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必知的中国文学经典
82631500000006

第6章 水浒传

施耐庵(元末明初 1296—1370)

被清代学者金圣叹列为“才子必读书”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前苏联大百科全书评喻的“14世纪中国文学的纪念碑”

在500年中,流行最广、势力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书,并不是“四书五经”,也不是理性语录,乃是几部白话小说,《水浒传》就是其中的一部奇书,是我国文学的正宗。

——现代著名学者 胡适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学者说,要了解中国文化,有两个人不可不知,那就是孔子与施公——孔子是中国雅文化的最高权威,而施耐庵则是中国俗文化最杰出的代表,其成就之大,举世瞩目。在《世界百杰传》中评选的“古今一百位英雄豪杰”的单册上,施耐庵无可争议地列居其中。

作为我国最早的都市通俗文学的缔造者,施耐庵是一位饱含豪侠气概的民间写作者,在元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中,他始终与当道权贵格格不入,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求富贵闻达,只是默默地探索着人性之真,对底层民众的苦难充满了深切的关怀与同情。那种先觉的启蒙者与呐喊者的意识,使他热情地以笔为枪,将个人的社会理想落到纸张上,以生命的豪情歌颂着草莽英雄和江湖好汉,并强化了他们的忠义精神。108个梁山豪侠因他而有了鲜活颜色,他的代表作《水浒传》一诞生,便注定传世不朽。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一出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更是一部游民江湖的百科全书,其中塑造的好汉如云,彰显出来的英雄豪情更是气贯长虹。这部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的古典小说杰作,被著名学者金圣叹列为“才子必读书”,全书大故事套小故事,长篇中蕴涵短篇,高潮迭起,堪称中国长篇侠义小说的鼻祖。作为一部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题材的经典著作,《水浒传》在我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空前绝后的里程碑意义。读《水浒传》,可以从官逼民反的革命史诗中得到快慰,也能从招安失败的英雄悲剧中产生历史哀怨,更能从绿林好汉的侠肝义胆中寻得力量。那水泊梁山之上富有浪漫色彩的乌托邦世界,可以极大地满足阅读者对“江湖”的想象。此书之奇,让人无论如何也不能错过。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原名《江湖豪客传》。其作者是施耐庵,而书名“水浒传”却是由学生罗贯中所起的。这部小说同《三国演义》一样,也是在宋元以来广泛流传的有关宋江起义的民间话本、戏曲基础上加工再创作而成的。

华文精选

李逵把不住抖,道:“我从梁山泊归来,特为老娘来。千辛万苦,背到这里,倒把来与你吃了!”心头火起便不抖,赤黄须早竖起来,将手中朴刀挺起,来搠那两个小虎。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被李逵手起,先搠死了一个,那一个望洞里便钻了入去。李逵赶到洞里,也搠死了。李逵却钻入那大虫洞内,伏在里面,张外面时,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往窝里来。李逵道:“正是你这孽畜吃了我娘!”放下朴刀,跨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里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戮,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里去了。那母大虫吼了一声,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下去了。

这出著名的英雄悲剧以具有神话色彩的情节开篇,介绍了整个故事的背景:北宋仁宗年间,瘟疫盛行,朝廷派遣洪太尉前往江西龙虎山,请张天师到京城做法事。洪太尉打开伏魔殿的石碑,108道金光冲天而出,36天罡星、72地煞星散落人间。而在官逼民反的时局下,众江湖好汉铤而走险,纷纷落草、占山为王,首领宋江几经反复终于登上梁山。梁山英雄好汉有108位,上山的理由各不相同。其中林冲、鲁智深、杨志、武松等人是因为受到了不同的迫害才无奈地落草为寇的。而晁盖、吴用、公孙胜等人,则是因为不安于平常生活,才主动出击,蓄谋造反而奔上梁山的。

宋江等人上山后,梁山泊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已成气候,一反固守挨打的局面,四面出击,攻城略地,向封建统治集团发起了挑战。这期间,梁山大军展开了11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其中与地方政府官兵交锋6次,攻克了6座城池;与朝廷派遣的精锐之师大战3场,横扫千军;与祝家庄、曾头市地主武装力量进行拉锯式的激战,将其一举歼灭。同时,宋江竖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改“聚义厅”为“忠义堂”,明确了政治纲领,并按天罡、地煞排定108人座次,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从而完成了从草寇到义军的脱胎换骨的改造。

华文精选

观看之间,只见树影里一个人探头探脑,望了一望,吐了一口唾,闪入去了。智深道:“俺猜这个撮鸟是个剪径的强人,正在此间等买卖,见洒家是个和尚,他道不利市,吐了一口唾,走入去了。那厮却不是鸟晦气!撞了洒家,洒家又一肚皮鸟气,正没处发落,且剥这厮衣裳当酒吃!”

