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先秦时期的权谋游戏
8042300000096

第96章 得一士而国兴·文人与侠客 (2)

聂政自知深入侠累的卫士之中刺杀侠累无法逃生,所以先不带卫士,后毁容颜,其目的就在于既不连累严仲子,又不连累家人,可谓是义、孝两全了。但聂政的姐姐也同聂政一样,是一位非凡的女性。聂政的姐姐聂莹,听说有人刺杀韩国宰相,凶手身份不明,韩国无人知道,正暴尸于市,悬赏指认,就呜咽着说道:“这恐怕是我弟弟吧?唉,严仲子就这样来知遇我的弟弟!”立即动身前往韩国。来到街市上,看到死者果然是聂政,就拊尸痛哭,非常哀伤地说道:“这就是轵邑深井里人们所说的聂政啊!”市上来往的行人都说:“这个人残杀了我国的宰相,国王正悬赏千金查询他的身份,夫人难道没有听说吗?为什么敢来相认呢?”聂莹回答他们说:“我听到了。我弟弟聂政当初之所以忍辱含垢,置身于市贩之中,是因老母健在,我还没有嫁人。如今老母已寿终,我已嫁夫,严仲子知遇我弟弟于困污之中,结为至交,对我们恩重如山。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士为知己者死啊!因为我还活在人世,所以我弟弟聂政自毁面目,使人无法辨认,这为的是怕连累我啊!我怎能够因为害怕杀身之祸而埋没了我弟弟的英名呢?”韩国市人大为震惊。于是,聂莹连呼三声:“天啊!”终因极度悲哀而死在聂政的身旁。

晋、楚、齐、卫诸国的人听到这件事,都感慨地说:“不仅聂政了不起,就连他的姐姐也是位节烈的女子啊!她不怕暴尸的危难,一定要奔走千里险路,来显扬他的名字。不过,要是他知道姐姐也愿死于韩国街市的话,也未必敢对严仲子以死相报了。严仲子也可以说是知人善任,竟能得到这样的义士!”聂政之所以著名,不在于他刺杀了一个诸侯国的国相,而在于他图报知己和决不连累别人的侠义精神。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是家喻户晓的,其影响之大,甚至塑造了我们民族性格的某些侧面。荆轲是卫国人,后来迁居燕国,燕人都叫他荆卿。荆轲其人好读书击剑,曾经上书卫君谈论治国之术,也曾经邀游过许多国家,并经常与人论剑、斗剑,但一直未遇知己。荆轲来到燕国,与一位叫高渐离的人结为知己。高渐离是一位杀狗之徒,善于敲击一种叫筑的乐器。两个人经常在市肆之中饮酒,饮酒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歌罢又相对而哭,旁若无人。荆轲虽然游于酒徒市肆之中,但其人深沉好书,所结交者,都是贤能豪迈之辈。当时的人对他们都不理解,等他到了燕国,燕国的处士田光是个极有眼光的人,他待荆轲非常好,因为田光知道荆轲是一位胸有远大抱负的人。

不久,燕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原来,秦王政生于赵国,与太子丹十分友好。后来赵政(即以后的秦始皇)回到秦国,太子丹便到秦国去做人质,以表示秦、赵两国交好。但赵政被立为秦王后,却对太子丹很不好。太子丹十分气愤,伺机逃回了燕国。接着,秦国又攻下了燕国西部邻国的许多城池,直接威胁到燕国。太子丹想报仇,但国小势弱,无能为力。这时,秦国的大将樊於期在秦国获罪,逃到了燕国。秦王政就杀了他一家老小,并发了悬赏文书,追捕樊於期。太子丹收留并善待樊於期,太傅鞠武认为很危险,因为秦国早就想攻打燕国而找不到借口,一旦得知樊於期在燕,立刻就会发兵于燕。于是,鞠武建议把樊於期送到匈奴去。但太子丹认为樊於期困窘来投,决不能让他毙命,坚持把他留在燕国,使得樊於期十分感动。

鞠武见太子丹不肯赶走樊於期,就对太子丹说:“燕国有一位处士,叫做田光,十分深沉多智,何不让他想想办法呢?”太子丹就要鞠武把田光介绍给他。太子丹以晚辈和学生的礼节接待了田光。田光听完太子丹介绍的情况,说:“您只听说了我壮年时候的声名,却不知我现在已经老迈无用了。不过,我还是可以想想办法,把您的事托付给荆卿。”太子丹在送田光出门时小声说:“我告诉您的事,您给我谈的话,都是国家机密,还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听了笑一笑,俯身答道:“好吧!”田光见了荆轲,对他说了太子丹的事,并希望他能去拜望太子丹。然后又对荆轲说:“我听说,长者做事,不应使人怀疑。现在太子丹说‘还望先生不要泄露’,那是怀疑我了。做事使人怀疑,非节侠也。”说完,他想以自杀来激荆轲,说:“希望你能马上去拜访太子丹,说我已经死了,好让他知道我不会泄露秘密了。”说完自刎而死。

