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清时期的进退定律
8042100000073

第73章 政治是一种大智慧·阴阳 (1)

【引言】

阴阳观念在中国产生得很早,可以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诞生之初它就出现了,它是中国哲学——文化的最基本的观念之一,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一观念不仅成为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对中国人的政治和人生模式有着巨大的影响,就是对中国自然科学——其中最突出的传统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阴阳观念是塑造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观念。

【事典】

阴阳观念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以农立国的中国古代,对天地、日月、寒暑、水火、男女、昼夜、阴晴等自然现象的观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随着经济分工、上下等级的出现,又出现了主奴、贵贱、贫富、治乱、兴衰等等社会矛盾现象。后来逐渐发展到了农业社会,人们从农业生产实践中认识到了向阳的庄稼丰收,而背阴的庄稼却容易减产,就总结出“相其阴阳”的生产经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又把这种经验和规律用来指导管理国家,认识到矛盾的缓和与激化,关系到社会的治乱和安危。殷、周之际产生的《易经》,就是在总结了广泛的矛盾现象的基础上,试图趋吉避凶的一种尝试,提出了乾坤、泰否、剥复、损益等一系列的矛盾范畴,为阴阳范畴的出现开了先河。

西周末年,人们从矛盾现象的观察中,逐步提炼出了概括上述各种具体的相互对立的观念的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万事万物变化的原因。其后不久出现的《老子》一书,则在更高的水平上丰富、发展了阴阳学说,为中国古代的阴阳观念奠定了基础。

在汉代之后的两千年中,阴阳学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各个时代都受到了当时哲学家的改造,形成了一个哲学体系。这里主要介绍的,是以哲学上的阴阳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阴阳家。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纷纷兴起,有人利用阴阳观念来狭隘地解释宇宙、社会和人生,甚至彻底摒弃了人事,专事鬼神和怪异,这就形成了当时非常有影响的阴阳家。

在阴阳家那里,人们的日常生活规范也受到了五行变化的影响。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汉朝都有自己的月令,如果用错了月令,或是有意地“秋行夏令”,就会搞得天怒人怨,招致灾祸。这种月令实际上就是政令。其核心就是以十二个月来对应五行。如《淮南子》这样记述说:一至三月间,对应五行中的木,天子必须穿青衣,骑青马,佩青玉,扬起青旗,吃麦类和羊肉,使用琴和瑟,操矛作战等;四至五月间,对应五行中的火,所以天子必须穿红衣,骑红马,佩赤玉,扬起红旗,吃豆,使用竽和笛,持戟作战等;六月对应五行中的土,所以天子必须穿黄衣,骑黄马,佩黄玉,扬起黄旗,吃谷类和牛肉,用剑作战,等等;七至九月间,对应五行中的金,所以天子应该穿白衣,骑白马,佩白玉,扬起白旗,吃糜类与狗肉,使用钟类的乐器,操戈作战等;十月至十二月间,对应五行中的水,所以天子必须穿黑衣,骑黑马,佩黑玉,扬起黑旗,吃黍类与猪肉,用磬类的乐器,操铩作战等。

如何行时令是十分复杂的问题,一旦行错了就会发生十分可怕的现象。如雨水过大,五谷不生,草木枯死,发大水,蝗虫为害,暴风来临,木无实,雹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犯,五谷不熟,虫类成灾,草木零落,疫病发生,五谷脱落,民人迁移,女人不育,风雨不时,五谷无实,冬有火灾,民多疟疾,秋雨不至,草木不衰,发生风灾,草木早死,食霉烂,民有鼻疾,盗贼蜂起,边境不安,冰冻不紧,人民流亡,气温升高,冬眠的动物又会复苏,霜雪不时,冬天下雾,鸟兽胎死,民有怪症等等。

按照礼制与阴阳的对应,《淮南子》将一年十二个月的政令与失度所引起的阴阳失衡描述如下:

一月失政--七月凉风不至

二月失政--八月雷声不止

三月失政--九月不下寒霜

四月失政--十月不结冰冻

五月失政--十一月动物不眠

六月失政--十二月草木不凋落

七月失政--一月大地不解冻

八月失政--二月不闻雷声

九月失政--三月春风不止

十月失政--四月草木无实

十一月失政--五月天落冰霜

十二月失政--六月五谷不收

阴阳观念的核心是阴阳必须平衡,否则就会出现阴盛阳衰或是阳盛阴衰的现象。

阴盛之灾主要表现在:女人参政、太后专权、大臣谋反、妻妾淫乱等。这些行为与自然界发生感应,就会出现阴气过盛的自然现象,如久阴不雨、暴雨不止、河海上涨、洪水成灾等等。例如《汉书》记载,三国时期东吴太平三年,自八月始,天气连续阴沉四十余日而不雨,此时吴侯孙亮正在准备诛杀孙綝,后来事情败露,孙綝废掉了孙亮。另外,吴主孙皓是个十分残暴的君王,他在位时,许多大臣想谋杀他,所以经常出现久阴不雨的天象。宝鼎元年太史还曾经为此上奏孙皓:“久阴不雨,将有阴谋。”

阳气过盛所造成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主要表现为刑罚过重、大兴土木、争霸不休、穷兵黩武等,它与上天的感应为久旱不雨、山河绝流、暴寒暴暑、五谷不生等自然灾害。秦始皇在刚刚登上王位的时候,年龄尚幼,由太后代理国政。而太后与吕不韦等人发生淫乱关系,结果造成了阴气过盛,与上天的感应是在冬天雷声大作。始皇成人之后,发现了嫪毐的行为,平息了他的叛乱,杀死了许多大臣,诛灭了许多宗族,流放了四千余家。秦始皇的这种过火的行为造成了阳气太盛,当年就与上天感应,在四月间竟然天气还极度寒冷,冻死了许多人。

阳气太盛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战争。而根据汉代的理论,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权力日渐衰微,诸侯的力量日渐强大,是典型的阳气过盛,所以,这一时期群雄并起,争战连年不休。与战争直接相关联的自然现象就是天气大旱,据《汉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频频发生严重的大旱。

一般说来,阴气太盛可采取一些比较容易实行的补救措施。例如古人认为,如果后宫的妇女太多,就会造成内有怨女、外有旷夫,宫中阴气太盛的现象,从而引起水灾。像晋代的咸宁初年,皇帝让人四处择来良家女子,结果后宫的美女太多,受到天下人的非议,数年之内洪水不断发生,溺死者不计其数。因为这个缘故,每逢发生水灾的时候,帝王都要遣出一些未曾幸御的宫妃,以减少宫女人数,求得阴阳平衡。

据《旧唐书》记载,唐宪宗元和八年,“出宫女二百车,任所从适,以水灾故也。”这就是说,当时的人们认为,水灾是由于帝王宫殿里的女人太多了,一个阳性的皇帝压不住那么多阴性的女人,阴阳失调,就要减少阴气。方法倒也十分简单,把象征阴气的女人放出一些就可以了。

据说,阴阳失调会出现一些怪异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