而梁山泊义军在形势逼迫下,接受了朝廷的招安。第一轮招安以失败告终,宋江通过李师师求见宋徽宗不成,陈太尉前往梁山与好汉们谈成僵局,于是战火重开,童贯、高俅分别率军征讨梁山,均大败而归。第二轮招安由宿太尉出马,一举成功。梁山大军降下“替天行道”的旗帜,换成“顺天”、“护国”的旗号开赴东京。后来,梁山大军奉诏征辽,迫使辽国订立城下之盟,全胜班师。宋江又率军南下,与方腊起义军鏖战。虽然最终击败了方腊,但损失惨重,108位好汉伤亡大半,只有27人生还。宋江、卢俊义、李逵等人也难逃蔡京、童贯、高俅、杨戬四大奸臣的迫害,中毒身亡。

一场轰轰烈烈的“官逼民反,替天行道”的悲剧终于在四面楚歌中落幕,而《水浒传》中那种闪烁着灼灼光辉的先锋精神,在当时却铸就了一段永恒的传奇。它不但“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将封建统治者视为“盗贼草寇”的起义农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且深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直刺肌理。同时,小说对封建社会的一切——医卜星相、勾栏瓦舍、吹拉弹唱等等几乎都有涉及,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北宋时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风俗画卷。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梁山”叛逆群雄蕴涵的悲剧内涵

忠和义是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血缘宗亲关系结构的观念形态,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道德行为规范和伦理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建构中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核心。从《水浒传》版本上看,明刻百回本、百十五回本、百二十回本,都冠以“忠义”二字,即为《忠义水浒传》,这正表明《水浒传》所具有的忠义本质,实际上为它所艺术再现的也恰是忠义本质。

忠作为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政治伦理,是要求臣民对皇帝要忠,勿犯上,勿二心。义是规范皇帝统治下的臣民的道德伦理哲学,要求被统治者之间要相互协调,相互和谐。然而忠和义同是封建社会血缘宗亲关系的产物,对皇帝之所以要忠,是因为皇帝是全国臣民的“父亲”,也就是“君父”,皇帝也同时是全国臣民的大家长。臣民百姓者之间之所以要义,是因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都是皇帝这位大家长的子女,故都应以兄弟相待相亲,这就是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大宋皇帝在宋江眼里,是“父亲”,是中国的家长;宋江在“梁山”群雄眼里,是“梁山”的兄长,是“梁山”的家长。对于宋江来说,实现忠的途径是招安报效;对于“梁山”群雄来说,对于宋江兄长要既忠且义。于是,才有“梁山”群雄对宋江的招安决策以及实现招安后一连串叛卖性行为的奴婢式的屈从。

尽管义作为具有血缘宗亲特色的中国封建社会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然而,由于深刻的阶级冲突和多元化的利益集团存在的社会现实,这样,统一的义就不能不被多元化的义所割裂、所取代,而多元化的义又势必构成对统一的忠的挑战。这就意味着“梁山”的义,并不必然等同于或被统一于对皇帝的忠。于是,“梁山”英雄对“梁山”的义,便不能不和宋江对皇帝的忠发生冲突。于是,便会发生“梁山”英雄的义与对宋江的忠和宋江对皇帝的忠之间的激烈冲突。小说第七十一回写道:

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什么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蹎作粉碎。

宋江大喝道:“这黑厮怎敢如此无礼!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

然而,封建道德伦理的忠义两者是同构互补的,两者是维护封建血缘宗亲社会的双生儿。“梁山”群雄之间义的道德规范限制着并且不允许对“梁山”兄长的不忠,于是,在“梁山”群雄的叛逆与义的冲突中,便以义的胜利和对宋江的忠的屈从而告终。

李逵道出并体现了忠义的奴隶道德的本质,他说道:“你怕我敢挣扎?哥哥剐我也不怨,杀我也不恨。除了他,天也不怕!”(第七十一回)

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评论家 金圣叹

我肤浅的看法是,《水浒传》写了宋江等人的投降,也写了投降的结果是惨被屠戮,所以事实上是强烈的“反投降主义”。如果《水浒传》写梁山泊英雄受招安后出将入相,荣华富贵、子孙万代,结局十分美满,那才是投降主义,以劝诱造反者投降为主题。