荆轲马上晋见太子丹,说了田光死的情形,太子丹大哭。两人商议来商议去,觉得燕国根本不可能阻挡秦国的进攻,而现在秦国的大将王翦正在邻国攻城略地。当今之计,似乎唯有刺杀秦王方可保住燕国,于是,荆轲答应了太子丹,愿往刺杀秦王。

太子丹给荆轲以优厚的待遇。太子每天都到荆轲那里拜望,并不断送以金钱美女给他。但过了一段,还不见荆轲有动身的意思,就问荆轲说:“现在秦将王翦马上就要渡过易水了,那时就是我想长期侍奉您,也做不到了。”荆轲说:“就是您不说,我也正想找您呢!我这样空手而去,秦王必不相信。如果能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最肥沃的督亢之地的地图献给秦王,他必定相信。我就可以趁机刺杀秦王了。”太子丹认为杀樊於期不义,不愿照办。

荆轲就私自来见樊於期说:“秦王杀了您的全家,并悬以千金和万户侯的官职悬赏您的头颅。我有一计,可为你报仇,就是借您的人头一用,骗取秦王的信任,然后乘机刺杀他。”樊於期听后,就自刎而死。

太子丹闻讯,驰往大哭,但樊於期已死,也只好把他的头颅用匣子封好。太子丹又准备好了督亢之地的地图,交给荆轲。

于是,荆轲就让太子丹访求天下最为锋利的匕首,用百金买到了赵人徐夫人的匕首,让工匠在匕首上淬上毒药,用之试人,只要见血,人就立刻倒毙。荆轲又让秦舞阳当副手。秦舞阳是燕国的勇士,十三岁就杀过人,燕人都不敢正视。这样,一切准备齐全,可以出发了。

荆轲想同一个人一起赴秦,但那人住得很远,一时未能赶到,故误了行期。太子丹以为荆轲变了主意,就对他说:“日子不多了,荆卿还有意入秦吗?请让我先把秦舞阳派去吧!”荆轲大怒道:“你催什么!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我所以停留几天的缘故,是想等一个人一同赴秦。今太子以为我走得太迟了,那马上就辞别吧!”于是出发。

太子以及宾客凡是知道此事的人,都穿上白衣服,来到易水边送行。祭祀送行完毕,取道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高亢悲壮之音,送行的士人尽皆流泪。荆轲又上前高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罢,高渐离击筑又为羽声,声调慷慨。

于是,荆轲上路,不再回头。

荆轲来到秦国,把匕首卷在地图之中,进入宫中。他因献上了樊於期的头而得到了秦王的信任。荆轲就借秦王展看地图之机从地图中取出匕首,抓住秦王的袖子,欲刺秦王。秦王起身而逃,绕柱而走,最终拔出剑来,砍断了荆轲的腿。荆轲见追不上秦王,便以匕首投掷,匕首撞在铜柱上,掉在地下。荆轲的身上被砍了八剑,自知不能成事了,便倚着柱子笑道:“我所以没能刺杀秦王,是因为我想劫持秦王,想拿到秦王的契约以还报太子丹的缘故!”

荆轲刺秦王的行动是失败了,在今天看来这一行动也不一定具有进步的意义。但在当时却被认为是正义的行动,尤其是荆轲重承诺、图报答和以死酬知己的精神,更为后人称赞不已。在春秋战国时期,行刺之事屡有发生,为什么只有专诸、荆轲、聂政一类人能够名垂青史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评议】

中国古代的侠客,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客,是一群具有强烈浪漫气息的人。在礼崩乐坏、道德沦落、人心不古的乱世,他们背负着传统的理想,幻想用自己手中之剑来拯救现实。在他们的身上,闪烁着耀眼的人格的光彩和理想的光芒。他们是一群纵横于现实之中,而又超脱于现实之外的人。他们身上的许多特点,是今人所缺少并且渴望得到的。

那么,侠客何为?侠客与文人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正所谓千古文人侠客梦,千古侠客梦桃源。如果我们能够借助现代新武侠小说,及更能说明这一道理。

