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
8157300000050

第50章 学生与反清革命(3)

然而,外国的歪理与传统的旧学,都无法挽救清廷的厄运。革命党人对学界革命化感到欢欣鼓舞,视为革命形势成熟的重要标志。就在1908年。初,《中国日报》载文评论《今年。以来之党势》,肯定了革命党历次起义的重大影响,同时特别强调指出:“党势之潜伏于隐微,而或为秘密之运动,或为笔舌之招徕者,其势力较之刀锋炮子为尤烈。”“目下中国内地之青年。学子,悬重金以购阅民族书报者实繁有徒,此等人之在清国境内,不啻劲敌之埋伏暗陬,有足制满人之死命者。无怪清政府之禁开会演说及禁民族书报,如临大敌,方之派兵剿乱为尤汲汲不遑也。”《中国日报》1908年。1月25日。学界革命化成为清王朝的大隐患和革命党的大希望。

当然,国内学界革命化及其影响并不平衡。在偏远落后地区和北方各省,学生地位更显突出。而在经济文化发达区域,学界绝对能量虽大,但相对于绅商反而逊色。在新军革命倾向明显之地,学生也只能退居偏师。这对辛亥光复进程具有重要影响。

光复声中学生军

武昌起义的枪声焕发出广大青年。郁积已久的革命激情,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大批投身于反清洪流,许多人将青春热血抛洒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绽开朵朵绚丽的自由之花。

学生在首义光复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积极推动起义独立。

武昌首义的主要发动者是新军,但军校学生积极参战,对于巩固起义阵地,保障武器弹药供给,切断清军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黄花岗起义骤起骤败,各地学生响应不及,这次决心不再坐失良机。浙江、湖南、北京、天津、保定、南京等地学生纷纷停课告假,有的“高谈时局,言及国民军,无不喜溢眉宇”,“咸尊黎元洪为法国拿破仑”《浙省鄂乱影响》,《大公报》1911年。11月7日。;有的终日鹄立码头,守候汉口来船,打听消息,抢购报纸;有的赶赴武汉,支援首义;有的就地策划独立,扩大战果,“以树后援”《湖南张钊传》,《民立报》1911年。12月31日。;有的返归故里,联合同志,准备夺取基层政权。南北各省独立时,学生积极配合新军、会党行动。福建学生少年。敢死队,重庆学生敢死队、炸弹队、突击队,上海模范体操团以及各军校学生在战斗中表现尤为出色,普通学生亦争先恐后。时人赞道:“此次举义,讲武堂、体育校及陆军小学堂各处学生踊跃先登,搴旗斩关,颇能发扬军人尚武之精神。一般学生欣羡不置,大有愿附骥尾之慨。”《学生之热潮》,《民立报》1911年。11月30日。贵州不仅自治学社派学生跃跃欲试,就连宪政派控制的优级师范选科、公立中学和宪群法政学堂三校学生“也自动地找老师商量,要起来推翻清廷”张彭年。:《贵州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辛亥革命回忆录》第3集,第445页。。江苏、福建、天津等地学生还策划刺杀顽固官僚,使起义“减少阻力”《烈士詹蒙事略》,《民立报》1912年。6月8日。。学生的主动精神、高涨热情和出色表现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各地海关报告中时有提及,如福建“地方绅士在这次斗争里大部分不积极,让那些没有地位的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去积极参加。”《1911年。11月16日闽海关税务司单尔致安格联第17函》,《中国海关与辛亥革命》,第180页。重庆“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在他们的校长和激进的老师领导下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使“推翻满清的统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重庆海关(英)代理税务司呈北京海关总税务司的报告》,《四川保路运动档案选编》。。

