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英汉词汇对比研究
8407600000050

第50章

转喻是相近和相关事物间的替代,如局部替代全体,容器替代内容等。典型的例子就是The kettle is boiling。这是容器和所盛物之间的关系。水壶和水是密不可分的(其功能就是盛水烧水),由于人们一看到水壶就会联想到壶中的水,也就是说,kettle 和water 是处于同一个认知框架里,因此它们构成了很强的语义联想。再如”有心无力冶,这里用“心冶指”愿望冶,用思维工具代思维内容,人们头脑中关于思维知识结构很容易把它们联系起来。这种语义联想就是词语的理据。再如sail 和ship,willow(柳木)和bat(球棒),copper 和coin,town and gown(大学教师穿的长服)和university 的关系。提到前者就会联想到后者,提到Wall Street 就会联想到美国金融,读到White House 就知道是指美国政府,说到gray hairs 就是指elderly people。还有black market、green party,都是用颜色借代。汉语中也非常普遍,如同样是颜色,有绿色消费(绿色代环境)、黄色消费(黄色代淫秽)、灰色消费(灰色代不完全合法)。再如用服饰代人的:“青衣冶(戏剧中的扮演庄重的中青年妇女)、”红领巾冶;以容器代内容的:“吃火锅冶、“壶开了冶;以物代人的:“千金冶、”桃李冶;以工具代活动或结果的:“干戈冶、”笔墨冶;以部分代整体的“国脚冶、”首脑冶;以形状代人或物的:“娇小冶、”穹碧冶(天空);以发明者代发明物:“张小泉冶、”瓦特冶;以地域代人或物的:“中南海冶、”滑铁卢冶;以地名代产名的:“茅台冶、”青岛冶;以动物代人的性格:“千里马冶、”走狗冶;以日期代事件的:9·11、五四等。

最近十几年转喻机制已从替代性向邻近性(contiguity )发展,如根据束定芳(2004),转喻关系可以有语音邻近、词语邻近等,这就突破了传统的转喻范围。如语音上邻近:蝙蝠和福、苹果和病故、气管炎和妻管严;词汇上邻近:不惑和四十、人流和人工流产;事物上临近:洒脱和男女如厕、听雨轩/望瀑楼和男女厕所。这样一来,转喻的范围扩大到了缩略词(TMD,CU),委婉语(云雨、破鞋)等。不管怎样,这种邻近性和替代性一样也提供了很强的理据。

隐喻和转喻有什么关系?Lakoff &;Tuuner(1989)认为它们的区别有两点:i)隐喻有两个认知域,其中一个的理解是依靠对另一个的理解;而转喻只涉及一个认知域。ii)隐喻是一个结构映射于另一结构,起投射作用;而转喻则是一事物替代同一认知域中的另一事物,起替代作用。沈家渲(2006)的解释是:“隐喻和转喻的相同点是,两者都是概念形成的手段,都可以是下意识的。两者的相异点是:隐喻是两个相似的认知域之间的’投射爷,转喻是两个相关认知域之间的‘过渡爷。冶可见,隐喻的根据是相似性,主要是一种表达手段,转喻的根据是相关性,主要是一种指称手段。再具体说,前者是在始源域和目标域两个没有关系的领域内建立的共同的概念联系,后者是在同一认知域(认知框架)内用一个更容易辨认和理解的实体去替代另一实体,或用邻近的原则,用显著度高的属性激活和凸显显著度较低的属性。如school,常用意义是“学校冶,但词典中还有一个意义是”全校师生、全校学生冶:The teacher is liked by the wholeschool。这就是转喻,因为用“受教育的地方冶代”教育者冶,两者是在同一个语义框架或概念域内。但词典还有一个意义是“鱼群冶,一起学习的学生和一起游水的鱼就是两个不同概念域通过物理相似而形成的隐喻。再举个鲁迅《故乡》中的杨大嫂例子,把她叫成”细脚冶就是转喻,以特征代本体,而把她唤成“圆规冶,只能算隐喻,因为杨大嫂和圆规是两个不同的认知领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似性:杨大嫂像个圆规。

