存实力以等待时机,抓住敌人疲惫破败之时。当今之势,楚国和赵国却是新立的国家,实力和秦不能相提并论,处于这样一个危机关头,呼吸瞬间便会发生很大变化,前进就会成功,退后只会遭受祸害。这就是常说的事同却时势不同啊!”
韩信率兵攻打赵国,驻军井陉(即太行山要隘井陉口),他挑选了两千精锐轻骑,每人手执一面红色的汉旗,从小路向前,到能探听赵军动静的山坡上隐蔽埋伏下来,并且再三叮嘱说:“赵军看到我军败逃,必定会倾巢出动追击,那时你们飞速冲入赵营,拔掉赵军旗帜,插上汉军的旗帜。”韩信于是先派遣一万人马出发,出营寨后,背对河水摆开阵势。天亮时,韩信登上战车,插上大将旗号,统领另一路人马离开井陉口的隘道,赵军便打开营门对阵,双方交织作战很久。韩信诈败,丢掉军旗战鼓,快速退回排在水边的军阵中。已排好阵势的汉军,把他们迎进去后,又回身与赵军疾战。
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相抢夺汉军的旗帜战鼓,追击韩信等人。韩信等与水边的队伍会合后,士卒们个个浴血奋战,以一敌十,一时赵军也不能获胜。而韩信早先派出去的两千骑兵,正等候赵军倾巢出动去追击韩信。他们一看时机已到,便飞速冲入赵军营垒,拔去赵军所有旗帜,竖立起两千面汉旗。赵军因无法击败韩信背水为战的军队,也无法俘获韩信诸将官,便鸣金收兵回营,却发觉营中全为汉军的旗帜,极为惊恐,以为汉军已经俘获了赵王及以下将军。一时阵脚大乱,士兵们争相夺路逃跑。赵将虽竭力制止,连杀数人,仍无法阻挡。所以汉军乘机进攻,大破赵军,俘获不少赵将及士卒。汉军诸位将领分别展示了自己斩获的首级及俘虏,而后纷纷称赞韩信。
有人不解地问:“兵法上说,排兵布阵,右边当依托山陵,左面应临水泽,可这一次将军您却反倒背水列阵,而且依此打了胜仗,用的什么战术呀?”韩信答说:“兵法上也说过‘置之死地而后生’,必须把士兵放置在危险的地方,才能得以存活取胜。再说我统领的是平素没有受我训练、听我调度的将士,正所谓说:‘赶着赶集的游民去作战!’如此情况下,若是不把军队安置在‘死地’,让人人都为了生存而奋力作战,怎能取胜呢?如果不是这样,他们早就逃之夭夭了,哪里还能靠他们作战呢?”
另有例子,汉高祖刘邦率领五路诸侯的兵马攻入彭城(今江苏省铜山县),即西楚项羽的都城。项羽得知后,统军撤出齐国,转而讨伐汉军,与汉军在睢水河边大战,汉军大败,楚军杀死很多汉兵,尸体把睢水河都堵塞了。
上面的事例说明当事者心理状态的不同而导致同类事出现不同的结果。
【评议】
对于这种不同,《长短经》中评论说:“韩信攻赵,把军队布在汦水河边,而赵军却大败,为什么这样呢?彭城战役惨烈,汉王率军在河边抵抗,因逃跑被水淹死的人数不胜数,反让楚军大获全胜,这又是何故呢?这是因为赵军出营后,见到有机可图便前进,见打得艰难便后退,心中怀着一旦兵败便后撤回营的想法,没有下定必死决心。韩信则不同,他率领的孤军背水列阵,人人抱定必死决心,拼死进攻,这就是韩信胜利的原因。汉王收服众诸侯,攻入楚国都城彭城,士卒兵丁们不思进取,贪图安乐。楚军既有强大的威势,又丧失了自己的国都,项羽统领他们从外面攻打回来,兵丁士卒个个义愤填膺,以愤慨激昂的斗志去救亡图存,共赴国难,无不拼死进攻,因此汉军失败。除此以外,韩信挑选精兵去袭击赵军,而赵国却只派心怀私念的士兵去攻打韩信;项羽选派精兵攻伐汉军,而汉王只用斗志涣散的士卒对付项羽。这说明同样的事却由于当事者心态的不同而招致不同的结果。”
汉王在汉中的时候,韩信替他谋划说:“如今您统领的士卒大多是山东人,都踮脚东望,企盼能早日回到家乡,若趁此锐气,率军东进就能争夺天下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率军向北行进到蓟地,听说邯郸方面的军队开到,便想回师归乡,他征求手下官吏谋士的意见。耿弇说:“如今我们的队伍就是从南边开来,不能再南归。渔阳太守彭宠是您的老乡,上郡太守正是我的父亲,在这两郡招募士兵,可得上万人马,那样,就不用担心邯郸攻来的军队了。”世祖及下属没有采纳这一建议,刘秀便率兵南归,他的属下不久也就解散了。
因此可以说,权谋是无法事先考虑周全的,机变也不可能事先推断出来,计策的关键在于随机应变,同时因地制定谋略。掌握好“此一时,彼一时”的精义,就可以与世推移、与时推移,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