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青少年知道勤奋好学的故事
82633900000024

第24章 王充苦学著《论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人,是中国东汉初期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和批判精神的杰出思想家。

王充自幼家贫,在少年时期,父亲便去世了,没有钱读书。但求知的欲望却并未使他安于命运的安排,他总是想方设法找书读。

在他8岁的时候,王充便奔走在洛阳的各个书铺里,怀里揣着干粮,贪婪地埋头读书。每当读到兴浓的时候,总是目不斜视,细心领会。他时而独自狂笑,时而愁眉不展,如入其境,连身边带的干粮也常常忘记吃。因为他没有钱,从来只看书不买书,书铺的主人最初很讨厌他,有时甚至赶他走。他总是苦苦请求让他看完当本书。后来,书铺的主人见他年纪尚小却如此热爱学习,也就原谅了他。时间长了,他的行为感动了书铺的主人,书铺主人对他很友好。他也深知在书铺里读书的珍贵,所以总认真理解,刻苦记忆。

在他20多岁的时候,就由乡里保送到当时的首都洛阳,进入全国最高的学校——“太学”去学习。著名的历史学家班彪在“太学”里讲课。班彪的学问很深,他讲课联系的问题很广。王充为了弄清老师所讲的内容,就把讲课时提到的书一一找来阅读。“太学”里的书差不多都被他读遍了,可是这仍满足不了他的学习需要。去买书吧,买不起,王充便把书铺当图书馆,读了一册又一册,这家书铺读完,又跑到那家书铺。如此以来,王充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到了30多岁的时候,王充已成为知识渊博又有独立见解的学者。他对于当时盛行的唯心主义的说教深感不满,于是下决心给予批判。他谢绝一切应酬,集中精力着手写书。为了不耽误时间,不打断思路,他在自己住宅的许多地方,如门上、窗上、炉子上、柱子上,甚至厕所里都安放了笔砚纸张,想一点,写一点,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到了晚年,他孤独一人,生活潦倒,甚至有时缸里没了水,锅里没了米,肚子饿得直叫,头发昏,眼发花。生活贫困,但他志气不减,仍坚持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写作。王充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写作上,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出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论著《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