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受益一生的老人言
8126500000039

第39章 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拨就亮

很多时候一个人怎么样,一开始就能看出来,有句老人言说得好: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拨就亮。

很多时候,一个人性质是定了的,一开始接触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出来,当我们觉得一个人不值得交往的时候,就没必要过多犹豫,我们要想起一句老人言: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拨就亮。

这个世界的本质是运动,每个人都是在发生变化的,一个人到底是怎么样的性质,我们也不能轻下定论。但我们也要知道,从量变达到质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可以等着一个人变好,但关键是我们耗不起。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拨就亮。一个成年人到底是怎么样的性质,是经过漫长的演化的,不可能轻易改变甚至不可能改变,终生都会这样。因此,当我们发现一个人不适合和我们交往的时候,不要存在过多的幻想,理智一点、勇敢一点,远离让自己烦恼的境地,或许这也是获取幸福的一条妙径。

生活指导:看清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性质,理智处世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改变一个习惯很难。这对我们来说是如此,对别人来说也是如此。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已经是定了的,是很难改变的。我们都知道,一件事物从生成、发展到演化,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我们人也是一样的,从出生、成长、教育到固化,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性质很多时候根深蒂固。我们没办法去改变一个人骨子深处的东西。当我们遇到一个人的时候,观察出他是怎样一个性质的时候,就坦然面对现实,合则交往,不合则也不要强求,从客观方面来说,我们不要期望去改变一个人,顺便插一句,从主观方面来说,我们也不要期望去改变一个人。

一面鼓,到底是好是不好,性质是定了的,遇到好鼓的时候,我们拿起鼓锤轻轻一打,就能发出响亮的声音。当然我们也可以把一面不好的鼓修好,但要付出多大的代价。灯也是一样,好灯一拨就亮,而一盏差灯,任我们怎么拨弄,三番拨弄,仍然是光若蚕豆。这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我们不要放大自己的力量,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在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和一个人交往,刚开始觉得顺心那后面也会顺心,但刚开始觉得别别扭扭后面往往也不顺利,“话不投机三句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拨就亮,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选择那些好人去交往,去选择那些和我们适合的人去交往,这样我们才会幸福而快乐。当然这里面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自己平时也要注意修炼,努力把我们变成个好人,也就是说,当遇到一面好鼓的时候,我们自己至少也不能是一面破锣。古今中外那些取得成功的、懂得交往艺术的人,莫不如此。

《说苑》中有一个孔子交友的故事:有一次,孔子率领弟子们去游学。途中遇到程子。程子名程本,是个学识渊博的大贤士,为人有节操,赵简子曾请他为官,甚至以兵相胁,程子仍不肯屈从。程子的思想,以道家为主,但某些观点跟程子相近。孔子见了程子,便停下来,相互攀谈,谈了一整天,十分投机。孔子私下吩咐学生子路,取一束帛送给程子当见面礼——古时将五批帛捆成一束,作为聘问、馈赠的礼物。子路不以为然,假装没听见。孔子只好又找个机会,悄声吩咐子路说:“取一束帛来送给先生。”

子路脸上露出不屑的样子,说:“我听说,士人不经介绍而相见,女子不托媒人而出嫁,不是君子的行为。”

孔子说:“咳!古诗不是说,‘野有蔓草,零露饮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程子是天下贤士,我们今天相谈甚欢,不趁机结交,也许今生都没有机会了!”

孔子可算是深明“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拨就亮”的精髓,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和程子相谈甚欢,仅仅一天,便引为知己,果断结交,英明无比。因为孔子在和程子相谈的过程中,孔子迅速判断出程子是一面“好鼓”、一盏“好灯”,一打就响,一拨就亮,所以他果断结交。

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不明白“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拨就亮”的道理而吃亏被动的例子。在青年男女谈恋爱找对象的时候,有些不认同对方、觉得对方不太适合自己而违心地去交往,结果最后不欢而散。如果你们真适合,刚开始相处的时候就会很快乐,当然必要的妥协包容是要有的,但本质上的问题不可马虎。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拨就亮,一般来说,本质上好的人,他有的错误也只是一些小缺点,完全在包容的范围之内。我们一定要拿出勇气,不是好鼓,就不要去打,不是好灯,也就不要去拨。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献公骄横粗暴,横征暴敛,草菅人命,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发动军事政变,把卫献公赶下了台。卫献公只好带着母亲和弟弟逃到了齐国,过着流亡生活。

驱逐了卫献公之后,孙文子和宁惠子把持了朝政,并新立了国君,重新治理国家后一派祥和。可是后来,宁惠子却后悔了,觉得自己驱逐国君的行为是一声的污点,所以他在临死之前把儿子宁悼子叫到眼前,对他说:“物品这辈子做了一件很可耻的事情,就是赶走了国君。我现在十分后悔,我的恶名已经传遍了各诸侯国,现在希望你能去把国君接回来,让他继续统治卫国。希望这样能洗刷我的耻辱,否则九泉之下我也难以瞑目!”宁悼子含泪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逃亡到齐国的卫献公也不甘心失败,他多次游说齐国等诸侯国,到处进行复国活动。当宁悼子派人到齐国找到他,告诉他要接他回去重掌朝政时,他心花怒放。

为了不让宁悼子有什么疑心,卫献公假惺惺地派人回国与宁悼子联系,并向宁悼子许诺:复国后,决不干预国政大事,只掌管宗庙、祭祀一类的事。国事全交由宁悼子负责处理。

宁悼子得到卫献公的许诺后,心里非常高兴,心想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完成父亲的遗愿,自己也不会失掉手里的权力。当下他就召集群臣商议此事。

但是,众大夫极力反对献公复位,特别是大夫右宰毂见了献公以后,回来劝宁悼子说:“献公虽然在外流亡了十二年,但粗暴的脾气一点没有改变,他仍然是一个暴君,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如果让他回来,大家的死期就到了。”

另一位大夫叔仪也警告宁悼子说:“现在你们宁家对待国君,态度极不谨慎,一位暴君,赶走了就不要再接回来,右宰毂说得对,暴君仍然是个暴君,没有改变,他一回来,肯定会找大家算账。”

可是宁悼子一意孤行,沉浸在卫献公回国后可以独揽大权的幻想里,以“先父遗命”为借口,不停众大夫劝告,执意要把卫献公迎回国。结果卫献公复位后,根本就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暴君本色暴露无遗,利用大夫公孙免馀,除掉了宁悼子,继续祸国殃民。

宁氏家族的人不明白“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拨就亮”的道理,结果引火烧身,当然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暴君终究是暴君,这个性质是不会变的,是不会那么轻易就发生改变的,因此做事情一定要站在这个立场上考虑。就是说卫献公本身就不是“好鼓”、“好灯”,否则也不会被赶出去,但宁悼子偏要打这个不好的鼓、挑这盏不好的灯,结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老人家”教导我们:

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拨就亮。很多时候我们没必要纠结,发现苗头不对,转身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