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王阳明家书
82875200000001

第1章 家训 家教与家书

钱明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生前封新建伯,身后谥文成公。阳明先生为明朝一代治世能臣,文韬武略,史称“真三不朽”,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五百多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至今五千多年,就在于能够一直血脉相连、文脉相续和道统相传。我们的民族在传承着中华血脉,我们的文化在传承着古典精髓,我们的国人在传承着仁义之道。阳明先生以“龙场悟道”闻名于世,他悟得了仁义之道,践行了知行合一,成就了不朽功业。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家国”观念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首先是一个大家庭。分开说,家是国之细胞,家兴则国旺;国是家之屏障,国平则家安。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与“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决定性影响。这种影响,用历史的眼光看,体现在世代相传的一种家风。家风,往往以文字形式的家训为载体,在家族中代代传承。家训,往往被记载在家谱中,用于家庭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时,就具体化成了家教。

考察阳明先生的家世可发现,从其六世祖王纲开始,历代相传的家风是读书明理、忠义孝悌和精神自由,对其产生过直接重大影响的长辈有:祖父王伦、祖母岑太夫人、父亲王华和继母赵夫人等。

王伦,字天叙,号竹轩,是位私塾先生。他淡泊名利,待人和乐,对学生严肃认真。王伦有陶渊明一样的隐士情结,高风亮节,胸襟洒落,其儒道互补的人生态度,对少年时期阳明先生的品格养成影响至深。

阳明先生13岁时,生母郑夫人去世,祖母岑太夫人承担起对孙子的养育之责。岑太夫人是王家最高寿的长辈,享年近百岁。阳明先生早年沉溺于佛、道两家,但是出于对祖母和父亲的挚爱,终于回归到儒家的圣贤学问,最终成就了影响百世的阳明心学。

其父王华,一生都在忠实地践行儒家的处世之道、正直之气、圣人之学和至孝之心,并把这四项优良品格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了青少年时代的阳明先生,奠定并塑造了阳明先生的圣贤人格。

继母赵夫人,对阳明先生虽督教甚严,却又像待亲儿子一样爱护他。据王华的学生陆深和阳明先生的学生邹守益两人记载,赵夫人孝敬长辈,爱护晚辈,聪慧谦虚,明白事理,公正果敢。

阳明先生继承了这样的家风、家训和家教,然后又直接传递给了后辈子弟。但因常年在外做官,阳明先生更多时候是通过一封封家书,向其家族子弟传递着内容丰富的家风、家训和家教。

《王阳明全集》收录有阳明先生写给其家族子弟和姻亲子弟的几十封家书。这些家书,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寄托着阳明先生对后辈子弟的谆谆教诲。他希望子弟读书明理、进德修业、立志成圣。其中写给长子正宪的《示宪儿》“三字经”,堪称经典家训,整篇家训,歌谣体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通俗易读,朗朗上口。在阳明先生的数十封家书中,所传达的大都是他的致良知思想,对其家族子弟和姻亲子弟的成长影响至深。

阳明先生的学说被称为阳明心学,其精髓被浓缩在“致良知”三个字中。致良知,是阳明先生通过自己的人生实践摸索总结出的人生智慧,不仅指导他建立了不朽的“三立”功勋,也帮助其家族和姻亲子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更是其众多门生以及后来的践行者走向事业之辉煌的助推剂。由此足以证明它的普适性,同时也意味着谁践行谁受益。

我认识《王阳明家书》的释读者王程强先生并留下较深印象,是从他赠予我《知行合一·王阳明咏良知手迹》(河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和长篇历史传记小说《王阳明》(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开始的。

如今放在我案头的《王阳明家书》,是王先生第三部有关阳明先生的专著。它虽只是一本通俗读物,然带给人的心灵启迪不亚于一些专门研究阳明先生家训、家教的学术著作。本人曾对阳明先生的家训、家教与家书作过一定研究,这也是我愿意为本书写序的起因。

是为序。

2017年6月撰于杭州心闲斋

礼崩乐坏日,家书抵万金

吕铮

《韩非子》里有篇寓言叫“郢书燕说”。

说的是一个楚国人夜里给燕国的相国写信,觉得灯火昏暗,便对仆人道:“举烛。”

他说的时候没停笔,一不留神把“举烛”二字写到了信上。

燕国相国读信时,对与上下文毫无关联的“举烛”大惑不解,竟然强迫症发作,琢磨起其中的含义来。他费尽思量,终于有一天如梦初醒般大喜道:“举烛,就是崇尚光明的意思,呼唤政治清明。而欲政治清明,必须举贤任能。”

于是将心得体会上报给了燕王。燕国据此施政,很快实现大治。

一个笔误居然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韩非总结道:这是信本身的力量吗?肯定不是,而是看信人的力量。

这让我想起另一则故事,说从前有个喇嘛,一天晚上走山路,四周一片漆黑。突然,他看见一户人家,窗户里透出耀眼的光芒。喇嘛很好奇,认定屋子里住着得道高人。谁知进去一看,只有一个寡居多年的老太婆。

老太婆年轻时,别人教她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 吽”。对方误将“吽”读成了“牛”,老太婆也便错着念了几十年。喇嘛替她纠正了错误,欣然上路。