在新军、会党及商民革命势力强大的省份,学生对光复独立的推动作用相形之下不显突出。而在直隶、山东、河南和东北,学生的能量得到充分发挥。当社会各界还在犹疑观望之际,他们便义无反顾地果断行动,克服各种阻挠,成为光复独立的主要动力。首先,学界最早对起义产生共鸣。山东、黑龙江等省学生闻讯表示:“吾辈置身学校,自命文明,顾不能拼热血以争自由之权利,为万世造幸福,而驯伏专制之下,局促若辕下驹然。共和告成之后,有何面目对南中诸同志耶?”毕元椿、丛钟浩编:《辛亥文登五十九烈士传》,《山东近代史资料》(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分册,第203页。决心“趁此起义,以与彼辈并驾齐驱”《人民光复之动机》,《民立报》1911年。12月2日。。

其次,学界队伍整齐雄壮。山东学界先后于11月5日、13日、14日举行5000人大会和3000人武装游行,“各奏军乐,执校旗,军装肩枪”,高举写着“中华民国万岁”、“山东独立万岁”字样的大旗,沿路观者塞途,莫不欢欣鼓舞,外国侨民也“大加惊羡,称赞不置”。舆论界认为:“此次成功,皆由学生主动,故每次开会,会场内学生居十之九,莫不精神百倍,人人有死忾之概。”②《山东光复之详报》,《民立报》1911年。11月29—30日。黑龙江各界集会时,学生也达2000余人。除以行动影响社会外,学生们还积极展开发动联络工作。山东“学界志士日夜奔走运动,联官绅军商学各界为一气”②。吉林学界呼吁各界“共结团体”,并派代表前往奉天联络,以期厚集势力。黑龙江学界也联合各界向当局施加压力。

再次,学生态度坚定,斗争性强,革命宗旨明确,既反对当局压制破坏,又排除同路人的干扰。他们在集会演说中大声疾呼:“不独立不足救亡”,“假使刎颈流血之祸即在眉睫,非学界之所畏也”。同时散发揭帖,号召民众认清“民主立宪,是其宗旨”,力争达到“共和目的”⑤郭孝成:《中国革命纪事本末》(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第2编,第268—272页。。山东谘议局议长议员反对独立,拒绝提供会场,学生“强行占领谘议局”,驱逐议员,并集会取消议长资格,停止该局活动,推动成立山东联合会。在济南的日本外交官报告说:“关于山东独立问题,高等师范学堂似为(都督)府之中坚。”《1911年。12月20日相羽驻芝罘副领事致内田外务大臣电》,邹念之编译:《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28页。吉林学生反对当局借保安会之名压制革命,坚决“主张宣布独立”。他们一面抵制保安会集会,一面派人演说,表示:“保安会学界万不赞成,实非保安,非独立不可。”演讲者“气色惨变,声若洪雷”,“口如悬河,词同锋利,纯由法理指抉而陈,由热诚流露而出”。在学生的斗争和感召下,不少议员转变态度,原来支持官府的绅界“亦默示承认”⑤,保安会因而不能如期成立。当局企图以提前放假瓦解学界,不料“旋里者不过四分之一,其余仍留省内,竭力要求,必达独立之目的而后已”《东三省之惨淡风云》,《民立报》1911年。12月14日。。黑龙江学界由中学堂发起,每校派代表2人,组成国民联合会,以要求“宣告独立,改良政治,保全永久公安为宗旨”。他们对布政使在谘议局召开的各界群众大会上公然破坏独立进程的言行十分愤慨,会后“即欲齐攻学署”;又因联络谘议局议长不果,反遭其诬指为“欲谋造反”④⑥《东三省之惨淡风云》,《民立报》1911年。12月13、14日。一怒之下,将其痛殴。

最后,学生们在力争和平解决的同时,积极准备武力革命。山东学生不仅武装游行,还计划“组织学生军,效力疆场”《山东光复之详报》,《民立报》1911年。11月29—30日。。吉林学生秘密会议,决定“倘官府不与相当之权利,即行激烈从事”,并计划夺取新军枪械弹药,迫其协助,“倘不允从,即以暴力相加”④。长春中学堂学生一面与民军联络,一面决定发动新军第三镇起事。舆论界普遍认为:“学界既极力主持独立,目的一日不达,其心一日不甘,吉林之风云,将由学界起矣。”《中国革命纪事本末》第2编,第268—272页。黑龙江学界在要求独立的同时,“买布若干,制造白旗,急为进行。军界立待响应”⑥。直隶、河南学界因无和平斗争条件,全力策划起义。他们组织决死队,实行暗杀,联络新军会党,准备夺取政权,截断清军南下通道,威逼京畿。

