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
8180600000070

第70章 与马林闹翻

1921年9月11日,船到上海,陈独秀回到渔阳里二号,包惠僧住到马霍路马德里三号楼上。不一会,张国焘来了。他遇到丁竹倩(默村),知道陈独秀回来了。

陈独秀到上海不久,李汉俊就去武汉了。张国焘回忆说:

在陈先生到达上海以前约十天光景,李汉俊离沪到武汉教书去了。在大会以后,他觉得被我们冷淡了,似感不快。李达原希望他留在上海担任某项编辑工作,他也未确切应允,我们曾要求他至少等到陈独秀先生抵沪之后大家会了面再走,他没有接纳我们的提议,就悄悄的动身了。这件事引起同志们的猜测,有的认为他过去与陈先生有过意见的不同,因而故意提前走了;有的认为我在大会中曾批评他的意见,会后又遇事不与他商量,因而生气走了。李达虽然批评过李汉俊的主张,但也觉得我对汉俊不够客气。这些事也许使陈先生觉得我不善于团结同志,在短期内就发生了这许多波折。

“在短期内就发生了这许多波折”,还指张国焘提出要给劳动组合书记部十几个人发薪金,和陈独秀闹情绪的事。陈独秀认为,党员应无报酬的为党服务,张国焘是搞“雇佣革命”。陈独秀回来后,李达搬到成都南路辅德里六二五号住。他也不满张国焘,觉得他像个少爷,坐在办公室,一个星期接触不到两三个工人。一个多月来,一个工会也没有成立。但马林替张国焘说话,将工会工作缓慢归咎于青红帮的干扰和共产党组织的非法性。

另一个波折,是陈独秀和马林第一次见面,就闹翻了。年轻的马林摆了资格,叫陈独秀很恼火。刚出席国际三大回来、才二十二三岁的张太雷,劝陈独秀说: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都是在第三国际领导之下,中国也不能例外。陈独秀听了,发了一顿火。当时包惠僧在场,他回忆说:

有一天我去陈独秀处,正遇见陈独秀与张太雷谈话,张太雷正在以马林的口气说:“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都是在第三国际领导之下,由发生到发展,由成长到夺取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中国不能例外。”陈独秀把桌子一拍说:“各国革命有各国国情,我们中国是个生产事业落后的国家,我们要保留独立自主的权力,要有独立自主的作法,我们有多大的能力干多大的事,决不能让任何人牵着鼻子走,我可以不干,决不能戴第三国际这顶大帽子。”说完了拿起皮包出门要走,张太雷仍然笑嘻嘻地请他坐下来谈,陈独秀不理,很气愤地走了。

9月25日,陈独秀给鲁迅写信,告知已从广州回到上海,仍住渔阳里二号,希望周氏兄弟来稿。鲁迅收到载有《故乡》的《新青年》九卷一号,想到书坊再买一本,没有买到。他怀疑书坊怕侦探将《新青年》没收了去,不敢将书拿出来。陈独秀在这期“编辑室杂记”上写道:“本社社员某人因患肋膜炎不能执笔,我们希望他早日痊愈,本志次期就能登出他的著作。”“某人”,指在香山碧云寺调养肺病的周作人。上月底,鲁迅收到刘半农从巴黎寄来两篇文章,他抱怨看不到《新青年》,说陈独秀不给他写信。

接到陈独秀信的第二天,鲁迅将二弟、三弟及自己的译稿各一篇寄给了陈独秀。山东人宫竹心月初来信要借《新青年》,鲁迅回信说:“这种杂志大抵看后随手散失,所以无从奉借,很抱歉。”

12月4日起,鲁迅在《晨报》连载《阿Q正传》。他在“序”里,提到《新青年》:“先前,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所以国粹沦亡,无可查考了。”“茂才”即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