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
8041900000048

第48章 治世与乱世·不辱使命

【引言】

孔子《论语》中就曾谈到过学好《诗经》可以应对诸侯,不辱使命的事,可见人们对出使的重视。使节是一个国家的门面,如果选择不当,对国家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下面这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不辱使命”。

【事典】

三国时期的赵咨,博文多识,机智善辩,忠诚淳朴,孙权提拔他当了中大夫。

有一次赵咨被派出使魏国,魏文帝曹丕想嘲弄他,便说:“吴王孙权是不是很有学问呢?”

赵咨知道魏王的用意,便从容不迫地说:“吴王在江上有万艘战舰,武装的战士有百万人,并且知人善任,心存经略天下之志。一有空闲,就博览群书,搜罗奇闻轶事,不像普通的书生那样只会死读书,断章取义。”

他的回答可谓十分得体。道理很简单,因为作为一国之君,要日理万机,不可能像一般的书生一样成日读书,但又不能说他没有学问。所以说他所学的都是经世济时的大韬略,而不是俗儒的雕虫小技。因此,他的回答可以说是无懈可击。

曹丕还不甘心,又问:“能不能打吴国呢?”

赵咨说:“魏国是大国,固然有攻战的能力,然而,吴国虽然是小国,却也有防御的力量。”这话回答得不卑不亢,实际上是让魏王吃了一个软钉子。

曹丕说:“在吴国,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多少?”

赵咨说:“聪明练达的也有八九十人,至于像我这样的人,即使用车载、用斗量也数不清(车载斗量)。”

【评议】

不卑不亢,胸有成竹,以凛然的正气和过人的才智压倒对方,这就是弱势外交对待强势外交应有的态度,作为一个使者,也就是不辱使命了。然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实在是谈何容易!这不仅需要才识、气度,更需要一颗忠贞之心。三者集于一身,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