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
8274200000065

第65章 贺昌饮弹殉职留英名

贺昌,原名贺颖,小名悟庵,又名其颖,字伯聪,1906年1月19日出生于山西省离石县柳林镇(现划归柳林县)一个士绅家庭。幼年的贺昌聪颖好学,成绩优秀,而且性格倔犟,好斗尚武。小时经常召集伙伴玩打仗,自封“元帅”,还自编一首顺口溜让同伴吟诵:“领兵元帅,为贺悟庵。替民除害,灭匪当行。”

1918年初小毕业后,贺昌考上离石县高级小学。在这里,受具有民主思想的班主任老师刘菊初影响,他开始接触进步书刊,结识了进步青年张淑平、李燕敖等人,并开始参与和组织学生运动,反抗封建专制,与欺压百姓的离石县县长贾占堂及其领导的警察作斗争。

1919年,五四运动的影响波及离石,贺昌与他的进步同学迅速做出反应,声援北京的学生运动,带领学生走上街头,通过演讲、游行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卖国贼的丑恶行径,宣传抵制日货。他们深入煤矿、农村,向工人、农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还自编自演小剧目,向群众传播革命思想。

这个时期,贺昌踌躇满志,总是以一种热血青年的面孔出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尽管地方当局经常干预、镇压他们的进步活动,但贺昌从不惧怕,也不屈服。他还写下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律诗表露自己的心迹:“扛罢笔杆再扛枪,经文纬武干一场。颈血常思敌国溅,寸心久欲报家邦。自古将相本无种,谁说好男兵不当。但得东风时与便,贺郎也不亚周郎。”

1920年春,贺昌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读书。贺昌的积极进步引起了山西籍我党早期活动家高君宇的关注,在高君宇的引导和帮助下,贺昌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5月,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贺昌是团组织的负责人之一。在此期间,贺昌与王振翼一起,办书刊,创书社,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主张,在学生中发展团员,思想越来越成熟,组织领导能力也越来越强。1922年6月,年仅16岁的贺昌就担任了太原团地委书记。

贺昌在斗争中不断成长,坚定的信念,执著地追求,犀利的文笔,出色的口才,加上旺盛的斗志,使他一时成为学生领袖,一时又是工人的先锋。从1922年至1925年,贺昌在尖锐复杂的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中崭露头角。

1922年5月,贺昌领导了太原大国民印刷厂工人罢工;9月初,组织省立一中学生罢课,驱逐了反动校长魏日靖;9月中下旬,领导了太原制革厂工人罢工斗争。大国民印刷厂和太原制革厂工人罢工成为山西工人运动的开端。

10月,贺昌又投身于正太路工人罢工运动,积极配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派来的刘明俨的工作。此时,贺昌担任正太铁路总工会太原分会秘书。他经常深入铁路工人中间,了解他们的疾苦,鼓励他们起来斗争。12月15日,在正太铁路总工会的领导下,正太铁路工人举行了全线总罢工,要求路局增加工人工资、减少工时和改善工人生活待遇等。太原区分会在贺昌的领导下,积极响应罢工。贺昌领导组织了工人宣传队、纠察队,向工人散发《罢工宣言》,并带头示威游行。由于经常抛头路面,贺昌引起了反动军阀、警察、宪兵的注意。许多次,贺昌都是临时改扮成铁路工人机智地逃过了路局警察的追捕。

残酷的斗争考验了贺昌的能力,也考验了他的信仰。1923年7月,贺昌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共党员。

贺昌不顾个人安危领导工人斗争,被捕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已经暴露身份的贺昌不得不转移工作岗位,1923年秋,组织上将贺昌调到上海团中央工作,从此,贺昌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1925年1月任第三届团中央常委兼工农部主任。

1925年5月,他参加了上海的“五卅”反帝运动;1926年春,他代表团中央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三一八惨案中,他在李大钊、赵世炎等领导下,组织发动青年学生投入反对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斗争,带领群众在天安门前散发传单,开展演讲,游行示威。

不久,贺昌奉命返回上海,任中共江浙(上海)区委正式委员兼共青团江浙区委书记。为了配合北伐军进攻,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间,他在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的领导下,与江浙区委的其他领导人一起,组织参加了上海工人的三次革命武装起义。第三次起义胜利后,贺昌被派往武汉,任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

经过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的锻炼和工人武装起义的洗礼,此时的贺昌已经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优秀分子和中坚力量。1927年4月27日,党在武汉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贺昌出席大会,并当选为中央委员。这一年,贺昌才21岁,成为我党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央委员。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全国出现白色恐怖,我们的党被迫拿起武器,开始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贺昌和许多战友一样,随时穿行在血雨腥风之中。贺昌先后多次组织、策划、参加了我党领导的知名的武装起义,这在党内也是罕见的。

1927年7月,汪精卫发动七一五事变后,党制订发动南昌起义的计划并开展组织联络工作。作为此前任中共中央军事部前敌委员会委员的贺昌,为组织策划武装起义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随后,贺昌同李立三、聂荣臻等先后离开武汉前往九江等地组织革命的武装力量,之后赶赴南昌,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部队在潮汕地区失利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贺昌与张国焘、李立三一起,离开潮汕到了香港。在香港期间,贺昌为了营救革命同志,日夜奔忙。码头、旅馆、洋行、饭店,到处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留下了他奔波的足迹。不久,经组织同意,他又回到国内,从事工农武装暴动工作。并于同年12月参加了张太雷、叶剑英等领导的广州起义。