——当代著名武侠小说家 金庸

《水浒》的英雄们从来将自身的安全置之度外。他们在自由自在的另一天地中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没有必要挺身奔赴厮杀的战场,更何况是那样出生入死地去拯救那个欺压百姓而陷入困境的朝廷。然而他们的个性也不允许对民众见死不救。人民有难,英雄们就挺身而出。

——日本著名作家 池田大作

故从这一特定意义上看,导致“梁山”和“梁山”群雄悲剧性结局的正是“梁山”群雄自身。

明杨定见在《忠义水浒全书小引》中引无涯的话说得好:“《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水浒》的本质就在忠义之中。(佘树声)

再读《水浒传》

有些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水浒传》就是。这是一坛酒,从明至今,浇着天下人的块垒。难怪金圣叹这样说:“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轻轻地,轻轻地翻开,便有电掣雷鸣,瞠目震耳。

一、佛性

佛,不管是作为哲学还是作为信仰,都离不开“慈悲”二字。《水浒传》一回回读下来,便觉得八百里水泊上有佛性弥漫着。那些看似杀人喝酒吃肉的英雄,哪一位不是尝尽了人间的苦头、又对弱者苦者难者善者怀着感情之人?哪一位不是惺惺相惜、生命相倾之人?谁能说在阶级情、民族情之外就没有一种一以贯之的人类之情?梁山英雄身上的义气所包括的牺牲精神,不也是一种高尚与博大吗?

在这佛性弥漫的水泊梁山上,鲁智深是特别突出的一个。

鲁智深救了流落异地的穷女子金翠莲,救了赵员外的女儿,为了朋友林冲妻子受辱,他又要打不可一世的高衙内三百禅杖。全不要报答,也压根儿不想报答,甚至不计较生命的得失,只管“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金圣叹语)。他对待林冲的情义,尤其让人铭怀。野猪林里,从薛霸风声飒飒的水火棍下救起林冲之后,鲁达有一段向林冲叫着(久蓄于胸,迫不及待)说出的话,话中有几个字催人泪下——“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及至林冲问他今投何处,鲁达又是“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一个“忧得你苦”,连着三个“放你不下”,其情如瀑,凿石裂空。

英雄柔情,人间至美!

二、赤裸的三阮

水浒英雄,大都是坦荡直性的阳分人,嫉恶如仇,心地美善。李逵如此,鲁达如此,武松如此,梁山石碣村的阮氏三雄亦如此。排行到第七,不知怎么没有了其余的四位兄弟?看那时大户人家的子弟,总是全毛全翅,那是生活好,少得病,少罹祸的缘故。像阮家一穷苦渔民,七兄弟能成活三个也就不错了。毛泽东说“穷则思变”,一点不假。第十四回吴学究动员阮家弟兄夺大名府梁中书的不义之财生辰纲,阮家三兄弟的肺腑之言真会让官家胆寒。“若是有识得我们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若能够见用得一日,便死了开眉展眼!”穷归穷,心中那份善良却从不泯灭。吴用用话试探他们,先问敢不敢捉梁山好汉请赏,他们说办这种事“吃江湖上好汉们笑话”。再“劝”他们背着晁保正半路取了他那一套待取的“富贵”(指价值十万贯的生辰纲),三个穷苦汉子仍然不为大富所动,瞧他们说的,真是字字千金:“这个却使不得,他既是仗义疏财的好男子,我们却去坏他的道路,须吃江湖上好汉们知时笑话。”眼热不?眼热。想取不?想取。但是不能取,怕惹江湖好汉们的笑话,咋想就咋说咋干。不像官家,冠冕堂皇、仁义道德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背后什么肮脏龌龊、男盗女娼的事都干。在精神上,和封建官家相较,水浒英雄无疑也是强者。

华文精选

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不曾再掀再剪: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

三、刀下留情

处在那样黑暗的时代,要起义,要活命,杀人是免不了的,因为不杀狗官不平民愤不得民心,不杀就要被杀。况且起义领袖们攻掠一地总是晓谕将士,严禁杀扰百姓,而且众好汉也正因为有着好的作风和纪律,才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戴。我想说的是好汉们有时也杀人过当。

