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终生受益的古训故事
82637800000011

第11章 大禹治水

古时候,黄河经常泛滥成灾。在尧为帝王时,中原一带经常洪水泛滥,庄稼和房屋被淹没,使百姓贫病交加、流离失所。尧四处求访治水的能人,后在众臣的推荐下,他启用夏后氏的首领鲧治理洪水。

鲧办事果断,但刚愎自用。他只知道水来土挡,造堤筑坝,堵截洪水,结果洪水依然没有治好。鲧治水用了9年时间,直到舜继承帝位,洪水也没退,反而泛滥得更加肆无忌惮。舜大怒,下令革去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再没有回来。

舜面对奔腾的洪水,同样束手无策。他征求大臣的意见,看谁能治退洪水,大臣们说:“非禹莫属,虽然他是鲧的儿子,但德行修养大不相同。禹做事认真,为人谦逊,俭朴善良,而且智慧超常。”舜当即决定派禹去治理泛滥的洪水。

禹身负治水重任,同时父亲的死又给了他很大压力,因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平复水患,拯救万民,完成父亲留下的事业。

禹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用疏导的方法将黄河水引走。当时,禹刚刚新婚,但他毅然离别妻子,带着契、后稷等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他常常手拿准绳和规矩,小心谨慎地各处测量、勘探,同时发动各地群众一起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禹都和人民一同运石伐木,开河挖渠。这项浩大的治水工程在风霜雨雪中缓慢而艰难地进行着。

一天,禹正带人由甘肃积石山一路疏通黄河河道而下,走到黄河中游(今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交界地),有一座大山挡住了黄河的去路。看到黄河水疏通不畅,水位逐渐升高,禹立即叫人将大山劈开一个豁口,黄河水立刻奔泻而出,至此畅通无阻,禹即将此处命名为龙门。后世人为追念禹,又把龙门称作禹门口。另外,还有一处大山,禹曾在那里凿了三道门,把它们称为神门、鬼门、人门,这也就是今天著名的三门峡。禹的足迹踏遍了黄河两岸,令水流畅通无阻,终于制服了黄河水。

13年来,禹累瘦了,指甲磨秃了,脚底生了厚厚的趼子。有一天,禹治水经过自家门前,听到妻子涂山氏生的儿子启正啼哭不止。可他没进去看一眼,狠了狠心,又奔向被水淹没的河滩。

当舜看到昔日淹没的山陵露出了伟岸的轮廓,荒弃的农田变成丰满的粮仓,百姓也都重建屋舍,过上了幸福生活时,万分激动。他召见禹,让禹谈治水之道,禹却谦逊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只是采纳众人好的建议而已。”舜大喜,他知道自己拥有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贤才,后来就把部落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了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