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说话更到位
8180800000063

第63章 3、机巧语言,导引对方的话语方向

说服别人的目的是让人接受自己的意见。大多数人都不喜欢把别人的意见嫁接到自己的行为之上,这便为说服增添了许多难度,毕竟改变别人的想法,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此时,就需要巧妙地设计语言,以顺藤摸瓜的方法导引对方的话语方向,让对方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是自己改变了想法,而非他人所致。

著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他们的论辩技巧高人一筹,尤其是孟子的《 齐桓晋文之事 》一文,充分显现了圣人的论辩风格。

此文写道:齐宣王要求他讲述关于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情,他却说孔子的弟子没有记述过这些事情,所以后来就没有传述下来。孟子就这样很自然地搪塞过去了,还迅速地将话题转移到了王道上来,将话语的主动权抢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当齐宣王问他品德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才可以称王时,他简洁、干脆而又有力地回答:“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很清楚这一次谈话的中心,这时,齐宣王也有了和他进一步谈话的兴致,马上就又问道:“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孟子只用了一个字“可”来回答,这又进一步撩拨了齐宣王认识王道的兴致。

齐宣王问:“何由知吾可也?”孟子很清楚齐宣王的心理,于是通过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来开始话题。

在讲述齐宣王用羊易牛这件事情时,他不断夸耀齐宣王的仁慈,齐宣王马上高兴起来,认为与孟子有共同语言。由此看来,孟子的话一出,就在齐宣王心里掀起了几层波澜,所以他主动询问孟子的不忍之心和王道二者之间的关系。

当时孟子没有就此作出回答,他只是机智地将话题移开,讲述了“不能”和“不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运用比喻,将齐宣王未推恩给百姓比作力足举百钧而不能举一羽,明察秋毫之后却未见舆薪,让他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当齐宣王想要彻底地搞清楚“不能”和“不为”到底有什么样区别的时候,孟子再次运用了比喻,将“挟泰山以超北海”比作“不能”,将不能“为长者折枝”比作“不为”。

孟子的语言很简单,但是意思很明白,并且,他说理还很透彻、清楚。这个时候,齐宣王多少应该明白不忍之心和王道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应该知道不忍之心也是推行王道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当齐宣王继续思索的时候,孟子又一次转移了话题,他询问齐宣王:“难道大兴战争、危害士臣、在诸侯间结怨,就是为了能够满足心里的快活吗?”这样的问话,逼着齐宣王说出他并不是为了内心的快活,而是为了追求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孟子穷问下去:“大欲”是什么。当齐宣王笑而不答的时候,孟子就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进行一连串的发问,当齐宣王全部否认了以后,孟子便一针见血地点明了他的“大欲”——称霸中原、称霸天下,让其他诸侯国和边夷俯首称臣。

说过之后,他马上又运用了一个比喻,把此举比作缘木求鱼,忠告齐宣王这样的野心是很难得逞的,而且后果也是很严重的。齐宣王听了以后,内心特别紧张,所以就急着追问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恶果。

孟子在这里又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举出了邹与楚之战的例子,向他来阐明后果,并劝导齐宣王推行王道,还向他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天下贤士都归于他,耕者、商贾、旅行者,都来靠近他,天下的百姓都归附他。在这里他运用了排比和修辞手法,齐宣王听后感到非常欣慰。

齐宣王最后非常高兴,主动地请求孟子告诉他如何具体地推行王道。

孟子怀着一颗对百姓的赤诚之心,认真推行学校教育,并且提出向老百姓反复讲述孝悌之义的建议,再次为社会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天下太平,百姓讲求礼仪,衣食无忧。孟子运用自己的口才,成功机智地完成了向齐宣王游说推行王道的任务。

孟子在规劝齐宣王施行王道时,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其他方法,以其他话题引诱齐宣王,使齐宣王自己明白实施王道的好处,这时,孟子引诱齐宣王的目的就达到了。他没有直接回答齐宣王的问题,而是运用比喻、类比的方式,为齐宣王阐明道理,以提高齐宣王的求知欲望,然后,趁机说出自己的主张,并为齐宣王描摹出一幅美丽的天下归顺图,使齐宣王心甘情愿地接受了他的想法,最终为老百姓谋了福利。

在说服别人时,利用一些方法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使对方对你的提议产生兴趣,这是一种最好的劝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