在浩如烟海的新武侠小说中,金庸、梁羽生、古龙的作品是其杰出的代表,其中又以金庸小说最具文化意蕴。借传奇表现传统,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创造。他的小说往往把侠客置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上,亦幻亦真,亦史亦奇,把传统侠客的文化品格凸显无遗。

纵观金庸的十五部小说,融历史与传奇于一炉的共有六部,这六部小说中的一些侠客形象,足以说明侠客何为。《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木讷近仁,先是行侠仗义,后则助守襄阳,这位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实是一位民族英雄。但不论他的行动还是华山之下的苦思冥想以及最后同成吉思汗的辩论都一致表明,他想实现的正是儒家的“爱人”、“仁政”、“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天龙八部》里的千古大侠萧峰,企望以死来消弥刀兵,使天下永得太平。《鹿鼎记》里的天地会虽是一个政治组织,但其首领陈近南则是兼侠客、忠臣、民族英雄于一身的人物,更显示出他以侠客的身份去实现道德、社会理想的企图。

《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以书生的出身而成为草莽英雄的首领,自然打不破书生难成大事的历史定律。但他的失败及归隐异域却正使我们看到了他身上的理想成分。《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空为一教之主,空有绝世武功,空对明教有生死存亡之恩,只因为人太过诚实淳朴,只好为爱人画眉窗下,把好端端的一个开国皇帝让给了朱元璋。至于《碧血剑》,则更为特殊,袁承志自幼受一群忠烈之士的熏陶,满以为可以杀昏君、报父仇,造出一个理想世界。哪知崇祯无道,李自成也非明君,失望之余,只好归隐海外。再加上《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和小龙女归于玄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曲终人不见”,《连城诀》中的狄云和水笙逃避深山,真是一部悲壮的侠客无奈奏鸣曲。

原来千古侠客所做的竟是这样一个桃源梦!不论是以“空负安邦志,遂吟去国行”的袁承志为代表的归隐型侠客,还是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郭靖为代表的死节型侠客,他们的共同愿望,都是要拯民众于水火,救生灵于涂炭,建立一个清平无争、德化淳美、民与为乐的桃源世界。老子、庄子教民返璞归真,孔子、孟子教人实现美政理想,侠客们与至圣先贤做的是同一件事,与千古文人学士追寻的是同一境界,只不过前者用“剑”,后者用“书”而已。

建桃源世界,为理想献身,原是真正的大侠精神。侠客的变异,因与世推移而无一定之规,且历史上的侠客与人们观念中的侠客也有差异。但这真正的大侠精神却是一以贯之的。真正的大侠必定有此精神,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才能成为真正的侠客。逞匹夫之力、血气之勇而不计民生疾苦、不思国家民族者,至多算是好武之徒,永生不得进入大侠之列。

然而,大侠的长剑虽利,终不能杀尽不平而除旧布新,更不能把处在痛苦轮回中的传统社会改造成永恒的桃源乐土。所以,他们死难殉节或归隐山林就成为必然的结局,其志难遂,实在是每一位真正侠客的历史宿命。道理很简单,大侠的祈求是永无止境的,而现实社会的具体存在却总是滞后的。大侠精神总是代表着破坏现实秩序的理想力量,总是希图建造一个更完美的社会。历代封建帝王多对游侠采取禁绝或屠戮的政策,便是极好的注脚。其实大侠精神的意义也就在此,她把美好的图景以极其有力的方式昭示给人们,使人们在最黑暗的岁月里也不至于灭绝了真纯的希望,在心灵的一隅保留着一块永不凋零的常青绿地,这也是大侠精神的恒久魅力之所在。

“乱世天教重侠游”,即使在所谓的清平之世,人们对大侠精神的渴望也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时隐时现罢了。在束缚太多的中国,人们欲想一展身心,学剑行侠恐怕不失为一条捷径,即便行侠不成,亦可得到虚幻的满足。据说李白学剑杀过人,陆游则终生是“虏血未染锷”,至龚自珍的“一箫一剑平行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则纯为抒情。至今天,人们在阅读武侠小说中获得了如醉如痴的满足,也是渴求大侠精神的表现。不过,这已是一种最为无奈的方法了。

文人自感无用而祈求侠客、创造侠客,侠客的长剑实在无法替文人开辟出一片净土。文人做不成侠客梦,侠客做不成桃源梦。文人与侠客,实是一对孪生的难兄难弟,也正是这对患难兄弟的无数次殉难,才使漫长的中国历史不至于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