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终生受益的古训故事
82637800000002

第2章 《爱国为公故事》:十六岁智勇退敌

爱国,即热爱自己的祖国;为公,即为民着想,以集体利益为重。它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坚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人民服务的使命。

学古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出自《礼记·礼运》。实行正道是让天下成为所有人的天下。常用来指人人都应该作出自己的贡献,奉献社会。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出自《礼记·儒行》。如果对国家有利,不求个人的富贵。原文是指给国家推荐人才不期望对方的报答,不因此企求富贵。这句话可以用来泛指国家的利益比个人的利益。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以天下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用来指要与天下人同乐同忧,以天下人为先;体现了把天下百姓的幸福和痛苦看得比自身甘苦更重要的思想境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诸葛亮)小心谨慎,竭尽全力,一直到死为止。用来形容为国家和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自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丹心:忠心。汗青:史册。自古以来人难免要一死,但是要留下赤胆忠心照耀史册。用来激励人们勇敢地为自己的理想和高尚的事业献出生命。

唐太宗李世民从小就勇敢果断、办事机敏。他的父亲李渊很早就注意到他的性格,因此想栽培他成才,给他取名为世民就是济世安民的意思。他总是很有主见,能计划自己的事情。

公元615年,隋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朝廷命令各地募兵救援。年仅16岁的李世民想为国出力,就同父亲商量要去应征军官,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他骑马独自来到勤王的大营。但当他说出自己只有16岁后,招募的军官都不让他参加考试。大家都认为他太小,根本不能带兵打仗。李世民也不着急,只是要求军官能让他当场表演一下自己的武艺。

只见李世民稳稳地端坐在马上向百步之外的箭靶连发三箭,士兵走近一看,竟然都射中靶心。这下大家不敢小瞧他了,主考官将他招来考问他兵书、带兵方法等,他也都对答如流。主考官不禁问他:“你当真只有16岁吗?”因为在大家眼里,这个孩子如此魁梧精干而又成熟,真是太不容易了。最终李世民顺利入伍了。

李世民应募入伍后,隶属屯卫将军云定兴部下。他们把守的城池军队人数很少,物资缺乏,但突厥的大量军队已经在附近了。一天,士兵慌张地报告,突厥的军队最多一两天就会来到这里。云定兴将军听了报告后非常担心,火速把大家招来商量对策。

所有的人都一筹莫展,甚至有人主张放弃城池赶紧逃走。李世民从角落站起来对云将军说:“我们不妨用一下疑兵之计。”他见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就进一步解释说:“突厥人胆敢领兵围困天子,一定是估计我们的情况不利,认为我们仓促应战,无法增援解围。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在白天的时候在附近几十里的山上遍设旌旗,在夜里则擂鼓呐喊,四处相应。敌人来了,看到这样强大的阵势,必定会以为大量救兵已到,就会望风而逃。如果不这样做的话,现在敌众我寡,万一敌军全部的军队都来袭击我们,我们就难以支撑了。”大家听了他的建议后议论纷纷。云定兴将军说:“这样做的话的确需要勇气才行!”但暂时也没有更好的计策,只好依照李世民的方法行事。

第二天,城内外都布置好了,突厥人来袭,果然中计,以为隋朝的大批部队已经赶到,匆忙逃跑了。城池的危机解除了,大家都夸李世民果断勇敢,为保卫国家毫不退步。从此李世民开始崭露头角,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