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清时期的进退定律
8042100000039

第39章 大才与小才·政治上的孤胆英雄

【引言】

所谓孤胆英雄,是指那种独自深入虎穴,不畏强敌的人。其实,军事上的孤胆英雄并不是特别难以做到,有时一股血气之勇就可成就人的一世名声。但想做政治上的孤胆英雄就不是那样容易了,这不仅要靠所谓的胆量,还要靠一股凛然的正气,更要靠超人的谋略。

【事典】

明孝宗时,孔镛做了田州知府。田州在当时是一个十分混乱的州,前任知府就是因为不能靖乱而被调离的。他到任才三天,州内的军队全都被抽调到别的地方去了,而侗族人突然趁机进犯州城。众人见到这种情况,就提议关起城门来守城,孔镛说:“这是个孤立的城池,内部又很空虚,守城又能支持几天呢?当下之计,只有因势利导,用朝廷的恩威去晓谕他们,或许他们能够解围而去。”众人都感到这样做很冒险,也很难成功,认为孔镛的意见不过是书生的迂腐之淡。

孔镛坚持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只能束手待毙了吗?”众人也觉得没有好办法,说:“即便这样,应当谁前去呢?”孔镛说:“这是我的城池,我应当独自前去,众人听了,纷纷劝阻他,认为派个使者去就可以了。但孔镛立即命令准备好坐骑,并命令开城门放他出去。众人请求他带着士兵同往,孔镛认为没有用,拒绝了。

侗族人远远望见城门开了,以为是军队出来交战,再一细看,原来是个官员骑着马走来了,只有两个马夫为他牵着马的缰绳,更奇怪的是城门随即关上了。侗族人拦住马问孔镛是干什么的,孔镛说:“我是新来的太守,你们还不认识,你们领我到寨子里去,我有话要跟你们说。”侗族人感到很惊讶,摸不清他的底细,只得带着他向前走去。

走了很远一段路,进入了树林,孔镛回头一看,跟从他的马夫溜走了一个。到了侗人居住的地方,另一个马夫也溜走了,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侗族人牵着马进入了山林中,夹道有许多人裸露着胸膛,被捆在树上,央求孔镛救助他们。孔镛问他们是什么人,他们说是州、县学中的秀才,在去州郡的路上被侗族人半路拦截去,因为不愿投顺侗族人,将要被杀死。孔镛知道此时还救不了他们,就径直进入山洞。

侗族人拔出刀来迎候他,孔镛下了马,毫无惧色,站在他们的茅屋里,看着他们说:“我是你们的父母官,你们要让我坐下,你们大家都应该来参见我。”侗族人取来了一个坐榻,放在屋子中央,孔镛坐下,招呼大家上前来,众人你看我,我看你,犹犹豫豫地走上前来。他们的首领问孔镛是谁,孔镛说:“我是孔镛太守。”首领说:“莫不是孔圣人的儿孙吗?”空镛说:“正是。”这时,侗族人都围上来拜孔镛。

孔镛见时机已成熟,就对大家说:“我本知你们是良民,由于饥寒所迫,才聚集在这里苟且,不过是求个免于一死。”前任官员不体谅你们,动不动就用军队来镇压,想把你们剿尽杀绝。我现在奉朝廷的命令来做你们的父母官,我把你们看成是我的晚辈,怎么忍心杀害你们?你们如果能听从我的话,我会宽恕你们的罪过。你们可以送我回州府,我把粮食、布匹发给你们,以后你们就不要再出来抢掠了。如果你们不听从我的话,你们可以现在杀了我,但接着就会有官兵向你们问罪,你们真的会被赶尽杀绝的,到那时,一切后果就由你们承担了。”

在场的侗族人听了他的话,都惊呆了,说:“要是真的像您说的那样体恤我们,在您任太守期间,我们绝不敢再进犯州府。”孔镛说:“那好,就这样,一言为定,你们不必多疑。”

众人再次拜谢。孔镛说:“我饿了,请给我备饭。”侗人杀牛宰羊,还做了麦屑饭招待他。孔镛饱餐了一顿,众人对他的胆量都很佩服。孔镛看当时天色晚了,又对众人说:“今天我来不及进城了,就在这里住一宿吧。”众人为他准备好了卧室,孔镛从容入睡。

第二天他吃了早饭,空镛说:“我今天回去。你们这些人能跟随我前去取粮食、布匹吗?”众人说:“好吧。”于是牵着马,送他出树林,侗族人中有几十个骑士跟从着他,一起到城里去。

孔镛走到山林夹道处,又遇到了那些被绑的秀才,对侗族人说:“这些秀才是好人,你们既然已经归顺朝廷,就应该放了他们,让他们跟我一起回去。”侗族人给秀才们松了绑,把头巾衣服还给他们,秀才们纷纷跑了。

黄昏时,孔镛来到了城门下,城边的官吏在城楼上看到了他,十分惊讶地说:“必定是太守害怕了,投降了侗人,领着他们来攻打城池来了。”他们争着问孔镛为什么带着侗族人来,孔镛说只要开了城门,他自有办法处置。众官员更加怀疑,不开城门。孔镛笑对侗族人说:“你们暂且留步,我自己先进城,然后再出来犒赏你们。侗族人很听话,后退了一段距离,孔镛入城。

孔镛入城后,命令手下人取来粮食和布帛,从城墙上扔给侗族人,侗族人得到粮帛以后,十分感谢,以后再也没有来进犯州府。

与此相类的例子还有明代的桂林知府吴惠。吴惠做桂林知府时,恰好遇到义宁洞的瑶人串通湖南苗族人作乱,监司(监察州郡的官员)与其他官员都主张征剿,要向朝廷禀奏。吴惠急忙说道:“义宁洞是我管辖的地方,请让我出面去招抚,如果他们不服从,你们再征剿也不晚。”于是,他只带了十多个人,坐着一乘小轿,进了义宁洞的地界。

