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受益一生的老人言
8126500000011

第11章 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

为人处世最讲究随机应变,灵活应对。有句老人言说得好: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

混迹在这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就是把话说对,把事办对,这样才有我们向往的幸福和成功。但把话说对,把事办对就需要我们看清形势、揣摩出事情发展的方向。

生活中我们常说“哪壶不开提哪壶”、“偏往枪口上撞”,说得就是这个的反面,哪壶不开提哪壶的结果就是被半生不熟的水喝坏肚子,偏往枪口上撞的结果就是脑袋不保,都很惨。因此,我们一定要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

再者,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变,事态永远在发展,风头永远在转向,不跟紧形势,不评估好自身实力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就容易吃亏。这也就是我们党中央提出的“与时俱进”的伟大意义。咱们一个普通人,没有那么大的事情要办,但再小的事情,也有它的势头和风头。“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不是要我们随波逐流,毫无主见,甚或“墙头草,随风倒”,而是要我们“识时务者为俊杰”,不做“刻舟求剑”的傻事。

生活指导: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

游泳的时候我们都有个感觉,顺着水游会比较轻松;走路的时候我们也都有个感觉,顺着风走会比较轻松。说话办事也一样,我们要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生活中那些成功者,也都是外圆内方、顺势而为的人。

我们都想把话说漂亮,把事情办成。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能达成这样的结果,我们又何必拘泥于形式呢?以结果为导向,不失去原则,是一条很实用的生活、办事的准则。正因为在我们说话、办事的过程中,“势头”、“风头”这些东西会影响结果,因此我们要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

说话不看势头,办事不看风头,就说明我们或狂妄自大,或迂腐刻板,这些都是不利于我们的——想横行天下的结果就是我们寸步难行。“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不是要我们摇尾乞怜,而是要我们掌控生活;也不是要我们只顺遂别人的心愿,而是要我们平衡好自己和别人的利益。古今中外,成功人物,莫不如此。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将周玄素征为宫廷画师。别人都很羡慕他,但他却并不高兴,因为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不合君意,而招来杀身之祸,甚至累及子孙和家人。

好在周玄素懂得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因此一直安安稳稳地当着他的宫廷画师。

有一天,朱元璋突然雅兴大发,征召周玄素在殿壁上作一幅“天下江山图”,以供他自己欣赏。

周玄素一听,立刻怔在那里,他深知要将千里江山浓缩在丈余墙壁上,那谈何容易!如果要选几个景物做代表嘛,又不知道哪一个才合皇上的心意,若其中有一点差错,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怎么办呢?

周玄素想了想,突然有了主意,他想起来朱元璋也略懂绘画,有时也喜欢自己动手画画,何不设计让他自己动手?

周玄素进宫后,对朱元璋说:“微臣才疏学浅,且未游遍天下九州,臣斗胆奏请皇上草建此画规模,臣再调色一二。”

这下正说到朱元璋的心坎里,他在想这档子事时,心中就已有了“天下江山图”的蓝本。于是亲自动笔,挥毫泼墨,没多久的时间便勾勒出一个大致轮廓。然后,丢下笔得意地站在那里,准备接受周玄素的奉承。

周玄素不失时机地说道:“皇上画功乃大手笔!这哪是一般人能作出的?”朱元璋一听,非常高兴,于是命周玄素润色。

周玄素心想,朱元璋一向妒贤嫉能,如果自己润色的好,他心里会不高兴;如果润色得不好,他肯定会治自己的罪。于是他一语双关地说:“陛下的‘天下江山’已定,微臣不敢再行改动。”

意思是说:既然朱元璋用这幅壁画来代表整个江山,周玄素如果敢改变皇上的“江山”,岂不是造反吗?

朱元璋也听出了他的双关语义,也想借他这句吉言,所以哈哈大笑一阵作罢,没让周玄素再加润色。

周玄素靠自己的智慧,终于躲过了这场暗伏的灾难。

周玄素的“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周玄素作为一名宫廷画师,使命和任务是为皇帝作画,也就是说只让朱元璋一个人高兴就行了,这是他的最终目的,至于画是谁画的,画了多长时间,画得效果怎么样,这都是无关紧要的。而周玄素确实这样做了,也体现出了他的智慧。

如果周玄素按照自己的想法作画,就难免会出岔子,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周玄素在请朱元璋作画的时候,一直以“微臣”自居、以“才疏学浅”自比,这就很好迎合了皇帝的势,一个人和皇帝比“势”,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更聪明之处是周玄素在朱元璋大致画完后,就不再润色。只要一动笔,就很有可能出事,而一出事,满门抄斩不是没有可能。在这件事上来说,朱元璋的高兴是终极目的,周玄素顺势请朱元璋作画,又顺风一笔未改,朱元璋自然神清气爽,龙颜大悦。当然,周玄素想成为一名大画家,那就另当别论了。

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代表着人的一种自我认知能力,就是说这个人能了解自己的马力,掂量出自己的分量,不做狂妄的事;也代表着人的一种智慧,及时观察清形势,做出调整,随机应变。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的人肯定不是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他们对内、对外都看得很清楚,做事很合度;也肯定不是自卑懦弱的人,他们清醒而自信,懂得双赢。说话看“势头”的“势”,是“情势”的“势”,“形势”的“势”,而不应该理解为“势力”的“势”,办事看“风头”的“风”,也是“趋势”、“情理”的意思,而不是“煽风点火”的“风”。

北宋大臣文彦博喜欢游园聚会,欣赏歌舞,饮酒交友。曾经有一次,他在县衙击球玩乐,一时兴起,至深夜还不停止。再加上平时有些矛盾,随从他的士兵极为不满,准备乘机起事,那些准备早饭的士兵们群起喧哗,点着了夏天关马的大敞房当柴烧,情绪激动,别人都无法阻止。

军校跑来将这事报告了文彦博,在座的客人听了都吓得瑟瑟发抖,军情危机,文彦博故意说:“天气实在寒冷,可以让他们拆了烧火取暖。”说这话时,他神情自然,照样饮酒作乐。士兵们一听这话,气愤早就发泄掉了一半,回归冷静,也就没有能乘机起事。

文彦博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体现出了大将之才。当士兵们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这时最重要的不是体现领导者的权威,而是帮助士兵们将愤怒发泄掉,将他们的情绪引导到正常状态上来,文彦博顺势而为的一句话,给了士兵们面子,因而也就化解了一场危机。至于整顿兵务,惩治闹事者,那是后面的事了。当时如果就剿灭,那会化为一场灾难。而文彦博顺势继续饮酒作乐,无为而无不为。

唐朝时的李渊也一样,当时李渊起兵反隋,当上了皇帝。结果宫廷内乱,发生了宣武门之变,李世民、李元吉等打得不可开交,兵荒马乱。李渊躲在一个角落里,李世民等找到后问李渊,请他回去继续当皇帝如何,李渊马上回答,年高体迈,不胜重任,还是让李世民当吧。李渊可谓顺势说话、顺风办事,因为在当时宫廷内外大开杀戒、兵荒马乱的时候,杀掉一个皇帝和杀掉随便一个人是没什么两样的,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李渊顺势“禅让”,至少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命,也做了多年的高皇帝。

“老人家”教导我们:

中国的太极拳之所以奥妙无穷,在于它能顺势而为。一只拳头打过来,你如果迎上去,硬碰硬,你也会受伤,而如果我们顺势一拨,再回击过去,我们完全不会受伤。这就是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奥妙之处。说话做事也一样,我们说话看势头,办事看风头,才能风轻云淡,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