大都市风气开通,人才荟萃,学生虽别具光彩,并非一枝独秀,绅商名流的个人声望使其群体优势相形减色。然而,都市之于城镇乡村同时存在引导与依赖的双重性。新兴势力集中于都市,可以取得对清王朝的局部性相对优势。但如果没有城镇乡村的附从,暂时的优势和胜利便难以维持。而在府厅州县,对革命狂飙骤降缺乏准备。由于“当时革命力量未能深入到农村、工厂,只有学校方面风起云涌”孙介人:《徐州北伐军的王虎臣与孙屹》,《山东近代史资料》第2分册,第231页。因此在地方政权的改弦易辙中,学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昌起义爆发后,都市省垣学生纷纷“联袂归里,欲组织义军”《奉天义士殉难记》,《民立报》1911年。12月23日。。他们与乡间同学联合,促成独立。如“苏省各府县独立时革党皆不过数人”,往往是“一人由申返里,鼓吹革命”,学生“争相和之,少有名望者多不与闻。适地面已乱,始勉强出而办事,亦非本意也”《无锡革命之现象》,《大公报》1911年。12月21日。。这在全国各地中下层政权的更替中颇具典型性。在鲁、浙、湘、粤等地的府厅州县,学生们有的拿起武器,攻入官署衙门,夺取政权;有的相互联合,欢迎革命军政府的光复代表;有的发动新军会党,团结各界,实行接管。苏、浙、两湖、云贵川及广东的省城光复后,学生“分道带兵往县,逐官收地”《四川最近之通信》,《大公报》1911年。12月16日。。西安光复后,都督府派遣在省各校学生回县倡办民团,支持民军作战。这对发展扩大起义成果,维持南北对峙局面起了重要作用。东三省虽未正式独立,营口、凤凰厅、辽阳等地的商业、巡警学生也联络军警和民间武装,策划起事。

学界革命的突出表现,引起反动势力的极端仇视,南京、奉天清军在面临革命巨浪冲击时,下毒手屠杀学生。同时,没有民众的广泛支持,单靠学生的力量,即使暂时取胜,也难以承受反动派的疯狂镇压和反扑。河南、直隶、黑龙江、吉林等省学界虽经艰苦努力,牺牲惨重,仍不能推翻旧政权,实现独立。山东名义上的独立危机四伏,一旦实权在握的旧势力倒戈相向,形势立即全盘恶化。一些已经易手的中下层政权也不能巩固,被清军和地方顽固势力绞杀。孙宝琦取消独立后,济南学生无力对付继之而来的大规模搜捕,纷纷走避,“均回本籍组织民军,拟联兵赴省,决计与孙宝琦决一死战”《山东放倒独立旗》,《民立报》1911年。12月4日。。但仓促行事,缓不济急。河南开封学界的起义计划屡遭破坏,南阳淅川学生组织秘密机关,约期起事,被清军包围,虽“竭力奋斗,无如枪械不足”,死亡达250人。《南阳府之新消息》,《民立报》1912年。1月20日。血的事实告诉人们,学生单枪匹马打不出一个民主自由的新世界,独立先锋必须有浩荡大军为后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冲锋陷阵与巩固后方的双重任务。

