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先秦时期的权谋游戏
8042300000036

第36章 纵横有术利为先·保全别人就是保全自己

【引言】

魏国与秦国以外五国的关系实际上是唇亡齿寒、不能独存的关系。尤其是韩国,对于魏国来说,实际上是抵挡秦国的外围屏障。如果失去了韩国,魏国就会直接遭受秦军的攻击。魏王不敏,竟然为了夺回失地,泄一时之愤,要同秦国联合,共同进攻韩国。这实在是引狼入室之举。况且秦国是虎狼之国,其目的是吞并六国,魏国想与秦国联合,并借秦国得到好处,无异于与虎谋皮。且看朱己对当时情况的分析。

【事典】

魏国将要联合秦国攻打韩国,朱己对魏王说:“秦国与戎狄习俗相近,有虎狼般的心肠,贪暴好利而不讲信用,不懂得礼义廉耻。一旦有利可图,就连亲戚兄弟也不顾了,如同禽兽一样。秦国的风俗习惯,天下皆知,它并不是一个施恩惠、积德性的国家。因此秦太后虽是秦昭王的母亲,却忧伤而死;其舅父功劳盖世,竟被驱逐;两位弟弟并无过错,却两次被剥夺了治国的权利。由此可见,对亲戚兄弟尚且如此,又何况对于有仇的敌国呢!如今大王想联合秦国攻打韩国,这样就更加亲近秦国,我对此感到十分不安。如果大王还是不能明白这个问题的话,那就不明智了;如果群臣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而无人劝谏,那就是没有尽忠了。

“如今,韩国靠一个女人来治理,国内如有大乱,又怎能抵抗强大的秦魏联军,大王还担心不能攻破韩国吗?如果韩国一旦被攻破,秦国就要全部占有郑国的土地,这样,秦国就和大梁为邻了。大王以为这样对魏国安全吗?大王本来是想收回原来的土地,可是却惹来了强秦之祸,大王不觉得这是得不偿失吗?

“秦国是一个欲壑难填的国家,韩国灭亡之后,必将再生事端,必定要占领易得而有利可图的土地。如果要占领易得而且有利的土地,一定不会进攻楚国和赵国了。为什么呢?如果秦国跨河翻山,横穿韩国的上党去攻打强大的赵国,那么秦国就会重蹈覆辙。秦国一定不会做出这样不明智的选择。如果通过河内,背对河内、漳水,在邯郸之郊与赵兵决一胜负的话,这就会遭受智伯曾经受过的大祸,秦国又不敢。如果讨伐楚国,经过涉谷三十里路,去攻打楚国的要塞,走的路太远,进攻又极难得逞,秦国又不会干。如果取道河外,背对大梁,右边向着上蔡、召陵,在陈地郊外与楚兵决战,秦国也不敢。所以说,秦国一定不会攻打楚国和赵国,更无法攻打燕国和齐国。韩国灭亡之后,当秦国再出兵的时候,定会首先进攻魏国而不是别国。

“从前,秦国还在河西之时,旧都安邑距大梁有千里之遥,又有周和韩在中间隔开。从林乡之战到今天,秦国已经十次进攻魏国,五次侵入国中,边城都被攻陷,文台被毁坏,垂都被烧毁,树木被砍伐,糜鹿被杀尽,接着国都被包围。秦国又长驱直入魏国北部,东到陶、卫之地的郊外,北边攻到监地。被秦国攻占的地区有华山以北、黄河以南、黄河以北,大的县城数百个,著名的城镇也有数十个。秦国才到了河西,旧都安邑离大梁还有千里,但敌对秦国的祸患已经到这种地步,更何况如果没有韩国间隔,占有郑地之后,没有了河山的遮挡,没有周和韩在中间阻隔,那么离大梁就只有百里的路程,其灾祸一定会比这大一百倍了。

“从前,合纵行动不能成功,楚国和魏国相互猜疑,韩国也无法一起结约。如今韩国遭受秦国的进攻已有二年,秦国想让韩国屈服,但韩国知道要被灭亡还是不肯俯首听命,就送人质给赵国,请求诸侯共同起兵。以我看来,楚赵一定能够联合起来共同攻打秦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都知道秦国的贪欲无穷无尽,秦国不全部消灭天下的军队,臣服海内的人民,是必定不肯罢休的。因此,我愿意用合纵的力量来侍奉大王,请大王赶快接受楚赵的盟约,并挟持韩、魏的人质,以救助韩国之急。如果用这种办法去向韩国索取原来的土地,韩国一定会同意。这样,人民不用辛劳就可以收服失地。这个功绩要比和秦国共同对伐韩国大得多,并且免去了与秦为邻的祸患。

“使韩国生存,魏国安定,天下得利,这也是大王实现这一目的大好时机。如果能让韩国失去的上党与共、莫二地相连接,以此设关卡,稽查行人,收取赋税。魏国还可以用韩国的上党作抵押,和韩国共分赋税,足以使国家富强起来。这样,韩国就会感激魏国、爱戴魏国、尊重魏国,甚至敬畏魏国。韩国就不敢反对魏国,甚至会进而成为魏国的一个郡县。如果韩国成为魏国的一个郡县,那么卫地、大梁、河外等地就必然安宁了。如果不保存韩国,那么,东周和西周就必然十分危险,安陵会被秦国夺走。秦国再进一步打败赵国和楚国,卫国和齐国就会感到十分害怕,那么,天下就会转而侍奉秦国,魏国灭亡的日子也就为时不远了。”

【评议】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中,魏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十分微妙的。它处于秦国、楚国、齐国等各个强国的中间,各诸侯国要想挟制或是吞并别的国家都要经过魏国。因此,魏国既占有极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又处于是非之地。怎样处理好与各个诸侯国的关系,尤其是如何处理与秦国的关系,实际上是魏国的前途乃至生死攸关的大事。正所谓“唇亡齿寒”,用现代人的话就是,保全了别人其实就是保全了自己。朱己对魏王所说的一番分析秦、魏关系的话,虽时隔数千年,今天读来仍然使人觉得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