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必知的智谋经典
82631400000002

第2章 论语

孔子(中国·春秋 公元前551—前479)

东方的“圣经”

两千年中国政治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基石

一部包含治国安民之谋略与经验之谈的奇书

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国学大师 南怀瑾

孔子,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的精神光泽、文化精华,几乎渗透到中华大地的每一寸土壤。孔子的一生是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是艰苦卓绝、激励奋发的一生;是春风化雨、培育英才的一生;是著书立说、济时救世的一生。如今,他的思想早已潜入每个东方人的心灵,熔铸了中华民族的个性和品格。孔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而儒家思想则是华夏文化的代表,成为一种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和英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都不约而同地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和历史名人之首位。

孔子的思想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他的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饮食,几乎无所不包。千百年来,数不清的中外名人,给予了孔子许许多多至高无上的评价,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和“万世师表”、“千古圣人”。孔子一生编审的古代典籍无数,自己却没有著书立说。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由其弟子所编写的《论语》一书中。这部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篇幅不大,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不受《论语》的影响。

孔子重视修身齐家,不过,他又主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可以说他是深谙处世谋略的。在中国,政治、社会、人生谋略通称“文兵法”,可见,它们的运用不亚于用兵。宋朝著名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充分说明了《论语》一书对于后世的影响。《论语》中颇多“千古难易”的治国理政的至理名言,其智慧之光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芒。《论语》的影响还越出国界,远播日本、欧洲等地,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一生编审的古代典籍无数,留下了像《诗经》、《尚书》、《周易》、《春秋》等传世经典,但他只是“述而不作”,自己没有著书立说。因此,他的弟子在他去世之后将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辑成书,即著名的《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全书约编定于战国初期,共有20篇,每篇各有若干章。《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录整理的。《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优美、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华文精选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执政全凭有德,这就譬如北极星一样,只要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众星就自然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表率的。发现好的同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掉。”

《论语》一书基本上反映了孔子思想的精粹,诸如其仁与政的政治理想,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亲君子、远小人的修养要求,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学习态度以及统治者必须爱民、取信于民的治国之道等等。《论语》是孔子思想的代表作,也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这缘起于公元960年,赵普辅佐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赵普也由此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开国名相。后来,宋太宗继位,赵普又两次出任宰相。当时人们纷纷传言赵普读书甚少,仅仅一部《论语》而已,宋太宗便问赵普,是不是这么回事。赵普回答道:“我平生的学问哪有这么多?只有半部而已。当初我用半部《论语》辅佐太祖皇帝(即赵匡胤)平定天下,现在打算仍用这半部辅佐陛下达到天下太平。”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来历。《论语》不长,半部更短。然而,倘若一个人真正读懂了“半部《论语》”,并能身体力行,那么,对于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就有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当然有夸张了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的实践价值之嫌,然而,儒家伦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最深邃、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千百年来的确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不像人类历史上许多灿烂一时但终归湮灭的大文化一样,已经失去了其深度和存在价值,它有着辉煌的发展前景。对《论语》的重新解读,可以说是从一个角度来继承、发展儒家文化的有益尝试。

随着对《论语》研究的继续深入,愈来愈多的研究者从伦理政治、政治思想、领导思想、管理思想等不同视角来考察《论语》的治国谋略。《论语》首先是一部教人“为政”的帝王之书,教人通过道德手段而达到“为政”的目的。“为政”的思想和主张集中、简括、明确地表达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就清楚地阐明了“政”与“德”的主从关系。更进一步说,就是孔子把人看作管理中心,把“德”当作管理的手段,把人际关系和谐视为管理目标的环境。在中国的谋略文化中本身就蕴涵了中和、辩证、圆融、和谐、阴柔等谋略。孔子则堪称中国的社会谋略大师,孔子尚礼治,行中和,曰“礼之用,和为贵”,又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乃社会谋略,孔子主张社会实行礼治,后来的儒家、法家都强调一种必须的社会秩序。“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论语》是一部包含治国安民之谋略与经验之谈的奇书。“半部”尚且有如此之功效,“全部”就更不待言了。任何一位以天下为己任,志在匡时济世的思想家都不可能不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作一番理性的思考和描述,孔子自不例外,孔子也因此被公认为是最早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思想家之一。

