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
8274200000073

第73章 “比牛还执著的战士”曾纪财

1908年,曾纪财出生于信丰县牛颈的一个大户人家,儿时在当地的私塾就读,后来考入了信丰县立小学,又进中学,1925年中学毕业后,在家种田、经商。

曾纪财还在学习期间,就受到五四运动和进步教师的影响。他大量阅读进步书刊,从中吸取丰富的革命营养,这为他初步萌发革命思想,并为日后全身心地投入党的革命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曾纪财的革命生涯始于1926年,这一年他和父亲曾传浪一起组织了牛颈乡农民协会。曾传浪当选为农民协会的主席,曾纪财担任文书,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农民协会积极团结和动员农民,联合起来反抗地主劣绅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与此同时,当地劣绅王履培等纠集一批地痞流氓拼凑了一个农会,代表地主阶级的势力与农民协会分庭抗礼。父子俩在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同地主阶级的农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终使地主的农会垮了台。在对地主初次斗争的胜利中,曾纪财初步积累了对敌斗争的经验,增强了取胜的信心。1928年参加信丰县农民武装暴动。1929年前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4月任中共牛颈乡支部书记、中共西牛区区委委员。

1930年5月,中共信丰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曾纪财当选为县委书记,后改任县委组织部部长。在此期间,曾纪财积极宣传、动员群众踊跃参加红军,为陈毅组建红二十二军做了大量极富成效的工作。当蒋介石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时,他又极尽所能动员一切力量支持反“围剿”战斗。他的妻子王丁珠也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革命。一次,在向苏区运送物资的时候,王丁珠不慎跌落江中,壮烈牺牲。得知妻子的不幸消息,曾纪财拉着孩子的小手,悲伤从心头涌起,禁不住潸然泪下。望着悲痛中的儿子,老母亲也心疼地落下泪来,她劝儿子哪怕是停下来歇息一会也好。曾纪财对老母亲说:“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去做,革命一日不取得胜利,我就一日不能停下来啊。”在把年幼的孩子托付给体弱多病的老母亲照料后,他擦干眼泪,强忍悲痛,又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去。

1933年,由于受到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迫害,他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撤销了他的闽西代英县县委书记职务,遭受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并被押往最艰苦的地方进行劳动改造。在劳改队,他被派往担架队抬担架。在担架队,曾纪财并没有消沉下去,凭着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坚信党最终会明辨是非,还他以清白。他把委屈藏在内心深处,任劳任怨,辛勤工作。后方领导见他表现积极,从不叫苦叫累,而且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便让他担任担架队队长的职务。

1934年秋,红军主力撤出中央苏区时,曾纪财负责押送豪绅转移的任务,因途中遭遇敌机轰炸,豪绅四散逃走。此时,红军已经长征北上,地方党组织遭到破坏,地方武装也受到重创。一时间,曾纪财失去和组织、部队的联系。为了寻找组织,曾纪财告别老母亲和年幼的孩子,从福建出发,一路风餐露宿,沿途乞讨。他一直在乡间流浪行乞,把讨来的米放在那个钢盔里煮饭吃,四处寻找组织和红军。

1935年3月上旬的一天,在于都上坪的山林中,他偶遇陈毅部队的士兵,得知陈毅需要熟悉山路的人做向导,马上让士兵带他去见陈毅。见面之后,曾纪财抱着陈毅放声大哭,激动地说:“陈军长,可找到您了!”曾纪财将自己满腹的冤屈尽情向陈毅诉说。吃过饭,陈毅便把突围去油山,和赣粤边特委会合的计划告诉曾纪财,并决定由曾纪财领路。他们在山中藏了一天,然后走到曾的老家。他的家人已被国民党杀光,只剩下老岳母,老人胆战心惊地给了他们一些吃的。之后,曾纪财将陈毅及随从化装,设计渡过赣江。3月下旬,在地方组织的帮助下,曾纪财把陈毅等人顺利地送到油山,和赣粤边特委会合。

1935年4月,曾纪财受陈毅、项英委派,返回苏区边界大龙地区担任中心区委书记。1936年春天,由于叛徒出卖,曾纪财被捕。被捕后,敌人对曾纪财进行了百般非人的折磨。敌人用铁丝把他的鼻子穿起来,在他前胸后背上又用妇女纳鞋底的钻子扎洞,每扎一个,就插上一根鸡毛。受尽酷刑的曾纪财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在敌人的酷刑折磨下丧失革命者的气节。敌人无计可施,不得不匆匆把他押上刑场。就这样,曾纪财为革命献出了28岁的年轻生命。

得知曾纪财牺牲的噩耗,陈毅万分悲痛。在以后向党中央的联合报告中,陈毅、项英高度评价曾纪财:“大龙书记有办法,能力强,能艰苦工作”;他的牺牲“对于我们是最大的损失,使该区工作从此失掉领导中心”。

曾纪财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坚忍不拔,书写了他平凡而伟大的人生轨迹。他是一个比牛还执著的革命战士!

(撰稿贺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