贺昌任中共广东省委委员时(省委驻香港),还与受中共中央委派到广西组织革命活动的邓小平接头,一起研究策划广西百色起义的有关事宜。

1927年12月后,贺昌曾任中共中央湖北特别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驻武汉临时委员会委员。1928年1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军事委员会书记。1928年底调回上海党中央工作。

1929年1月,在武汉时期和贺昌一起共过事的黄慕兰,也由江西省委秘书调到上海任中央政治局秘书。时值黄慕兰的亲密战友和爱人、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赣南特委书记宛希俨牺牲不久,黄的心情非常沉重。一次散会后,贺昌邀黄慕兰到他的住处吃晚饭,同黄慕兰作了三个多小时的谈话。他对黄慕兰失去丈夫宛希俨表示深切的哀痛,说:“革命是要流血的,我们共产党人从投身革命的那一天起,就随时准备牺牲。”由于在武汉时就彼此熟悉,经过一段时间的增进了解,贺昌和黄慕兰结为夫妻。此后,黄慕兰随贺昌辗转香港、天津等地。

1930年6月,他们的孩子贺平出生后不久,贺昌即调北方局任书记。由于工作紧张,再加上黄慕兰产后缺乳,赴任之前,贺昌与柯麟商量,要将贺平托与中共南方局常委(1930年底代理书记)卢永炽为子。孩子刚生下来就分离,黄慕兰思想上通不过,贺昌耐心地解释道:“孩子将来长大了,是老卢夫妇的,也是我们的。我和你一样疼爱孩子,更希望他快快长大,接过我们手中的枪。但他是属于党的,属于国家和社会的,养儿防老是封建礼教的观念。”在他的耐心劝导下,黄慕兰默默地揩去眼泪,同意了他的安排。直到解放后,贺平才由柯麟从澳门送回内地。

1930年9月,贺昌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这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撤销北方局。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贺昌的中央委员也被撤销。身处逆境的贺昌要求到中央苏区去搞武装斗争,组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黄慕兰对他说:“你去我也去。”

就在贺昌准备离开上海的时候,关向应不幸被捕,党组织积极开展营救工作。当时仍在上海负责中央领导工作的周恩来忧心忡忡。贺昌看到此种情况,建议黄慕兰留在上海。黄慕兰坚决不同意,并对他讲:“我已经入党5年了,这些年当过工人坐过牢,什么苦都吃过,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分离……”贺昌深情地对黄慕兰说:“向应是我的好朋友,更是共产党的一员大将,你如果能救回关向应,那就是为党立了大功!你现在被任命为党领导下的特别营救部长,这是周恩来的意见,也是你我的光荣!”他再三对黄慕兰说:“等救出了关向应,我一定派人来接你过去。”黄慕兰只好答应。当同志们向他问及此事时,他说:“我向组织寄子托妻,心里是踏实的。我们虽然远隔千里,但都在为共同的事业而战斗,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我是放心去前线的。”但是,世事无常,贺昌与妻子这一别就成了永诀。

来到中央苏区后,贺昌于1931年9月至1932年2月担任中共兴国县委书记,期间,兴国成为了苏区模范县,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1933年初,贺昌调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曾提携当时落难的邓小平东山再起,使他回到红军中担任要职。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贺昌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与项英、陈毅等人组成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办事处,担任中央分局委员、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继续坚持斗争。随着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步步紧逼,形势越来越恶劣,贺昌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在会昌附近与敌人周旋。环境的艰苦,频繁的战斗,令他常常几天几夜不能合眼,有次在夜间转移时,由于马失前蹄,他摔坏了右腿,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红军和游击队缺医少药,贺昌的腿伤一直不能痊愈。

1935年2月中旬,留下来的红军队伍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中共中央分局按照党中央的指示,迅速决定实行九路突围。这时,部队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吃饭了。贺昌不顾自己腿伤严重、行动不便的困难,下令杀掉赣南军区特意送给他的军马,给突围的战士们充饥。

3月3日下午,贺昌率领第七十团两个营(实为五个连)作为第一梯队首先行动,指挥部队向外冲杀。经过激烈的搏杀,贺昌率队渡过会昌河,到达天门嶂,遭到国民党军包围合击,部队被打散,伤亡十分惨重,贺昌临危不惧,指挥大家且战且退。战斗中,贺昌重伤数处,依然坚持抵抗,镇定地向敌人射击。当他的子弹快用光的时候,一群敌人向他扑来,贺昌使尽全身力气高呼“红军万岁”,把最后一颗子弹打进了自己的胸膛,以身殉国。贺昌牺牲时年仅29岁。

只要是英雄,不管他慷慨赴义的形式如何,他的壮举总是让常人惊叹,让后人敬仰。当大敌当前,身负重伤,已无还手之力时,贺昌不甘被俘受辱,选择了饮弹殉职。他的牺牲让战友们喟然长叹,肃然起敬。

“环顾同志中,阮贺足称贤。阮誉传岭表,贺名播幽燕。审计呕心血,主政见威严。哀哉同突围,独我得生还。”

与贺昌同生死、共患难的陈毅,以一首《哭阮啸仙、贺昌同志》的诗表达了对他的深深缅怀和无比崇敬之情。

(撰稿贺文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