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有句古训,叫作“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因为如果用人而又对人有怀疑,就必定不能充分调动别人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别人的长处,因此既然用了,就要相信,如果不相信,就一定不能用。这话经过了无数事实的验证。然而,相信又不能过度,如果过度相信,有时就成了纵容,就会乱了法度,就会导致混乱。
【事典】
明孝宗对兵部尚书刘大夏极为信任,几乎无话不谈,凡朝中不易之事,必定要召来刘大夏来商讨,有时皇上不顾深更半夜也要传他进宫议事。但按当时朝廷的规矩,朝中大臣只能与大家一起按时到朝廷上议事,不能个人随意进宫。当然也有例外,就是要持有谒帖(内阁大员直接觐见皇帝的一种凭证)就可以密见皇帝。这种谒帖当然不是每位大臣都有的,只有几位大臣为了处理紧急而又机密的事务才持有它。
一次,孝宗在文华殿召见刘大夏,谈完话之后,皇上对他说:“朕经常有些难以决断的事,很想与你商议,但又不能随时见到你,因为这些事不一定是属于你兵部管辖的,有时只好作罢,这样往往误了事情。今后朕想给你‘谒帖’,这样一来,你就可以随便进宫,朕也就可以经常见到你了。”
刘大夏听了皇上的话,马上说:“臣不敢!”
孝宗十分不解地问:“这是朕对你的信任,为何反而不同意?”
刘大夏说:“陛下是不是忘了先朝李孜省的事,难道还不足引以为戒吗?”
李孜省是成化时的大奸臣,一开始受明宪宗的信任,曾被提拔为礼部侍郎,掌管通政各司的事务。他常按照宪宗的意图,秘密访察百官,搜集他们的劣迹,然后用小帖子书写,盖上皇帝所赐的图章,不经过朝廷,直接送给宪宗。正因为他与皇帝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秘密关系,无论是正直还是邪恶的大臣,都对他十分惧怕。他任意陷害忠良,达到了为所欲为的地步,使朝政出现了空前的混乱。
孝宗仍感到不解,问刘大夏说:“朕与你商议的是国家大事,怎能与李孜省之流欺君罔上、营私乱政的事一样呢?”
刘大夏说:“事情看来不一样,但实际上有一样的地方。虽陛下对臣信任,但万万不可开此先例。如朝廷诸臣纷纷效尤,皆持谒帖竞进,岂不乱了法度?何况谒帖是先朝所定,是为防止下臣恣意干涉朝政而设立的,一旦成了规矩,任何人都不能凌驾其上,不能随便改变。否则,万一有奸佞之徒居朝廷要职,因谄媚而得皇上宠信,不受此法约束,必将会导致朝纲混乱,有祸乱天下的危险。望陛下效法历代贤君,以高祖皇帝为楷模,使人人皆遵法度,无一人例外。今后陛下有不决之事,外可交各府部办理,内可多向内阁大臣垂询,臣也自然也会效犬马之劳,替陛下分忧。但谒帖一事,臣决不敢接受,也认为万万不可行!此弊端一开,将遗患无穷。尤其会为后世仿效,如果祸乱酿成,则悔之晚矣。当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孝宗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连连点头称善。从此,不仅再也不提密谒一事,即使对于持有密谒的人,也不经常召见了,而外交各府部、内交内阁大臣的法度得到了加强。
【评议】
刘大夏的话并不深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治和法治的问题。人治温情脉脉,给人以很好的感觉,但极容易出问题,其根源就在于,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性格特点来行事的,而这些感情和性格特点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因此,对人的信任必须在法度之内,如果超出了法度去信任人,往往会事与愿违,甚至败亡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