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
8295000000052

第52章 中国政治发展与农民问题(1)

(第一节)民主政治发展与农民政治参与

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是政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广泛有序的公民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政治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农民政治参与程度较低的国家,但农民又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纵观中国20世纪以来的政治演进,每一次政治发展的推动,都是与农民问题的有效和积极解决相连接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和参与社会政治事务,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政治参与的一般理论

政治参与(politicalparticipation)是比较政治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政治关系中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它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在政治发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政治参与的程度和规模是衡量一个社会、国家现代性的主要指标。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分野就在于现代性国家政治参与的规模、程度高于传统国家。其中政治参与扩大化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

1.西方政治学视野中的政治参与

在西方文化中,“参与”在英语里相对应的词是“participate”,在法语里相对应的词是“participter”,均来自拉丁语中的“paticipare”。早在古希腊政治学中就孕育着某种政治参与的思想,“政治学之鼻祖”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就是参与法庭审判和行政统治的人,具有天赋的平等地位,公民政治参与是符合正义的。因此,应该让全体公民大家参与政治。亚里士多德早就看到了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的作用。他认为相对较好的最高权力安排方式就是多数人的统治。因为,“一旦过多的人被排除在统治权之外,就会在城邦中制造大量的敌人”,“比较明智的做法不是把他们完全撇在一边,而是让他们参与议事和审判事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姚仁权编译.政治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49页.

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人民权利的思想。有些学者将关于民主的各种理论划分为两大类“强调公民参与的民主理论和限制公民参与的民主理论”。卢梭、密尔等人把公民参政视为公民的权利,提倡公民参政。如卢梭提出人民主权,认为政府官员只不过是一种运用,人民通过定期集会来决定政府和政府组成人员的去留,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理论根据。林肯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思想后,政治参与的思想渐趋明朗化。第一个真正论及公民政治参与在实践和理论方面意义的近代理论家是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不过,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参与的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学者首先开始使用并进行研究的,政治参与的早期研究集中于选举或选举行为的各种解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政治社会学的出现和兴起,使政治参与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展。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把政治参与定义为:“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这一宽泛的定义适用于从事这类行动的任何人,无论他是当选的政治家、政府官员或是普通公民,只要他是在政治制度内以任何方式参加政策的形成过程。”[英]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63页.

孔奇在《政治参与概念如何形成定义》[美]孔奇著,王胜明等译.政治参与概念如何形成定义[J].国外政治学,1989(4)中列出了4种有代表性的看法:

(1)政治参与就是影响国家或试图影响公益分配的行为。

(2)政治参与是旨在影响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行为或有组织的平民的行动。

(3)政治参与是个人或个人组成的集体有意或无意地反对或支持、改变或维护一个政府或团体的某些特征的一切行动(或不行动)。

(4)政治参与是在政治体制的各个层次中,意图直接或间接影响政治抉择的个别公民的一切自愿活动。

日本学者蒲岛郁夫给政治参与下了一个定义:旨在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的普通公民的活动。[日]蒲岛郁夫著,解莉莉译.政治参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4).他的这个定义源于亨廷顿和纳尔逊在《难以抉择》中关于政治参与的界定。美国学者亨廷顿和纳尔逊认为,政治参与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亨廷顿和纳尔逊的定义被西方学者普遍公认,揭示了政治参与的几个本质性要素:第一,政治参与仅仅指活动而不包括知识和态度等心理因素;第二,政治参与是指平民即普通公民的政治活动,而不是所有社会成员,更不是政治职业者的政治行为;第三,政治参与只是指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第四,政治参与包括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所有活动,而不论这些活动是合法的还是违法的,产生了实际效果还是没有产生实际效果;第五,政治参与不仅包括参与者本人自发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而且也包括那些受他人发动而进行的影响政府的活动。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政治参与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地位,争得民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93页.在参与巴黎公社的实践,分析和批判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强调了政治参与。巴黎公社实行普遍的直接选举,国家的一切管理人员包括法官和警察,由选民普选产生,向选民负责,受到选民的监督,并且随时可以撤换;国家管理人员轮换制,使全体人民都能轮流担任公职。这些特点得到了马克思的充分肯定,认为巴黎公社可以成为“法国一切大工业中心的榜样”和甚至“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6页.

列宁对人民参与政治管理有一系列精彩的论述。他认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28页.“要建立民主,必须群众自己立刻从下面发挥主动性,实际参加一切国家生活”。《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41页.

