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
8274200000053

第53章 工农运动杰出推动者刘士奇

刘士奇(1902—1933),湖南省岳阳县人,1902年7月出生于一位乡村中医家庭。1919年春入洞庭湖高小。1921年高小毕业后考入湖南省立商业专门学校。在郭亮等共产党人的引导下,成为爱国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被推为湖南省学生联合会总务部主任。1924年夏,经郭亮、夏明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受中共湘区委员会派遣,赴株洲从事建党建团工作。先后任共青团株洲特支书记,共青团安源地委候补委员、委员,中共湘潭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

他在工作中不断认识到,革命运动离不开工农的支持,只有深入广大工农中,让广大工农认识革命了解革命,才能真正将革命运动推向前进,因此他积极投身工农革命宣传,为工农运动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926年9月初,北伐军夺取岳阳后, 刘士奇以国民党省党部农运特派员身份,回到岳阳领导农民运动,参与组建中共岳阳地方委员会,任书记。他团结北伐军驻岳警备司令部团长周希武、国民党员任尹平,将国民党岳阳市党部改组为县党部,被选为常委。又相继建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岳阳地委和岳阳县农协、总工会、女界联合会等群众团体,使岳阳、临湘、华容地区的工农运动迅猛开展起来。同时,领导全县建立了30多个基层党支部和80多个农民协会。通过他的积极工作,使全县城乡的工农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得以蓬勃发展。1927年3月,岳阳县的区农民协会发展到20个,乡农协80多个,农协会员达10多万人,使当地农民革命热情高涨,革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1927年“马日事变”后,刘士奇经武汉转移到南昌,被分配到中共江西省委工作。曾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员兼工委主任、鄱阳县委书记、赣北特委书记和中共江西省委秘书长,并在中共江西省第二次代表会上当选为候补执行委员。期间,他为工作日夜操劳奉献,同时始终把工农群众放在重要的地位,致力于发展和整顿江西党的组织,并推进工农武装的建立,在当时险恶的条件下,为开展工作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0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成立,刘士奇任政治委员。2月,毛泽东在吉安陂头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赣西特委和红五、红六军军委联席会议,他作为红六军的代表与会。根据中央指示,将红四军前委扩大为四、五、六军及赣西南、闽西、粤东江革命根据地的中共共同前敌委员会,他和毛泽东、曾山、朱德、潘心源5人为常委。此后,赣西、赣南、湘赣边3个特委合并为赣西南特委,直接归总前委领导。刘士奇为赣西南特委书记兼宣传部长。在此前后,还先后任(兼)红六军军委书记、红二十军政委和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成为中央苏区党和红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深知肩上责任重大,全身心投入工作,从整体和当时的实际情况考虑发展当地经济和军事力量,积极领导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红军和赤卫队,使赣西南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巩固,进入鼎盛时期。

在领导赣西南苏区开展土地革命的同时,他参与领导了中央苏区第一、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为巩固和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保护了革命成果。1931年6月,奉中共中央之命前往鄂豫皖苏区工作,历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先后参与指挥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等重大战役,为粉碎敌人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作出了很大贡献。

1932年8月,蒋介石向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战斗失利, 刘士奇随军转战豫东南皖西北。途中在安徽、湖北交界处的东间岭,与郭述申部会合。10月初, 他所率第七十九团与郭部联合成立红二十七军,并任军长。部队在安徽地区转战40多天,当地很多群众为国民党军烧杀所迫,一直跟随部队不散,给第二十七军的行动带来极大不便,造成了部队伤亡严重,也使百姓伤亡颇多。为摆脱这种被动局面,保护百姓,保存实力,提高战斗力,他果断决定,分兵将尾随部队的群众护送到苏区。他率部转战于鄂皖边10多个县。同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终于在鄂豫皖省委所在地黄安县七里坪与主力会和。省委决定,撤销红二十七军,将两个团编入红二十五军。

1933年上半年,在鄂豫皖“肃反”运动中,刘士奇被执行张国焘错误政策的鄂豫皖省委诬以“畏缩逃跑”“丢掉群众”等罪名,错定为“改组派”“反革命”而遭冤杀,时年31岁。1945年,中共中央在延安为其平反昭雪,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撰稿陈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