义宁洞地势十分险峻,山峰拔地而起,如刀枪剑戟。汉人到了那里,觉得无处插足,站都站不稳,而瑶人却能在这种地形中腾跃自如,上下如飞。听说桂林太守到了,瑶人急忙报告了他们的首领,他们就从四面聚集拢来,对吴惠虎视眈眈。吴惠告诉他们说:“我是你们的父母官,我是来帮助你们的,没有别的意思。”众人见他确实没有恶意,连连称是。于是,吴惠又反复陈述归顺朝廷的好处和反叛朝廷的坏处。瑶人的首领见他如此耐心,感动得流下眼泪。他们留吴惠在义宁洞住了几天,领着他参观了他们的山寨堡垒,对他极为信任。吴惠走时,数千瑶人护送他出境,在边境上杀猪宰羊为他饯行。吴惠对他们说:“你们一定要好好把握住自己,不要做那些将来要后悔的事。”数千苗人都扔下大刀,跪拜在他面前,发誓永不反叛。吴惠回到桂林,将情况报告了监司,于是监司没有再派兵去征剿。

第二年,武冈州有一伙强盗作乱,他们冒称推举义宁洞主为主帅。监司就责怪吴惠。吴惠说:“州府主张招抚,而监司主张征剿。苗人、瑶人再次作乱,这个过错我愿意承担。”于是他又派人去义宁察看情况。义宁瑶人从山顶上看到是吴惠的人来了,就将武冈作乱使他们蒙受的冤情告诉了他,让他回报吴惠。监司得知真情,十分惭愧。武冈州的强盗也因计谋败露而衰颓不振。义宁人对吴惠感恩戴德,将他视为父母。在吴惠任桂林知府的十年间,没有敢到桂林境内骚扰城池居民。

孔镛和吴惠可谓是政治上的孤胆英雄,无独有偶,唐代的段秀实也是一位这样的英雄。大文学家韩愈曾专门写了一篇《段太尉逸事状》记载他的事迹。韩愈的文章成为千古名篇,段秀实也因此名标千古。下面是韩愈《段太尉逸事状》中的部分情节。

唐代段秀实任泾州刺使时,汾阳王郭子兴任副元帅,住在蒲州。他的儿子郭晞以检校尚书的身份兼行营节度使,屯兵在豳州,放纵士兵胡作非为,幽宁节度使白孝德由于郭子兴的缘故,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太尉段秀实亲自来到了节度使的官署中,自己请求做都虞侯(主管军中的法律)。

过了一个月,郭晞军队中有十七个士兵到集市上抢酒喝,并刺伤了卖酒的老人,砸碎了酒坛,酒都流进了水沟。段秀实带领士卒,逮捕了他们,砍了他们的脑袋,并把他们的脑袋挂在长矛上,立在集市门外示众。郭晞的军队一听到这个消息,军营立即骚动起来,全都披甲待战。白孝德吓坏了,赶紧把段秀实叫来,问道:“这可如何是好呢?”段秀实说:“没关系,请让我到他们的军中说说。”白孝德派了十多人跟他去,他全部推辞了,并留下了身上的佩刀,只让一个瘸腿脚的人为他牵马,直奔郭晞军营的门口。

营中全副武装的士兵都迎了出来,段秀实一边笑着一边往里走,说:“杀死一个老兵,何必还要披盔带甲呢?我扛着脑袋来了。”士兵们十分吃惊。于是段秀实对士兵们说:“副元帅有什么对不住你们的地方吗?为什么犯上作乱,败坏郭大人的名声呢?请你们通报郭尚书,让他出来听我讲话。”

郭晞出来拜见太尉,段秀实说:“你父亲身为副元帅,功满天地之间,当世无人能比,但应当善始善终。现在,你放纵士兵烧杀抢掠,做残暴之事,如果因此使边境发生了动乱,这要归罪于谁呢?恐怕这罪过就要连累您的父亲郭元帅了。现在豳州的恶少在军队的名册上挂个名,惊扰乃至残害百姓,像这样还不制止,怎么能不酿成大乱呢?这混乱实际上是由你一手造成的,你又怎能逃脱了这罪责呢?人人都说,‘郭尚书凭着副元帅的势力,不管束自己的士兵’,那么,您想想,郭氏的功名还能存在多久呢?”

段秀实的话还没说完,郭晞就连连对他作揖说:“多亏大人教导了我,您对我恩情重大。我愿意带领整个军队听从您的教导。”他回头对身边的人说:“放下武器,都回到军营中去,谁敢起哄胡闹,军法处置!”

段秀实说:“我还没吃晚饭,请为我备饭!”等吃过了晚饭,又说:“我的旧病发作了,希望在您这里住一宿。”他就命令牵马的人回去,第二天再来。段秀实到军营中睡下了。郭晞没有脱衣服,守候在太尉身边警戒,以防有人谋害他。士卒也打更保卫段秀实。后来,郭晞和段秀实一起到白孝德处向他赔罪,请求允许他改正错误。豳州从此安定下来。

【评议】

对于段秀实,宋宗元评论说,在士兵面前,则称呼“尚书”、“副元帅”,是为了以此来慑服士卒,使人不敢轻举妄动;见到郭晞,则称呼“副元帅”,以此来教导他不要糊涂。大声疾呼有如龙口取珠、虎穴夺子,其刚正之气,充塞八荒。开始时,借着幽默的语言闯入军门,接着又假称有病在军营中留宿,不慌不忙,从容镇定。这都是为了震慑对手的凶暴之气,对其显示自己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段秀实实在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