过了些时日,喇嘛走夜路又经过那间屋子,发现老太婆按照正确的发音在念,周围的光芒却没有了。他想了想,推门而入,对老太婆说,其实你没念错,上次来我只是想试一试你的信心。

喇嘛转身离去,听见背后传来最初的念法。回头一看,只见整个屋子再次光芒万丈……

有个段子,说某人到寺庙游玩,看见“心中业物”四个字,心灵受到撞击,顿悟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业有物,这是人之所以不幸福的根源。我们应该抛掉‘业’,去掉‘物’,回归本心,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他将感悟当做信条,决心过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人生。直到有一天,脱胎换骨的他跟朋友聚会时被问及为何看上去变了,据实回答。

朋友苦笑道:“什么‘心中业物’,明明就是‘物业中心’。”

这三个故事角度不同,但都展现了信仰的魔力。人生几十载,与天地长久相较,如梦又似幻。凡人皆有一死,王朝终有尽时,离了“相信”二字,怕是一天也活不下去。

王阳明讲“心外无物”,正是此理。心外之物,只有和你的心建立了连接,才能称之为物。而这个物已不是其本身,它被你的心重新诠释,成了你的物。

比如“清泉石上流”,会发出声响。你在泉水和石头身上都寻不到响的理,只有用心琢磨,才会明白响声是二者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这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有我之境”,就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自然现象被赋予了主观意义。

不在事物而在心上寻求理,便是用心。凡事用心,必得其理,是为“心即理”。

心外没有天理,也就没有权威。因此,要勇于挑战权威,打破权威,做一个思想独立,精神自由的人,而不是被条条框框绑住手脚,人云亦云。

王阳明初到庐陵做官时,发现一堆苛捐杂税以法律之名堂而皇之地施行。法律看似神圣,但也是由人制定的。有人凭良知定,有人凭私欲定。私欲的产物过不了王阳明心里那关,所以是错的。王阳明请求上级废除相应的法条,否则宁可不当这个知县。

由此可见,心即理不是说当个境界很高的自了汉就OK了,更重要的是“此心在物则为理”,落实到具体而微的事上。

世事纷扰,不必奢谈什么改造世界。总盯着外在的目标,往往会导致人格扭曲,误入歧途。而只要“用心”,则必明天理,必有所成。

为什么王阳明对“向内求”的路径如此笃定?因为人人都有一颗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好比《星球大战》里的“原力”。

简言概之,良知就是良心加判断力。它固然有伦理层面的意义,但“致良知”并不等同于“讲道德”,否则勤俭节约的道光也能算千古一帝。事实上,成就王阳明那些璀璨事功的并不是单纯的美德。

南赣戡乱期间,对山贼何时剿、何时抚;何时示诚、何时使诈——王阳明的手段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给武侯祠著名的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做了完美的注脚。

对人和事迅速精准的洞察与抉择是良知的洪荒之力,它轻而易举地击碎了哪怕最巧妙的伪装,使那些看上去正义凛然实则猥琐不堪的赝品无所遁形,参破万事万物的真相,宛若高悬的明镜,虽魑魅魍魉千变万化,亦一触即溃。

镜子应当“物来能照”,除非蒙尘。私欲之尘是知行合一最大的障碍,因为“良知不由闻见而来,但闻见会遮蔽良知”。

通俗地讲,知行合一就是“如果你在内心决定要做什么,而这个决定是真的,那么它本身便是行为”。比如你被雷劈,不可能被劈到时还想一想要不要倒下,而是立即倒下,没有任何间隔,这叫“知行合一”。

“知”不是知道,也不是知识,而是人的直觉,是与生俱来的良知。它感应神速,无需等待,圣明烛照,妍媸自别,用王阳明的话说便是“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换言之:真实无妄不自欺就是知行合一。

一事当前,按照良知的第一声断喝坚定去做,不过度思虑,优柔寡断。譬如见童子坠楼,正常人条件反射必会冲过去救;见牛被宰割时流泪,也会产生恻隐之心。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为何现实生活中数见不鲜的恰恰是知行不一?

电影《闻香识女人》里,阿尔·帕西诺说:“如今我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总是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知道。但我从来不走,为什么?因为太难了!”

就像有的毒鸡汤所讲的那样:没有人能让你放弃梦想,你自己试试就会放弃了。

人的一生要面临无数选择,良知会告诉你正确的路。只有把良知奉为信仰,服从到盲从的程度,知行合一才会成为一种本能,继而避免心不在焉甚至天人交战的工作状态,提高人生效率,无论面对什么挫折,都能义无反顾,坚持到底。

而那些知行分离的人,因为想得太多,无视良知的棒喝,饱受私欲的折磨,浪费时间,耗散精力,在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中蹉跎了大好的青春。面对理直气壮、斗志昂扬的知行合一者,只能自惭形秽,自叹不如。

当你老了的时候,回首一生,检视有多少时间真正属于自己,你会发现如果你有许多想干又干成了的事,那么这一辈子不管是穷是富,有名无名,你都是最成功的。

而这一切,都自《王阳明家书》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