华文精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事,尽心尽力了吗?和朋友交往,信守诺言吗?教给他人的,有不是我所修习的吗?”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定公问道:“君主役使臣子,臣子奉事君主,该怎样做?”孔子说:“君主役使臣子要符合礼,臣子奉事君主要符合忠。”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半部《论语》治天下

“文革”结束的时候,我小学还没读完,所以小时候的我就无缘读《论语》了。事实上那时候的“批林批孔”正在全国上下搞得如火如荼,如果有人读《论语》,恐怕会惹祸上身,给别人以“四旧”而批之的口实。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未能一读《论语》。去年,因公去了新加坡,在地铁里几乎每一个站台都可以见到明亮显眼的《论语》语录,给人印象极深。我当然早就知道新加坡是儒家治国,也就是《论语》治国,但没有想到该国宣传《论语》的攻势具有如此广泛和深入的力度。想到俗话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想到朱熹说:“读其他书不如读《论语》最要,盖其中无所不有。”换句话说,《论语》是一部人生的百科全书。此外,还想到孔子不靠金钱,不靠强力,也不用宗教的力量,而门人三千,贤人七十二,心甘情愿追随他,原因何在?回国便有了细读《论语》、探究其奥妙的心思。

捧读《论语》,没想到原以为可能是板着面孔“讲道理”的书却是如此的平易、亲切和随意,几乎一词一句都富于日常人生的人情味道;同时,儒学内在的和谐和外在的进取精神也令人深长思之。

在《论语》中,孔子很诚实地告诉我们:他好名、也求富,食不厌精、嗜酒,如果有人肯高薪聘用他,他一定会欢欢喜喜地去应聘。谈到最理想的人生,在他看来,不是功名,不是权位,不是辉煌的事业,而是与自己喜欢的几个学生,在春天快要过去的时候,一起去河边吹吹风,唱唱歌,手拉手地踏着月光回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知名学者 蔡伯潜

孔子、老子堪称中国的社会谋略大师,孔子主张社会实行礼治,后来的儒家、法家都强调社会的秩序。

——西方思想家 韦伯

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学,仁学就是如何做人,尤其是如何做中国人的道理和学问。我之所以喜读《论语》,就是为了学会做人,尤其是为了学会如何做中国人的道理的。我想,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分子,就必须读一读《论语》这本书,懂得做中国人的道理,懂得中国人应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自觉地做一名中国人。

——北大教授 许抗生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当学生误解孔子喜欢艳丽的女人南子时,老夫子也会急得跳脚,对天发誓说:“如果是那样,让天劈了我!”《论语》中除了有许多这些生动、趣味隽永的短小叙事,更有许多机锋频出的对话,令人读来兴味盎然。

当然,如果仅仅把《论语》当做文学书来消闲阅读,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譬如孔子说最好的政治原则是“允执其中”、“政者正也”。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公正、正义,表明政治不是为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服务的工具。譬如他讲的“无为而治”,又差不多等于近代西方经济学所说的“最佳政府、最小统治”,即政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这些都是《论语》非常具有现代意义、常读常新的思想。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些人的办公室的墙上或桌上挂放着写有“忍”字的座右铭,这对于主人而言,“忍”其实就是一种内心的强迫,情绪的压抑,如此久而久之,心理难免会变异,人自然就会成为喜怒不露于色,心里所思所想与其言行相左这样一种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的双重人格(其实,也终于会有忍无可忍的一天)。但孔子倡导“恕道”,“以责人之心虑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一个“恕”字与一个“忍”字,也许表面的情形并无二致,但内心的境界则有了霄壤之别,所产生的社会结果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恕是平等、宽容、自觉自愿,而忍是权宜之计、是欲擒故纵的谋略。

