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1912—1949)
82639600000002

第2章 序二: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何传启[2]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不缺思想,缺的是思想绽放的土壤。

君不见,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奠定中华民族的文明根基。

君不见,唐宋盛世,文星灿烂,塑造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自古以来,没有理论创新的民族,就不可能引领世界潮流。

君不见,前有古希腊,后有文艺复兴,奠定西方文明基石。

君不见,前有科学革命,后有启蒙运动,引发世界现代化。

在18世纪以前,中国走在世界前列,创造了辉煌历史,曾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农业发达国家。18世纪是世界现代化的分水岭: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中国传统文明走向相对衰落。在19—20世纪,中国成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19世纪中叶以来,无数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而上下求索。20世纪中叶以来,新中国历代领导人都把现代化作为国家目标,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向上。21世纪将是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研究现代化,服务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份历史责任。

在英文里,“现代化”一词产生于18世纪中叶;在中文里,“现代化”一词出现于20世纪初,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在西方国家,“现代化研究”大约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现代化研究”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比西方约早20年。日本的侵华战争,不仅破坏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打断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研究。

何爱国博士的力作——《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1912—1949)》,系统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关于现代化的种种思考和理论探索。全书包含三编十五章,涵盖经济与社会、思想与文化等诸多领域,涉及现代化共识的养成、儒家与现代化等诸多重大话题。

知往鉴今,发人深省。中国现代化,不仅要有民族自觉,更要有民族自信。

心有多高,路有多远。是为序。

2013年9月26日于北京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