开人肉馒头店啦,凌迟烧烤、剜心下酒啦,真够吓人的。苦大仇深,且处在白色恐怖的围剿之中,不能苛求。如鲠在喉的是嫌好汉们有时的杀人过当。譬如劫了法场救了宋江,黑旋风李逵不问军官百姓,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去,直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譬如为了赚朱仝入伙,竟杀了“生得端严美貌”、才只4岁的知府的儿子;譬如一丈青扈三娘被俘投降,其弟扈成也捉了祝家庄的祝彪来投宋江,却又被李逵板斧砍跑,并“抢入扈家庄里,把扈太公一门老幼,尽数杀了,不留一个”;再譬如攻破大名府“民间被杀死者五千余人,中伤者不计其数”……凡是看到这样的地方,总是遗憾得不行,忍不住劝:“好汉哥哥,请刀下留情。”(李木生)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苏州城阊门外施家巷有一户施姓人家,是孔子72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这一支传到施耐庵的父亲已是14世。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一个男孩在施家诞生了。邻街的老秀才给这婴儿起了个名字,叫彦端,意思是孩子长大了,定是位行为端正的才子。这个襁褓中的男孩儿,就是后来写出千古名著《水浒传》的施耐庵。因为家里贫穷,施耐庵无法上学,但聪明好学的他经常借书读,并请邻居教自己,有时还到学堂去旁听。就是在这种艰难的求学环境中,他读了《大学》、《论语》等许多奥义艰深的经典国学著作。这种对文学的天然兴趣,使得当时刊行的《大宋宣和遗事》中“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杨志卖刀”等故事,引起了施耐庵的极大兴趣,他不但常在课余时间阅读,还同小伙伴们一起舞刀弄棒,练习武艺——年少时的施耐庵就对这些“仗义英雄”、“擎天好汉”流露出敬佩之情。

13岁时,施耐庵就已经能在大庭广众下,对答如流,笔走游龙。这种与生俱来的才智让他在而立之年与后来的明朝丞相刘伯温同榜考中进士,被授为钱塘县令。然而,性格耿直的他,因为无法忍受达鲁花赤(官名)的骄横专断,一年后愤然辞官回归故里,以授徒、著书自遣,四乡八邻纷纷慕名前来投师。其中就有日后声名远扬的《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而施耐庵的生活并不因此而平静下来,当义军首领张士诚起兵反抗元朝统治、在平江(苏州)自称吴王时,施耐庵被聘为军师。到了后来,张士诚投降蒙古统治者,而施耐庵誓死不从,坚决弃官去了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朱元璋发兵围攻平江,战乱波及江阴,施耐庵想起好友顾逖是兴化人。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兴化)好避兵”之说,因此他向顾逖求助,得到了欢迎,于是冒着烽烟渡江北上,先在顾逖家中暂住,而后由其资助,在兴化以东人烟稀少的海滨白驹场购置了田地房产,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有一天,施耐庵路过书铺,看到不少手抄的元代话本,其中有一本名叫《张叔夜擒贼》,是讲梁山泊宋江等108人的故事的,施耐庵幼年时代的记忆之门豁然洞开,再加上他在当地结识了许多农夫和盐民,被他们的生活故事所感染,便以此为线索,把储存在心里的有关梁山泊故事的话本内容加以糅合,写出了一部《江湖豪客传》,后来改为现今大名鼎鼎的《水浒传》。

《水浒传》成书后不胫而走,传入宫中,其中写宋江招安的情节触怒了朱元璋,因而施耐庵被关入天牢一年有余,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到很大的摧残,出狱时已是瘦骨嶙峋、步履维艰了。明洪武三年(1370)春天,施耐庵与世长辞,终年75岁。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作者是清代道光年间京城内外名声大噪的说唱艺人石玉昆。这部备受广大读者欢迎的武侠小说,前半部分主要描写北宋著名的清官包拯不畏权势、为民申冤除害的英雄业绩,后半部分叙述良侠义士除暴安良、古道热肠的壮行豪举,不同于一般荒诞神怪的小说,《三侠五义》文笔酣畅淋漓,描述十分精彩,具有较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动人心魄的震撼力,因此流行百余年,始终深受民间的喜爱。

※※※※

《儿女英雄传》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拟话本小说,自清光绪年间刊行以来,一直为广大读者所青睐。作者是满洲镶红旗人费莫氏文康。本书描述了清朝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所发生的一桩官场公案。作者虚构了一个理想的故事,一方面塑造了侠女何玉凤(十三妹)、公子安骥等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一方面又暴露了当时官场的暗无天日和世道的艰难。小说熔侠义与言情于一炉,情节丰富曲折,起伏跌宕,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陈寅恪、徐志摩等学者、文人的赞赏和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