《论语》的思想高度是“仁”。仁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痛痒相关的一体感觉。现代世界有变得越来越技术化的趋势,技术及其带来的社会迅速变化,也导致了人的关系的疏离、破碎、荒漠化。如果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坚持读一点《论语》,可以说就是重温通往生命之旅起点上的美与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是追求大道的孔子,把生命的源泉传给了别人。弟子从他身上吸取的是厚道和仁爱,反省自躬,至大至刚的进取精神。智能而不自满,温柔敦厚而不软弱,宽容而不相怨。为理想奔波不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也许就是儒家学说、孔子思想流传至今,而且远播海外的原因吧。(陈长春)

寻找孔子的智慧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首巴黎时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孔子的管理艺术思想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他对现代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现代企业家在汲取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同时,还应从传统思想特别是集中了孔子思想主要内容的《论语》里寻找智慧的源泉。

华文精选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对于有仁德的人来说,自己期望有所成就的就让他人同样有所成就,自己期望达到的就让他人也同样达到。从自身开始,做自己所能做的,这可说是走向仁的途径了。

《论语》中,“仁”先后重复出现了109次,它是孔子人本主义哲学的中心概念。当然,“仁”的内涵很丰富,但其本义就是“爱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就一个企业家来说,要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就要解决好如何对待员工,并依靠员工办好企业这个根本。

第一,以仁爱人,强调对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人”是管理活动的核心,企业家应把员工看成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当孔子听说马棚失火时,首先问的是“伤人乎?”不问马,这充分体现了对人的态度。

第二,以义统利,使社会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论语》中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曾使历代中华儒商取得了辉煌。要使企业不断发展,就不能只考虑个人和企业的利益,还要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员工的利益。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

第三,以德服人,企业家要率先垂范、廉洁自律。《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这说明孔子并不反对“法制”但更主张以仁德来管理,以礼教来整治。主张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使人们高兴地按照道德准则去做他们应当做的事。

孔子为解决好管理艺术问题提出了一个总的谋略原则——“无为而治”。这里“无为”是指国家和企业的领导者不自为或尽量少自为;“治”是把国家的管理工作充分做好,到达所谓的“大治”。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术语说,即实现最佳的管理目标。孔子把舜看作这种高超管理艺术的典型,极口称赞:“无为而治,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意思是说舜谦恭谨慎地处于最高位上,从容不迫,不躁不乱,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自然而然地进行着,而且做得恰到好处。这自然是管理艺术的最高境界。

华文精选

我们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必须重铸我们的民族精神,而铸造民族精神,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学家不受《论语》这本书的影响。

——著名学者 叶朗

《论语》虽然是代表中国封建文化的经典,但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伦理道德的根源,必须阅读这一本书。它的“仁”学以及对教育的理论,都是全人类的瑰宝。《论语》字句精当,也可当做文学书籍来读。

——当代作家 李凖

《论语》中反复强调,“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守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孔子伦理思想的基本要义。历代儒商都挂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牌子,作为其经营信条。为此,我们必须在全社会营造讲求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氛围,以诚信为本、信誉第一的信条来塑造一个企业家的形象。

《论语》中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用现代企业管理学的语言表达,孔子相当重视管理系统的团队精神。企业领导者一定要做到和气待人,要善于使自己的企业保持一团和气。要认识到这不是别人非要求你这样做不可,而是你经营的企业这个整体的利益所决定的。“和为贵”是一个内容极广的概念,人们可以从许多方面去理解和实践。就企业家而言,它就意味着要面对企业中人们各种各样的欲望、追求、利益的冲突,如何承认矛盾,通过解决矛盾,达到积极的和谐,也就是使企业上下左右都能呈现一种向上的和气,人气旺,人心齐的最佳状态。