社会主义国家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因为人民群众在文明社会史上破天荒地第一次站起来了,不仅独立地参加投票和选举,而且独立地参加日常管理”。《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12页.然而,社会主义要真正普遍吸收所有劳动者来管理国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人民群众的自身素质制约着他们的参政水平。“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00页.“任何一个粗工和任何一个厨妇都不是马上就能够管理国家的”。《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18页.

1945年,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进行了一次经常被引用的谈话。黄炎培对毛泽东说,希望中共诸君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当即答到,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相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52页.因此,共产党人必须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很注意发挥人民群众的参政热情,密切人民和政府之间的鱼水关系。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所要求的政府,必须是能够真正代表民意的政府;这个政府一定要有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也一定要能够自由地去支持政府和有一切机会去影响政府的政策。”《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83页.

邓小平多次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必须有参政的权利。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在于“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2页.他认为,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得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调动积极性的最主要内容是权利下放,也是最大的民主。邓小平以理性务实的态度来看待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认为大陆在本世纪中叶可以实行普选,现在县级以上实行的是间接选举,县级和县以下的基层才是直接选举。当然,人民参与政治的各种民主权利都需要由社会主义法制来保障,每一个人在行使自己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政治权利时,不妨碍别人的权利和自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6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就成为推进农村基层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江泽民认为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转型期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研究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13页.要搞好村级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实行村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13页.十六大以来,江泽民、胡锦涛都多次强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广大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实现政治权利和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3.国内对政治参与的界定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认为政治参与是“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王浦劬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07页.他解释说,如果将政治参与的外延扩至非法的暴力活动,政治参与和政治斗争两种行为就很难区别开来。我们认为,政治参与主要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党和政府及基层自治组织的决策和执行的活动。主张不应把非法参与排除在政治参与之外。因为,所谓“非法”,“合法”是相对而称。政治本身就是一个博弈过程,如果以合法与否来衡量,必然导致衡量政治参与的双重标准。另外,目前中国公民的“非程序化参与”、“非制度化参与”、以抗法形式出现的政治参与时有发生,是社会矛盾的现实反映,把非法参与囊括在政治参与范畴内,政治参与理论对现实才有更强的规范力和解释力。

把政治参与理解为普通公民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党和政府及基层自治组织的决策和执行的活动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因为,“中国的决策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精英决策,决策过程基本取决于权力精英的作用”。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4页.一般情况下,中央领导人在大政方针出台后,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政策的执行,即让人民群众以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政策,使人民群众了解政策,从而提高政策的执行效果。所以,普通公民有更多的机会来影响政策的执行,而非政策的制定。

无论学者们怎样界定政治参与,但它们都包含着一些共同要素。即政治参与的主体,即谁参与;政治参与的客体,即参与什么、怎样参与;政治参与的环境,即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因素。

(二)政治参与的模式

政治参与的模式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公民介入政治过程,影响政府决策及其执行的一种总体性制度安排。施雪华主编.政治科学原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76页.各个国家的国体、政体及国情不同,各个国家的政治参与模式也不尽相同。

1.自由主义模式

政治参与的自由主义模式主要反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过程,尤其以美国为典型代表。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把政治参与的扩大当作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但是它只是赋予高水平的自主性的政治参与以极高的价值,不喜欢那些受政府动员而产生的政治参与,认为动员性的政治参与不能真正地体现民主。

政治参与的自由主义模式与发展的自由主义模式基本是一致的。这种模式假定:社会经济不平等、政治暴乱以及民主政治参与的缺乏,是由于社会经济的落后造成的,因此,消除这些弊病的途径是社会经济的迅速现代化和发展,以提高社会经济福利的总体水平,达到更公平的财富分配,实现政治稳定,并为广泛的政治参与和更加民主的政治制度奠定基础;同时,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越高,政治体系对国民意愿的反应就越灵敏,这样也就提高了公民对政治体系的一体化和认同感,直接促进了政治体系的稳定。

在战后初期的十多年间,美国等西方国家极力向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推广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和政治参与模式,他们相信经济的发展会自动带来政治的稳定和参与的扩大。但是进入6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并非所有的好事一起来,经济发展并不能必然地促进政治稳定和政治民主(参与的扩大),政治参与的扩大反而招致了更大的政治不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困难。因此,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纷纷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选择了其他不同的政治参与模式。

2.平民主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