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青少年懂得孝敬父母的故事
826334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几千年来,孝敬父母这一美德,熏陶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陶冶了千万个杰出人物。《子路背米孝双亲》、《缇萦上书救父》、《岳飞精忠报国》等数不胜数的故事,或载入史册,或流传千古。

“百善孝为先”,西周国学的内容为“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论语》中也记载着孔子教育学生要把孝放在首位的事。《开宗明义》云:“君子之视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孝亲,不但可以忠君,而且可以延伸到一切道德领域。孝,成了修身、事君、交友、为官、临战中一切道德的根本,足“至德要道”。

然而在当今的社会中,“孝心”似乎已经是一个“过气”的词语,它在年轻人中已经不能引起强烈的感情。人们似乎已经淡漠了。

不孝种种,成因何在?解剖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即可管窥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据调查研究发现,失去儿女孝敬的老人多感叹老运不济,却少有人反思教育失当。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来说,有儿子的人家若娶亲,哪怕举债,房子也一定要修漂亮,否则很难娶上媳妇。所以,没钱盖新房的人家,父母必将老屋腾给儿子,而自己则另觅栖身之地。“儿住瓦房,孙住楼,老头老婆住村头。”在一些专家学者看来,这种反常现象恰恰助长了子辈的自私,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今后的不孝埋下了伏笔。

传统孝道文化日趋式微。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前,我们对传统孝道文化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对其中优秀的民族道德传统缺乏应有的宣传和提倡,没有将传统孝道文化中的道德精华传承下来。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以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负面影响,加之独生子女的特殊生长环境和教育体制的失衡,使得传统孝道文化又一次受到冲击。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准。动物都懂得“反哺”,人更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行为,不仅仅是个人家事,也是为人应对社会承担的一份责任。

广大青少年学生,一般说来没有赡养父母的能力,但在思想上应树立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荣辱观念,在行为上要做到体贴、关心、尊敬和热爱父母。

为了使孝敬父母这一传统美德得到继承与光大,本书精选了100多个古今中外典型的孝敬父母的故事,目的是教育广大青少年读者认识到孝敬父母的必要性,强调从根本上、从思想情感上去施行孝道,继而提升中华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