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取法乎上,而得乎中,取法乎中,而得乎下”。意思是说,目标定在上等,仅能取得中等的成绩;目标定在中等,仅能取得下等的成绩。这的确是古人科学经验的总结。
历史上这样的事是很多的,如楚汉相争时期的蒯通劝说韩信反汉,阎忠游说皇甫嵩背弃东汉王朝,冯衍劝导廉丹反叛王莽,都是典型的例证。被劝的三个人都没有听从建议,心甘情愿走向危险与死亡,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如同范晔所说:“人的事业假如窘迫困顿,那么他就极少顾虑自身的性命;人要是生活安逸顺利,那么他对自身安危的顾虑便越来越多。登高却不害怕的人是那些被罚的刑徒;不去坐在屋檐下,担心瓦片砸伤的人是千金之子。”
【事典】
王莽统治,国内乱贼群起。王莽派遣将军廉丹讨伐崤山以东的盗贼。廉丹征召冯衍作为他的幕僚,同他一道到达定陶。王莽派人追上廉丹宣读圣旨说:“将军您身受国家的重任,若是不能以身殉职,是不能报答君恩,不是尽职尽责之臣。”
廉丹非常慌恐,在夜里叫来冯衍,拿出诏书给冯衍看。冯衍便劝说廉丹道:“我听说顺乎天运建功立业,是被常道所推崇的;违背常规而取代旧体制,是善变者所重视的。所以说希望有所成就,便不必问需要遵守什么原则;既然论定事物的大体全局,就不能只顾信守什么小节规范。从前齐国的逢丑父在齐、晋两国决战中,知道齐顷公可能被擒,因而与顷公换了座位,当晋国将领韩厥擒拿他们的时候,逢丑父冒充顷公,并让顷公借下车取水的工夫逃走,所以他的行为在诸侯中备受称赞。春秋时郑国的祭仲,因被宋庄公挟持,只好废掉郑昭公,扶立公子忽为郑厉公,郑昭公被迫逃亡。后来,祭仲又重新扶立郑昭公收复王位。以自己的死来换取国君的活命,用暂时的妥协换取国君的生存,这是君子所遵循的原则啊!违背常人的思维定式,而让国家安宁,使自身得以保全,正是贤者的谋虑呀!
“因此《周易》中说:‘穷极则变化,变化就能通达,能通达那么就可以长久。’若能遵循这样的变通之理,则做事有如神助,何事不成?若是明知道这样做不可能成功,却仍旧坚持去做,那么残破的军队对主上是没有一点儿帮助的,而你最终只会落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如此类似的事,贤明的人不会做,勇武的人也绝不会干。况且我冯衍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获得机遇的时候千万不要懈怠。’张良因为祖上五代都在韩国为相,因此自己曾在博浪沙操铁锤谋杀秦始皇,其勇猛,盖过孟贲、夏育;其美名,也高过了泰山。将军您的祖上也是汉朝的忠信的臣属。新朝虽然出现,但英雄俊杰并没有真心归顺。如今国内大乱,百姓们不禁怀念汉王朝的恩惠,远胜于周朝时人们对周公的怀念。人们因怀念,连周公拴马休息过的甘棠都不忍砍伐,更何况他的子孙呢!老百姓以歌舞来颂扬拥戴的人,上天也一定会帮助他的。
“现在我为将军你献一拙计,你目前不如先把部众屯驻在大的郡城,安抚官吏士卒,磨炼他们的意志。百里之内的地区,每天都送来牛、酒犒劳手下将士;再招纳勇敢的英雄俊杰,向他们询问征求忠诚智慧的计谋,立下长远的打算,等待天下大变的时机,再兴办有利社稷的大事,为天下人除害,那么你的福禄将永无穷尽,功劳业绩将永垂青史。又何必要让自己的军队洒热血于中原战场,落得尸身随草木腐烂、功败名丧,让先人和你一同蒙受耻辱的下场呢!善于行事的圣人能转祸为福,智谋之士能因败求胜,希望将军您能好好谋算,切勿迎合世俗的观念。”