总之,跨入21世纪,《论语》的管理艺术思想经过不断提炼、重组和发展,将为现代企业家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提供宝贵的经验。同时它必然会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黎敏)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在2500多年前一个遥远的朝代,华夏大地的文化沃土孕育了集上古三代文化之大成者,一位流芳万世的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杰出的导师和代表,由他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形成及发展有着极其重大、极其深刻的作用和影响。在孔子的一生中,主要以游说列国,编审典籍,开办教育来阐述自己的政治和学术主张。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也就是今天山东省曲阜市东南部的尼山一带。孔子一生事迹详见《史记》的《孔子世家》。从这篇文章中我们知道孔子年轻时很穷。成年后,孔子在鲁国先后担任过主管建设和主管刑法的官吏,也开设学堂,收徒讲学。50岁时进入了鲁国政府,后来做了高官。54岁时,孔子辞去官位,带领学生们周游列国,总希望找到机会,实现他的政治、社会改革的理想,可是一直也没有找到。先后到过卫、曹、宋、陈、蔡、楚等国家。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直到68岁时,他才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埋葬在鲁国城北的泅水河边。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学生不断地讲授着他的思想与主张,孔子学派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信奉儒家思想。

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关于教育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生活的年代,教育还是由国家控制,即所谓的“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打破了封建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在教学中,孔子还总结了一套因人施教的教学方法,就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方法和内容的教育。有一次,子路和冉有向他请教:“一个人想办一件事,能不能马上去办呢?”孔子对子路说:“你有父兄在,还是先听听他们的意见吧。”而对冉有说:“当然马上去办。”有的学生不理解,问孔子:“老师,你对他们的回答为什么不一样呢?”孔子说:“冉有遇事犹豫不决,应当鼓励他遇事果断;子路办事急躁,所以要他多方考虑,然后再做。”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改变了中国古代受教育是少数人特权的局面,这对中国后来施行的平民科举制产生了直接影响。

公元前2世纪,西汉王朝规定官吏要从儒生中选拔,从此,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孔子思想被历代王朝所重视,孔子的名号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公元元年,汉平帝封孔子为公爵,500年后,北魏孝文帝又改称孔子为“文成宣尼公”,唐太宗李世民尊称孔子为“先圣”,宋真宗赵恒又改封为“至圣文宣王”,到了清代,顺治皇帝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早在公元1世纪,孔子的儒家学说就已经传到了中国周围的朝鲜、越南等邻国,公元3世纪又传到日本,引起这些国家广泛的重视。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传到了西方。17世纪,西方启蒙运动接触到孔子思想以后,可以说在西方也掀起了一场教育革命。因为在17世纪的时候,西方也是贵族统治,尤其在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当伏尔泰听到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思想以后,也感到在心灵上开启了一扇窗户,然后才随即开始有了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普及。

2000多年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一直是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于自己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他发奋求知的精神是激励国人奋发向前的楷模。孔子献身教育的无私精神,丰硕的教育成果以及一整套完备的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华民族教育的形成、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对中国文化史进行一番巡礼的话,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显著的人便是孔子;最突出的思想、绵延最长久的意识形态则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

西方的学者们一直将孔子、耶稣、释迦牟尼并称为“世界三圣”,以赞扬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对世界文化思想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而树立的丰碑。作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子既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他的思想既是历史的,又是跨时代的。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春秋》是中国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东周时诸侯国的史书后来均已散失,只有孔子编订的鲁国史《春秋》留传了下来,这是孔子的一大功劳。《春秋》是孔子晚年的呕心沥血之作,他为寓寄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以便留给后人效法,就用晚年的精力编撰《春秋》等“六经”。《春秋》全书大约17000字,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春秋》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它所用的是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在修辞技巧上,表现出很深的功夫,一字之用竟会“寓褒贬,别善恶”,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被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这种鲜明的倾向性和笔法对后代文学家、历史家有极大影响。

《盂子》是儒家的重要典籍,宋代以后与《论语》、《大学》、《中庸》同列为四书,是当时初学入门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孟子》一书虽然并非全由孟子本人所作,却也能够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读《孟子》,如能与《论语》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既可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孟子》,也可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论语》,并可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孟子》思想的核心是性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他大力提倡自觉修养,反对自暴自弃。孟子还认为,尽心、知性就可以知天,事天的途径就是修养心性,据此,就把“天”落实到人的心性上来。这样,对于天,不必去祈祷、占卜,不必外求。孟子的这些思想鼓励了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主体自觉性,同时也阻断了中国文化向宗教方面发展的道路,对于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