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无为胜有为:老子究竟说什么?
8387400000067

第67章 要拥有宽广博大包容的胸怀

导语

为什么在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人总感觉自己有太多的无奈,有太多的烦恼,有太多的痛苦,根本无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呢?为什么有些人尽管身处逆境,却整天乐呵呵?有些人事事顺意,却仍然郁郁寡欢?说到底是一个人的心胸问题,具体说,就是有的人缺少包容心。

包容别人,就是解脱自己,就是不自我折磨,不自寻烦恼,不自怨自艾。要知道烦恼都是自找的。菜不好,你可以做得好吃点;衣不好,你可以洗干净点;住不好,你可以摆得整洁点。尽可能过好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直解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归往之地,因为它处于低下的地位,所以才能为百川所归往。

因此圣人要想居于人民之上,一定要言辞谦下;

要想站在人民前面,一定要身居其后。

所以圣人居于上位而人民不感到负担,处在人民前面而人民不感觉碍事。

因此天下人民喜欢推崇他而不厌弃他。

正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其相争。

心解

有容乃大,容则事易

老子说,江和海能够成为千川百谷相聚的地方,是因为自身宽广博大包容的胸怀,才可以使自身成为千川百谷向往的地方。

老子还称赞“上德若谷”。夫“谷”者,虚也虚者,能容也。比喻人的胸怀像山谷那样宽广,以形容人十分宽容。即所谓“心若空谷”也。包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毫无疑问,包容是修炼心性的重要内容。

一个国家失去包容,则必将亡国;一个民族失去包容,则必受孤立;一个企业若失去包容,则必将寿命有限;一个人若失去包容,则必将无朋无友,孤苦一生!

北大、清华近百年来为何能造就出如此多的栋梁之才,我们一步步向前追问,最后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都离不开各自的校魂——包容心。

北大的“兼容并包”最直接地展示了北大文化的包容性。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中“厚德载物”更是体现了包容的博大胸襟。

当年蔡元培先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聘请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担任教授与讲师。他聘请教员只问学问、能力,不问思潮、派别。因此,他既聘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也请筹安会的刘师培,复辟派的辜鸿铭;既聘主张白话文的胡适,也请反对白话文的黄侃;既聘“只手打倒孔家店”的吴虞,也请坚持尊孔复古的陈汉章。当时北大的群星灿烂、声名鹊起,靠的不正是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之策么?

为什么北大、清华都选择“包容”作为校魂呢?因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形成,都是因为这“包容”二字。换句话说,中华文明实质上就是包容的文明。离开包容就不可能有中华文明。所以说,不只是北大、清华以包容为魂,其实,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都是“包容”二字造成。

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成熟,这种修养表现出来的不是软弱,相反是力量是魅力是过人的眼界与胸怀,是对于人性的深度理解,是对于利益的整体把握,是对于个性的充分尊重,是对于共存原则的贯彻与实施。包容是一种整体观念,是一种高瞻远瞩。试想一个成熟的人,怎会在一个耍无赖的小孩面前耍无赖?试想一个君子在小人的伎俩面前怎会与之计较?

荀子曰:“君子贤而能容罢,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这是一种包容,包容能得道,也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我们往往嘲笑两只在独木桥上相遇的山羊,路径窄处,而你争我抢。毕竟那是动物,不知道后退一步的道理。如果是人,即使不留下骂名,也是贻笑大方。

一次,一人慕名而至来求教于老子。然而环顾老子居室,到处杂乱邋遢。看罢,似有歇斯底里的不屑,于是怒声呵斥老子:“人都说你智慧通达,德高望重。你既称智者,却难自知,我看也不过是一个庸者罢了……”他把老子看成了一个骗子,欺世盗名,遂拂袖而去。

老子依然凝神静思,不为所动。

对于老子而言,智者或不智,那是别人的评价,自己只是做回到真正的自我便就罢了。

包容,对于别人的批评在接受其可取一面的同时,忽略过激或偏颇的一面,这是睿智!

