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喜迎党的十八大
8249600000012

第12章 一等奖论文(6)

(四)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带来的挑战。国有企业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发展,必然导致人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理想信念、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这种由改革发展催生的多元价值观念,主要表现为国企职工价值取向的开放性、价值目标的现实性、价值标准的实效性和价值规范的多元性。传统的同质价值观念和共同信仰被打破,代之以多元的价值观念和评判标准。在40万国有企业职工队伍里,既有公平竞争、效率优先的价值观,又有重利轻义、损公肥私的价值观;既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价值观,又有金钱至上、贪图享乐的价值观;既有民主法治、大局为重的价值观,又有法治观念淡薄、官本位情结浓厚的价值观;既有义利兼顾、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又有公德不足、私德有余的价值观。处于不同地位、不同岗位、具有不同利益和不同经历的职工对任何一项改革发展和社会现象,必然有不同的看法和评判标准。企业党组织“振臂一挥,群起响应”的局面很难形成。

综合上述,国企党建工作只有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在困境中探索出路,在继承中实现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影响力,把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改革发展的竞争优势。

二、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党的十七大以来,省国资系统企业党组织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企业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了新的提高,在融入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企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思想保证。但勿庸讳言,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不到位,缺乏认识的高度。在对省属39家企业(其中省国资委监管企业27家,中央企业12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一些企业领导人员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思想认识不统一、不到位,妨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一些单位对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虽然也把抓党建常挂在嘴边上,但在具体工作中把主要精力和企业资源用于“抓经营”“抓管理”上,仍然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重经济、轻党建的表现依然比较突出。有的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企业应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党建工作理论化、教条化、少实效,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所以,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应与“国际惯例”接轨,依靠法人治理结构管理企业就可以了;还有的认为,企业党组织抓好党员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就行了,没有必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国有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实行减员分流,是市场机制和竞争规则引起的必然现象,只能靠经济手段,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很难发挥作用,等等。这些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

(二)权责不明确,缺乏重视的程度。党建工作领导责任制不健全,是导致有的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调查中发现,有的虽然建立了党建工作责任制,但分工不明确,对其职能部门没要求,只重视对生产经营业绩的考核奖惩,忽视对党建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的考核,使有的企业领导人员只注重抓企业的生产经营,对企业的党建工作采取不关心、不支持的态度。加上,国有企业改制后,一些企业在改革重组时,党的组织设置、调整跟不上。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机制不健全,如何参与、如何落实、如何保障等问题缺少可操作性规定;还有一些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缺乏有效的实现形式。有些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没有进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的企业党委书记甚至连董事会成员都不是,对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知之甚少,参与决策更无从谈起;还有的思想认识上出现了模糊和犹豫,认为党群工作就是敲敲边鼓、摆摆样子、搞搞宣传,从而导致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时地位功能难以显现。从目前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的架构看,不少企业在权力结构的各个层级实行“党政一肩挑”的领导体制,这就造成企业各个层级的负责人手中权力比较集中,少数国有企业领导人不能正确行使两种职权,承担双重责任,只抓经营、忽视党建,决策上一言堂,财务上一支笔,用人上任人唯亲。而企业党组织的权力设置远远无法和企业行政经营中心的权力形成制衡,由于这种权力配置缺乏制衡、用权行为缺乏约束、监督渠道不够畅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无效,下级监督不了”的局面。

(三)方法不适应,缺乏创新的速度。调查表明,一些企业党组织在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上,习惯于用旧框框认识新问题,用传统思维分析新问题,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面对发展的压力和各种困难、风险,应变能力较差,缺乏探索勇气和创新精神,“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现象比较普遍。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比较薄弱。一些企业党务干部由于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及其他专业知识,特别是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较多;忽视了对党员职工新的人生定位和价值追求的关注、把握和分析,与党员职工的生产生活和思想状况严重脱节,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很难让广大职工产生思想的共鸣与震憾,解决不了广大职工的实际问题,当然也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成效。一些离退休党员在退休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以后,很多人不再参加企业党组织的活动,难以管理。生产工作一线党员缺乏,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减少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四)资源配备不对称,缺乏落实的力度。近年来,企业党组织工作机构被撤并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企业在内部机构改革和分流人员过程中,首先向党组织工作机构和党务工作者“开刀”,党务干部兼职化、“业余化”问题突出,不少国有企业党务干部队伍不稳、后继乏人,党务工作者兼职化现象比较普遍,专职党务干部逐年减少。据调查,一些企业党务干部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足0.2%,与中央和省委、省国资委党委有关文件规定1%左右的要求差距很大,有的企业党务活动经费严重不足,没有党员活动阵地。在干部配备使用上,各地普遍存在着“强者能人搞经营,老弱病者抓党建”的现象;在不少企业,党务干部的报酬明显低于同一层次经营管理人员。调查中发现,有的企业一名党务干部同时兼任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党群工作部部长、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等多个职务,有的企业党务工作部门只有一名干事,对党组织安排的活动,只能疲于应付,消极执行,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导致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比较困难,党员作用难以发挥,进而影响了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影响了企业党组织影响力的提高。

三、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路及措施

做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重点在改进,关键在创新,目的在加强。委党委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总目标,作出了“发展提升年”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明确了围绕“一个中心”(推动企业发展、提升发展质量),贯穿“一条主线”(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突出“一个重点”(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统筹推进“三大工程”(素质提升工程、固本强基工程、党建工作品牌工程),形成“四大成果”(创先争优活动理论研究成果、实践创新成果、机制建设成果、组织建设成果),努力提高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为推进企业科学发展,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作出新的贡献的党建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