辛亥革命以武装起义形式向专制统治发起总攻,在各地风起云涌的革命队伍中,迅速闪出一彪精悍干练的学生军。学生军大旗最早出现于四川保路同志军中。成都血案后,同志军围攻省城,由500余名各校学生组成的学生军大队担任前卫,在犀埔附近与清巡防军遭遇,白刃格斗,浴血奋战,大队长蒋淳风(成都蚕桑学堂学生)以下捐躯者83人,遏制了清军长驱直进的凶焰。他们的壮烈行为给陷于困境的同志军以巨大鼓舞,一些首领以此激励部下与敌人血战到底。武昌起义后,各地学生“睹革命军之成立,即欲投身入伍;闻暗杀党之英风,亦想厕身其间”《陈叔毅致总务部函》,广东岭南学堂学生筹饷队文件(原件)。。在武汉,“各学堂学生均愿短衣从军”《大革命之风云》,《民立报》1911年。10月30日。成为革命军迅速扩编的重要兵源。江浙皖赣等省学生蜂拥至武汉,长江轮船乘客中,“倒有百分之八十是去武汉参军的,青年。学生占了一大半”王振民:《参加独立将校决死团经过》,《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集,第63页。。仅11月1日由上海行抵汉口的“大贞”轮上,就有沿途登船的各地青年。学生300余人。《1911年。11月5日有吉驻上海总领事致内田外务大臣电》,《日本外交文书选择——关于辛亥革命》,第15页。湖南以及在清军严密控制下的京师、直隶、河南等地学生也大批联袂北上南下,不少学堂为之一空。当局禁止学生请假外出,学生则“相约不肯上课”《鄂江潮中之江西》,《民立报》1911年。10月24日。进行抵制。半月之内,各省志士到武汉投效者“踵相接,尤以军学两界为最多”《专电》,《民立报》1911年。10月25日。。而所谓军界,主要也是保定、杭州、南京、南昌、安庆等地的军校学生。

随着起义区域的扩大,学生们又陆续奔赴其他战事激烈的前线,有的甘当士卒,有的担任各级指挥官,有的则集中编队。这可以说是近代中国首次学生革命大流动。热血青年。们杀敌心切,渴望“亲临战场,以马革裹尸为快”沈铸东:《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学生赴武汉参加革命经过》,《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集,第71页。。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身先士卒,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南京陆军中学生詹蒙于首义后携同学30余人到武昌组成南洋独立混成队,“每战必先,弹不虚发”。激战中头部负伤,血流不止,仍坚持不下火线,“以手拭之,随拭随击”,直到壮烈牺牲。《詹烈士蒙行略》,《民立报》1912年。1月27日。参加镇军决死团的徐州中学生陈兴芸冲锋时“身受二伤,终不肯退”《陈烈士兴芸行述》,《民立报》1912年。3月1日。血洒沙场。武汉民军作战勇猛,“而以学生队为尤可敬”《大革命之风云》,《民立报》1911年。11月3日。。汉宁战场的学生敢死队则始终执行最危险的作战任务。

鉴于投笔从戎的学生越来越多,各地均编组学生军。据不完全统计,在光复各省及山东、奉天,至少组织了40余支学生军。因报名者络绎不绝,各地学生军不得不一再扩展额限,以容纳四方来投的青年。。山西学生军成立后,一位因年。龄过大被要求退伍的老生临操时“负枪列队,步趋极其奋勇。及操毕,又贾余勇上城竞赛,而众生瞠乎其后”。管带破格准许留队。⑦《风虎云龙之山西》,《民立报》1911年。12月16日。湖北、奉天、山西等省女学生曹兰新、吴淑卿、唐俊美也上书请缨,要求仿效木兰从军故事。浙、鄂等省年。幼学生以“任事在智识不在年。龄”⑦,还专门成立童子队。由学生组成的炸弹、测绘、地雷、炮兵等特种分队,利用娴熟的专业知识和军事技术,在战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上海、浙江等地学生则组成赤十字救护队、学界救伤社,开赴汉宁前线,担任战地救护。学生们认定“祖国安危在此一举,汉族兴灭责存吾曹”,高唱“学生军兮学生军,单刀匹马斩胡头,那怕枪与炮”《中华学生军之先声》,《民立报》1911年。11月5日。的雄壮军歌,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