许多人,误以为包容只是一种心态,其实,这只是对包容的肤浅认识。任何完美的文化,完善的文化,成熟的文化,都不只是一个观念,它一定形成了一整套关于个人和团队及国家实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了更为具体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行为方式及做人做事的方式。

有多大气量就能成就多大事业

古人云:“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中能撑船。”一个人的气量有多大,他的事业就能做多大。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任用敌手——管仲执一国之政,终使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唐代的太宗皇帝任用仇人——魏征为相国,却赢得了后世极为推崇的“贞观之治”;“西安事变”发生后,双手沾满共产党人鲜血的蒋介石被活捉,按一般人的推断,正是共产党人报仇雪恨的大好时机,决不能放虎归山,然而,共产党人心胸无比宽广,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极力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合作,筑起抗日统一战线,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人的心胸宽广与否在成就事业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所以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要立志成就大事业的人,应该首先静下心来好好修炼一番自己的心胸,最好是达到肚里能撑船的程度,否则,别人比自己在某个方面稍微强上一点,便如眼里放进了沙子、喉咙里扎上了鱼刺,抱有这种心态的人,即便是勉强当上领导,恐怕也难以维持长久,也难以干出大的政绩。

做大事者要有容人之量,这样才会有人与你共患难,为你效劳,你的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三国时期,袁绍进攻曹操时,令陈琳写了三篇檄文。陈琳才思敏捷,斐然成章,在檄文中,不但把曹操本人臭骂一顿,而且骂到曹操的父亲、祖父的头上。曹操当时很恼怒,气得全身冒火。后来,袁绍失败,陈琳也落到了曹操的手里。一般人会认为,曹操一定会杀了陈琳以解心头之恨,然而,曹操并没有这样做。他慕陈琳的才华,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抛弃前嫌,委以重任,这使陈琳很感动,后来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

大凡胸怀大志、目光高远的仁人志士,无不大度为怀,置区区小事于不顾。相反,鼠肚鸡肠,竞小争微,片言只语也耿耿于怀的人,没有一个成就得了大事业,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

做人不要太狭隘

心胸狭窄,容不得一个“怒”字,纯粹傻瓜一个。曹操和周瑜都是三国时代才华横溢的人物,然而两人的度量大相径庭。曹操虽然奸诈凶狠,却有政治家的胸怀,门下广纳贤士,而周瑜嫉贤妒能,谁都容纳不下,最后被活活气死。

周瑜是个将才,可是他没有大将应有的度量。周瑜聪明过人,才智超群,然而,嫉妒心极重,容不得超过自己的人。他对诸葛亮一直耿耿于怀,几次欲害之,均不得逞。赤壁之战,周瑜损兵马,费钱粮,却让诸葛亮捡了个便宜,气得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后来,周瑜用美人计,骗刘备去东吴成亲,被诸葛亮将计就计,最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又气得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最后,周瑜用“假途灭虢”之计,想谋取荆州,被诸葛亮识破,四路兵马围攻周瑜,并写信规劝他,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可见周瑜度量之小。

事实证明,事业越成功的人,也就越有包容之心。包容犹如春天,可使万物生长,成就一片阳春景象。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计过失是包容,不计前嫌是包容,得失不久居于心,亦是包容。包容可助你赢得下属的忠诚,保持其积极进取的心;可使你不受一时得失的影响,保持对事情正确的判断。所以,如果你想有所作为,获得成功,那就要学会包容,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不同见解和错误的肚量。

萨拉博士说:“医治伤害,第一需要的是了解饶恕的本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因为人性的弱点和不完美所引致的愤怒,会产生有害的影响。一粒沙砾进入蚌壳内会形成一颗珍珠,但是进入人体内却会引起溃疡。

假如你不相信这一点,不能包容别人,那么,你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成功者。试想,如果你因别人的一点过错就心生怨恨,一直耿耿于怀,甚至想打击报复,整日沉湎于人事纠结上,那么你还有精力发展自己的事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