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
【课前思考】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类群。
2.腔肠动物的消化、繁殖方式及神经系统特点。
3.水螅的基本结构及各种细胞的概念。
【本章重点】
腔肠动物门的形态、结构及主要特征。
【教学要求】
1.掌握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分类。
2.掌握腔肠动物门各纲的代表动物。
一、概述
腔肠动物同海绵动物一样,也是两胚层动物。多生活于海洋,体现了其原始性,其体形为辐射对称,即通过其中央轴有许多切面可把身体分成两对称的部分,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对称形式。其细胞分化程度比海绵动物高得多,具有原始的消化腔和原始的神经系统,是两胚层动物的代表,其生活方式仍处于被动状态。大多海产,少数生活于淡水中。营固着或漂浮生活。有的为独立的单个个体,有的形成群体。
二、主要特征
(一)躯体辐射对称
辐射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这是一种原始的对称形式。辐射对称有利于营固着(水螅型)或漂浮(水母型)生活。
(二)躯体由两个胚层组成
由内胚层和外胚层组成,两胚层之间为中胶层,中胶层具有支持的作用。由内胚层所围绕的空腔称为消化腔,只有一个口孔与外界相通。
腔肠动物第一次出现胚层分化,是真正的两胚层动物。
外胚层:外层体壁,具保护、运动和感觉功能。
内胚层:内层胃层,具消化、营养功能。
(三)出现原始消化腔
通过胃层腺细胞分泌消化液,使食物在消化腔内进行初步消化。消化腔内水的流动,可把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兼有循环作用,故也称为消化循环腔。
消化腔只有一个对外开口,是原肠期的原口形成的,兼有口和肛门两种功能。
(四)细胞分化更为丰富,且有了初步的组织分化
有明显的组织分化。内胚层分化为内皮肌细胞、腺细胞、感觉细胞;外胚层分化为外皮肌细胞、刺细胞、感觉细胞、神经细胞等。
原始的上皮组织:皮肌细胞既是上皮细胞,又是原始的肌肉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两种功能。
原始的神经组织:由各种类型的神经细胞构成弥散型的网状神经系统。
原始性表现:无神经中枢,传导无方向性,传导速度慢(人的神经传导比它快1000倍)。
(五)有水螅型、水母型两种基本形态
1.水螅型:是一个简单的原肠阶段,囊壁由内外两个胚层及中胶层组成,身体中央腔为消化循环腔,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内胚层细胞主要起消化作用,口的周围有一圈触手。
行固着生活或半固着生活。
2.水母型:相当于水螅型压扁,呈圆盘状,中胶层加厚。突出的一面为外伞,凹入的一面为下伞。行漂浮生活。
(六)生殖与发育方式
1.无性生殖:出芽生殖。
2.有性生殖:雌雄同体,产生精巢和卵巢。
有些种类生活史中有两种体型,水螅型为无性世代,无性生殖产生水母型个体;有性世代为水母型,有性生殖产生水螅型个体。
3.发育:一般有性生殖发生在秋末、冬初。第二年春天,受精卵形成原肠胚后,长出触手。海洋生活的种类要经过一个特殊的浮浪游虫阶段,相当于胚胎发育的原肠胚阶段。外层有纤毛,能游动。
三、分类
腔肠动物约有10000多种,根据动物体的形态变化、水螅体为主或水母体为主及个体发育的特点,分三纲。
(一)水螅纲
1.特征
(1)成体为水螅体,是其生活周期的主要阶段。单体或群体。
(2)只有少数种类,生活周期中只出现水母体,而水螅体极不显着。
(3)无论以何形式形成的水母体,均称为水螅水母。主要标志:在边缘有缘膜。缘膜由外胚层一层细胞形成。
多数有固定数目的生殖腺,但都起源于外胚层。
2.主要种类
(1)水螅型:主要有水螅(Hydra)、筒螅(Tubularia)、薮枝螅(Obelia)、钟螅(Campanu‐laria)。
(2)水母型:分水螅水母和钵水母两大类,如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等。
水螅(Hydra):体呈指状,小型,肉眼可见,上端有口,周围生6~8条小触手,满布刺细胞,用以捕获食饵。身体可伸长达三四倍。
基底可以在附着物上滑动,或以翻跟斗的方式来行动。常附着于池沼水草枝叶和石块上。生殖季节体面上可生出乳头状突起,即卵巢和精巢。也营出芽生殖。最常见的有褐水螅(H.fusca),灰褐色,基柄部淡白色(上左,正出芽生出一小水螅);绿水螅(H.viridis),深绿色,是一种单细胞藻类和它共生所致。
筒螅(Tubularia)也称“筒虫”:群体固着浅海岩石间或海藻上。
体分圆筒部(个员)及茎部;圆筒部上面的中央有口,口缘环生触手两列;茎部细长,有角质的薄管。营无性生殖,或发生雌雄两性的生殖腺而营有性生殖。
薮枝螅(Obelia):是海中常见的附着小动物,通常营出芽生殖,往往成丛生的树枝形群体。各枝的顶端有一个花形的水螅体,是营养个员,能摄取食饵。由外被几丁质围鞘的共肉(即枝及匍匐茎)互相连接。枝上另生无触手的个体,专司无性生殖,是生殖个员,产生自由游泳的水母型,沿伞缘有一薄膜称“缘膜”,是其特点。由水母体产生生殖细胞而营有性生殖。我国沿海常见的有:双枝薮枝螅,多见于海藻上,茎细弱,分枝少;曲膝薮枝螅,多见于海藻、贝壳、浮木、船底上,分枝基部作曲膝状。