廉丹不听冯衍的建议,继续进军,等到达睢阳的时候,冯衍又一次劝说廉丹道:“明智的人可在事物细小时就看到它,聪明人能事先考虑到还未发生的事,更不用说那些已经清晰明白的事情了。大凡祸患的发生都是一时疏忽而造成的,这是由于它是由小到大逐渐形成的。失败后再后悔是没有用的,因为时机是不应丧失的。商鞅曾说:‘具有比常人高的行事才能就必然会招致世人的非议,有独到的见解和谋虑的人必定会被普通人看做是多余的。’所以人们往往取信于平庸的论谈,而诋毁金石一样的策谋,宁愿承袭当世普通人所遵守的规范,而丢弃高尚明智的德行。决断是智慧的主宰,犹豫一定会受制于事。时机一旦失去,将不再重来,希望你务必再三考虑呀!”廉丹仍然不听从,还是进兵,到达无盐(即今山东省东平县东),与赤眉军打仗,终于战死。
当时长沙太守郅恽仰观天象,对他的朋友说:“如今镇星、岁星、荧惑(指土星、木星、火星)都出现在汉楚的分野翼宿和井宿的区域(二十八宿中的两星宿),三星离去后又再度出现,这说明汉王朝定会再受天命,若有人能顺乎天时策划起事,必定能成就伟大的功业。”郅恽拿这番话来游说廉丹,廉丹也没有采纳。冯衍便逃亡到了黄河以东的地区。
刘秀的大臣来歙劝说隗嚣派自己的儿子入朝侍奉君主。隗嚣手下的将官王元认为天下的成败还不得而知,所以不愿意一心一意地侍奉朝廷,他便劝说隗嚣道:“从前更始皇帝刘玄定都长安,四方的豪杰群起响应,普天下的人都随声附和仰慕归附,以为就此太平。谁料刘玄的功业一朝被毁,将军差点儿没有安身的地方。今国内子阳(彭修,字子阳)割据称雄于南方,文伯(庐芳,字文伯)称霸于北方,江湖山海,称王称公的有十多人。
要是你听从儒生的言论,放弃那向诸侯奋进的基业,只寄居依附在不安宁的国家,来求得万无一失,那么到头来只能是沿着前人失败的道路走下去,这种谋算不行啊!如今天水郡完整富饶,兵马最为强壮。若是你占据此地,向北能攻取西河郡和上郡,向东可收复长安附近的三辅所辖的地区,参照原来秦国的疆界,以山河为屏障来防守,我王元便可请求用一丸泥土为大王您封锁东方的函谷关。这确实是极其难得的机会呀,要是这一计划不能实现,就应储备干粮、训养兵士战马,占据险隘防守自卫,等待天下四方变故的机会。即便是图谋王位不能成功,那剩下的力量也足够用来称霸一方。总之,鱼不能离水而活,龙一旦丧失依靠,就跟蚯蚓差不多。”隗嚣赞同他的谋划。尽管隗嚣已经把他的儿子送入朝中做了人质,他还是凭借地势的险恶,想要称霸一方,于是背叛汉朝。
【评议】
由人事情理可知:顺利的时候就只求安逸,穷苦的时候就图谋变革,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当时那三个人中有的已是南面称孤为王了,有的已是达到将相的权位,但他们都只苟求自身的安逸享乐,不去考虑那丰功伟绩。他们不知道权势地位越高便越易被人猜疑,越会产生祸患,不知道自己的威势达到与君主相当的地步时便会产生祸乱。他们的权势已经被猜忌了,但却不能丢掉权势来逃避祸患;他们的势力已经与主上齐等了,但却不能自损实力来保全福分。他们都只因迟疑徘徊、犹豫不决而导致灭亡,遭遇如此这样的祸害就是因为怜惜保全自己的性命,结果反而带来了惨痛结局。正如谚语所说:“必死则生,幸生则死。”若是抱有必死的心理倒会存活,若是只有侥幸存活的心理反会必死无疑。
曾被刘秀封为胶东侯的贾复说:“若是谋求尧帝、舜帝那样的事业,即使不能达到,也可以成就商汤、周武王那样讨桀伐纣的功绩;若是谋求商汤、周武王的功业,即使不能达到,也可以取得齐桓公和晋文公那样的霸业;谋求齐桓、晋文的霸业要是不能达到,也还可以成就像战国诸侯割据一方那样的事业;若是划定自己的国界,想割据一方以求自保,以上要是都做不到的话,就只有像六国一样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