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佛教养生
8069300000005

第5章 修炼六根法门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要成功,必须藉用工具。佛教养生也是如此,我们的六根,正是我们修习禅定入门的工具和对象。

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它们的外化作用是色、声、香、味、角、法。这些感觉随时都在虚妄中随波逐流,迷失真性。修身养性,就是要使六根返还真性。

如何借用六根作为入门的工具呢?就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中,任意选取一种,把心缘系于选定的这一根,渐渐练习纯熟,就可以达到“初止境”。只是要注意,每一根尘都可以产生许多不同的差别法门,每个人的身体心理(即根器)各不相同,性格、习惯、修养喜好也不一样,所以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才能依次修习到理想效果。通常能知的方法有:眼色法门、耳声法门、鼻息法门、舌味法门、身触法门、意识法门。兹简介于下:

1.眼色法门:此法门可分为二类:

眼色系缘于物——就是眼睛对着某一个物体来修定。在眼睛视线范围内,平放一物,或是佛象,或是其他物体,以能稍发点光亮者为佳,在练习静坐时,视力轻松地注视着这个物体。至于光色的选择也要考虑适合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当选择好后,最好不要再变更,常常变更会使心烦乱而影响禅定。

眼色系缘于光明——即眼睛对着光明。开始练习打坐时,视结之内旋转一盏小灯(限用青油灯)或者香烛,或借用日月星辰炎光,把光对着视线但稍微偏一点较好。另外也可以观虚空,观空中自然的光色,或观镜子,或观水火等物的光色等,统统都是属于这个方法的范围。

2.耳声法门:此法门亦可分为两种:

内耳声法门——是在自己的体内自作声音,中念佛、念咒、念经等。念的方法又分为三种,即大声念、微声念(金刚念)、心声念(瑜伽念)。在念的时候,用耳根返闻念的声音即是说,一边念一边自己向内听这个声音。最初听到的是声声念念,是许多连接断续的念佛或念咒的声音渐渐地收摄缩小,而达到专心一念一声,最后终归使心念静止。

外耳声法门——是以外面的声音为对象,任何声音都可以,但最好是流水声、瀑布声、风吹铃铎声、梵唱钟呗声等。用听外界声音的方法,最容易得定。当最初心念能够专一在声音的时候,能够不昏沉,不散乱,就是说能够轻松自然地保持着这种专一的境界,就是得到了“定”,再经常这样修习下去有朝一日突然入于寂境,一切声音都听不到了,这是静极的境像,定相出现了,佛经称之为“静结”。在静结出现时,不要贪恋此境界,并且应该了解,动是现象,静也是现象,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超出动静二相,不住不离动相与静相,而且要证知了中道,了锊不生的中道,这时才可由定观慧,更臻妙境。

3.鼻息法门:就是借呼吸之气而修息得定。呼吸能够渐渐细匀而静止,就是息。凡是修气脉的,练习各种养生的,以及修数息方法的,都以属于鼻息法门。此法门的最高法则,就是心息相依,凡是思虑太多的人,心思散乱的人,用此法门,依息而制心,比较容易收到效果。待得定后,如果再细微地体察一下,就会发现心息本来是相依为命的。一个人的思虑是随着气息而生的,气息的作用又以念虑而表现出来。当气定念寂之时,就泊然大静了,不过,这些都是本性功能的作用,并不是道体。如果能够先悟到了自性,修习工夫渐渐深入达到了心息相依的自在境界,体验到心物一元,才知道一切法门,不过都是为修学的方便而已。

4.舌味法门:这个法门又分为广义、狭义两种。前者包括了所有的六根法门;后者则是指注意力专门集中身体上的一点,如两眉中间、头顶、脐下、足心、尾闾、会阴等处,在打坐修习时,或用观想的方法或用守气息的方法或者修氯脉等,专注于一点,缘可划入此法门。

5.身触法门:这种法门的修习使人容易得到身体上的反应如某种感受、触觉、有凉暖、和软、光滑、涩滞、细润等等,这些反应和感受最容易使人执着于现象,最后陷入了着相的泥坑。所以修习者一定要从身风中解脱出来,不要迷头认影,以假当真。

6.意识法门:此法门实际上包括并超升了一切法门。它等于是八万四千法门。意是心王,其他五根尘是受意主宰的,所有的法相,都是由心所生的,所以一节的法,都是意识创作出来的。举凡观心、止观、参禅等方法都应该属于意识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