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没有完美的情感,只有更好的自己
80661400000002

第2章 序:暖男的内心其实都是死理性派

作为一个写东西的人,多年前我就曾经想过出书的事情。但是,我从没想过要出一本关于情感和婚姻的书,还是写给女性看的。

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一直以来我都保持着对女性的好奇和亲近的欲望。但是,我从没想过,有一天要成为女性的“男闺蜜”。

然而,一切都发生了。写了一些情感文章之后,一本书水到渠成;在做了一些情感方面的心理咨询,讲了几节课之后,她们都叫我“暖男咨询师”,或者,干脆叫我“社群好闺蜜”。

大概我仍然有一颗直男的心。对于这样的结果和待遇,别的男性都表示羡慕的时候,我却感觉扭捏和不适。但最终,也还是认命了。

我们的人生角色,很多时候并不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不是吗?

但我仍然认为,这些女性的认知发生了偏差。因为,我一直觉得,明明“令人扎心”是我的强项,为何她们却认为“很暖”呢?

近日,有一个报道说,有一个很有爱的日本女孩,在几个月前发现,埋葬心爱猫咪的地方长出了一束灿烂的彼岸花。她查了一下花语,发现这种花的寓意是:“期待再见面的那一天。”女孩想,或许这是猫咪对自己的表达吧,于是对着那束花痛哭:“所以,这是你吗?”那束彼岸花和这个故事被发到网上,引起无数人泪奔。

这真的是太虐心了,对吧?但一位耿直男专家并不这么认为,他指出,“彼岸花科植物含有生物碱霉素,猫误食可能导致呕吐或痉挛,甚至致死。我猜——您的猫就有可能是误食彼岸花的种子而死。”

这位专家真的很勇敢——要么就是最近想不开。我觉得他一点都不聪明,但我却一直乐此不疲地干着同样的事情。在这本书里,你随处可见我对一些对婚姻和爱情的谈论,就像上边那位专家谈论彼岸花一样。

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着很多变化。比如,生存压力变大,很多女性和男性一样,去上班,但同时家里的事情也得做;比如,现在的孩子教育,越来越精细,需要投入的精力更多了,这件事也更多地落在女性身上;再比如,这个社会对于婚外情、婚外性越来越宽容了,而男性其实还掌握着更多的权力和自由,于是男人“变坏”更容易了……

所以,这个时代的女性,在进入婚姻之前,都曾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一旦进入婚姻,却不得不面对这么多的风险,有些是婚姻和爱情本身的规律,有些是社会变化带来的冲击……总之,可能要承受多种多样的痛苦。

身为情感方向的心理咨询师,自然会为降低女性的痛苦而努力。而直男咨询师的思维就是,告诉你关于婚姻和爱情的真相,少做点不切实际的梦,那么当你经历现实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痛苦。如今我之所以还能好好地活着,没被来访者打,或者被读者骂,一个很大的原因应该就是:她们正在或者已经经历过了不幸,她们已经具备了接受这些现实的心理基础。反之,若是我去和那些仍然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少女们去谈论这些,大概活不到第三句话。

所以,这本书里的所有文章,都可以用一句歌词感叹:多么痛的领悟!

这些文章看似松散,但实际上,无非是围绕女性对于婚姻爱情的几个常见的认知误区。

首先,很多女性搞错了婚姻和爱情的关系。婚姻是一个筐,可以往里装的内容很多,比如经济合作、生儿育女、志趣相投、相互陪伴,当然也包括爱情;而爱情算是一个内容——一个容易过期、变质的内容。很多女性,认为爱情在婚姻里是可以一直存在,一直保鲜的。还有些女性认为,如果和一个人有了爱情,就一定要和他弄个婚姻的筐,哪怕除了爱情,他们什么都没有。怀有这些想法的女性,很可爱,但是也太天真。而天真,就意味着容易受伤,天真的结果,往往就是期待落空带来的巨大失望。

其次,还有些女性,明明在经济上有独立的能力,但在情感上,还是习惯性地全身心地交付出去,拒绝让自己拥有独立的能力。当一个女性在走进婚姻后,把所有的生活重心都放在家庭和婚姻里的时候,一旦遭遇挫折,就会受到灭顶的打击。而反观男性,婚后的重心并不都在家庭,即便他们是在努力赚钱养家,本质上也是在全面地经营自己,在事业上,在人际关系中。女性的这种义无反顾,当然可歌可泣,但在现实中若是遭遇婚姻的改变,或者男人的负心,那么,女性只能接受一个悲剧的结局。

再次,有些女性比较感性,总是希望以情动人,让男人安心,婚姻稳固。所以,她们经常用付出和奉献来换取对方的忠诚和投入。而当她们发现对方做出的事情不符合自己期待的时候,就希望用道德和公平来约束对方。然而我们知道,在各种博弈里,只有弱者才会总需要公平和正义来帮助自己维护权利。婚姻里,两人之间有合作,也有博弈。很多时候,实力决定一切,决定着选择权。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最后,很多女性过于相信天长地久,始终如一。这是一个变化的世界,而我们是其中也在变化的个体。换言之,这是一个动态的世界,包括婚姻和情感。此一时,也许你和他相濡以沫;但彼一时,或许就不再需要彼此。婚姻的稳定,决定于对彼此的依赖程度,而不是幸福感的多少。这是一个追求个体成长的时代,然而,婚姻里的两个人,一旦成长就可能意味着平衡关系的打破,关系就不再稳固。这也是一个追求个体幸福的时代,而婚姻在某些时候束缚着人性的自由,当婚姻里的某个个体希望释放自己的时候,也就带来了对婚姻约束的冲击。

读到这里,你会知道: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一个浪漫的男人。甚至,你可以说,这是一个专门用理性破坏浪漫的男人。然而,这种破坏,对于那些沉浸在痛苦里的女性来说,恰恰是——重建幸福的开始。

感谢出版社的童亮老师以及其他编辑老师为这本书做出的努力;感谢幸知在线的创始人潘幸知女士以及平台的约稿编辑,给了我这个“懒癌”患者一个写作平台,并不懈地催稿,逼迫我写下这些只言片语;最后,感谢我的那些来访者,给了我充分的信任,让我有机会走进她们的人生,见证她们的努力与成长。

愿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