钟螅(Campanularia):簇生海藻上的群体小动物。自横卧的匍匐根上矗立许多不分枝的小茎,高不过四五毫米。茎的顶端生淡红色的花状水螅型营养个员。包围根、茎的围鞘在顶端形成钟形托英,水螅体位于托英中,可以自由伸缩。生殖体柄短,略扁平,有好几种,形态大同小异。左图是一只海黄蜂,在南太平洋远海区发现,它是比响尾蛇还要毒的水母,被列为世界上十种极毒动物之一。
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通称“桃花鱼”。水螅水母,体透明,微带乳白,触手约256条,依长短可分为七级,由伞部的收缩及触手的上下运动而浮沉水中。水螅体不发达,高仅2毫米,无触手。淡水产。世界性分布,我国在四川、浙江、湖北等地都有发现。
(二)钵水母纲
多数为大型,全为水母,漂浮生活,在海洋中,没有水螅型或水螅型退化,水母型构造复杂,口道不发达,没有缘膜。
1.生活周期和特征
(1)水母型是主要阶段,结构复杂,中胶层特别厚,内有分散的变形细胞。
(2)水螅型只是生活周期中很少的幼虫阶段,有的种类水螅型发育不完全或无。
(3)无缘膜。生殖腺起源于内胚层。
2.主要种类
主要有: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海月水母(Aureliaaurita):其伞平扁如圆盘,直径可达30厘米,无色透明,放射水管略带青色,生殖腺四枚,马蹄形,肉红色。伞缘遍生触手,在八等分的距离上各生一感觉器,伞下中央有口,四条口腕飘然下垂。世界性分布,七、八月间大批漂浮于我国山东沿海。
海蜇(Rhopilemaesculenta):其伞部隆起呈馒头状,直径达50厘米,胶质较坚硬,通常青蓝色。触手乳白色。口腕八枚,缺裂成许多瓣片。广布于我国南北各海中,浙江沿海最多。可供食用,并可入药。捕获后以明矾和盐压榨,除去水分,洗净后再用盐渍,伞部称为“蜇皮”,口腕称为“蜇头”。此外南方海中尚有一种白海蜇,形状相似而颜色稍异,也供食用。
(三)珊瑚纲
圆筒形单体或树枝形群体,终生水螅型。据触手数分八放珊瑚和多放珊瑚两大类。口卵圆或裂缝形,咽道侧扁。内腔被体壁伸展的隔膜分为若干小室(消化腔),隔膜上部与咽道相接,下部游离,游离缘有弯曲肥厚的隔膜丝,其上有生殖腺。雌雄异体。有些珊瑚外层能分泌石灰质的骨胳,在海洋中堆积成珊瑚礁。此外还有由中胶层所形成的骨胳,如红珊瑚(Corallium rubrum),产于地中海,骨质坚硬,颜色鲜美,可作装饰品。我国台湾所产桃色珊瑚(C.japonicum),也可作雕刻用材。
八放珊瑚亚纲(Octactinia):各珊瑚虫有八个羽状触手,故名。
诸虫(个员)合成群体,为树枝状;表面有互相连续的共肉,内部有由钙质或角质组成的骨胳。繁生于暖海中。如赤珊瑚、笙珊瑚、海仙人掌等。
多放珊瑚类亚纲(Polyactinia)也称“六射珊瑚类”:各虫的触手均呈指状,无分枝,其数无定,通常为五或六的倍数。或为单体,如海葵、石芝等;或为群体,如海花石、红珊瑚等。
【课外拓展】
1.水螅以各种小型甲壳动物为食,它是如何捕捉与消化的?
2.腔肠动物的再生能力很强,与哪些细胞有关?
【课程研讨】
1.珊瑚礁与海洋生物及人类生存环境有何关系?该如何保护珊瑚礁?
2.仿生学与水母的关系如何?
【课后思考】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主要包括哪些类群?
2.腔肠动物是如何进食的?繁殖方式有哪些?
3.腔肠动物门的神经系统有何特点?
4.水螅两层体壁各由哪些细胞组成?各种细胞的功能是什么?
5.水螅是如何进行繁殖的?
【小资料】
科学家发现地球上唯一一种“不死生物”
北京时间2009年2月2日消息据俄罗斯《新闻》网报道,日前有科学家宣布,一种被称为“灯塔水母”(Turritopsisnutricula)的微型海洋生物,很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不会死亡的生物。
科学家们介绍说,“灯塔水母”的直径只有4~5毫米,但就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小的生物,却具有一种“返老还童”的神奇本领。据介绍,通常情况下,水母会在繁殖完下一代后死亡,但“灯塔水母”在达到性成熟阶段之后,又会重新回到年轻阶段,并开始另一次生命过程,而且从理论上讲,这种循环过程是周而复始、可以永远重复下去的。“灯塔水母”属于水螅虫纲,是一种主要以更小微生物为主要食物的捕食性生物,采用无性繁殖方式,多生活在热带海域。科学家们强调说,“灯塔水母”是目前唯一发现的能够从性成熟阶段回复到幼虫阶段的生物。据一位长期从事“灯塔水母”研究的科学家介绍,他观察了大约4000条“灯塔水母”,结果显示,它们全部都能“返老还童”,没有因自身原因死亡过一条。
至于“灯塔水母”究竟是如何完成“返老还童”这一神奇过程的,其中的谜团还有待于海洋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们进行解答。有研究人员认为,“灯塔水母”的“返老还童”过程可能是通过细胞的转分化过程实现的。在此过程中,细胞的类型和功能会发生改变。而伴随这种功能上的转化所出现的则是器官的再生。或许正是细胞的这种变化过程为“灯塔水母”打造出了不死之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