尽管定义上隐喻和转喻的界限比较清楚,但是实际上,由于转喻的定义在逐渐扩大,尤其是把关联性扩大到邻近性,这样就使得隐喻和转喻常常很难区分。面对一个引申比喻性词汇。我们往往很难确定它是两个概念域的映射,还是同一概念域的映射。如下面两组,除了A 组和C 组的词分别是比较典型的隐喻和转喻,B 组词就很难肯定是隐喻还是转喻。

ABC

草包(无能的人)白领(管理人员)红颜(美女)饭桶(不会做事的人)肌肉(力量)白宫(美国政府)园丁(教师)

油水(利己的好处)狐狸(狡猾者)

首脑(国家领导人)便衣(执行特殊任务的警察)箱底(不经常动用的财物)

可见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连续体关系,两头比较典型,能够区分出来,当中就是bor鄄derline cases。也就是说i)转喻的指称尤其是借代的功能非常显著,而隐喻可以有指称功能,但几乎不用作借代,ii)转喻只局限于名词,而隐喻可以是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的。下面是转喻的例子。

He ruled his orchestra with a brilliant ear and an iron fist.(听觉、手腕)He could read Shakespeare.(作品)He is fond of the bottle.(酒)

This fox goes well with your cap.(狐皮围巾)It is the team with the best bench.(替补队员)He decided to enter the bar after college.(律师)白大褂已走到病人前。(医生)我们还是缺少大量的人手。(人)全城都出动了。(城市居民)班上又多了几个新面孔。(人)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金钱美人计)孤帆远影碧空尽。(船)从上面的举例,我们注意到,由于转喻的喻体和本体是密切相关的,两者又共现于同一认知域或同一概念结构中,是用凸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去激活整体。因此,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转喻性词汇的透明度和理据性都要高于隐喻性词汇。

转喻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因此喻体不同并不影响理据。如汉语用“朱门冶转指”富贵人家冶,英语则用“紫色冶或”银调羹冶指代:born in the purple,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蒺s mouth;汉语用“饭碗冶指代”生计冶:丢饭碗,英语则是“面包冶:out ofbread;汉语用”戈(盾乾)冶代表武器,所以有“金戈铁马冶和”化干戈为玉帛冶,英语同样意思的是“to bury the hatchet冶,hatchet 是战斧。汉语有”贪杯冶的转喻,因为汉人一般是用杯子喝酒的,但英语是fond of the bottle,因为西方的酒鬼是携身带着酒瓶喝的。

影响透明度的是构词方式。英语转喻词的构成多为单纯词,如:bench 替补队员、bar 律师、rion 熨斗、pen 笔杆子、sword 武器、dish 菜肴、bottle 酒、hand 人手、table 饭菜、copper 硬币、paper 文件、sail 船、metal 五金、irons 镣铐、gold 金币、silver 银币、willow 球棒,也就是说工具、物件都直接转指,在字面上缺少中介的提示,在bar 和lawyer、sword 和arms、bottle 和wine、hand 和helper、paper 和documents 等之间的语义关系需要读者的知识去联接。而汉语转喻词多为复合词,如:人手、金币、冷盘、贪杯、餐桌、银根、全城、饭碗、糖弹、国脚。物件或容器词都有一个提示其作用的词陪伴:“人冶、“币冶、“冷冶、”贪冶、“餐冶、”全冶、“饭冶、”糖冶、“国冶,不少时候是以短语形式出现的,即有一个表示语境的搭配词:千帆竞发、扬帆远航、手无寸铁、坐板凳。因此,汉语转喻词的透明度要高于英语。

另外,汉语的转喻词的喻源域一般都是具体事物,如朱门、饭碗、红袖、金戈等,而英语可以是抽象事物,甚至是行为动作。如英语中不少短语动词表示的动作都可以转喻为具体的人或物:standout(突出、显眼)标兵、stand鄄in(代替)替手、layoff(解雇)下岗者、holdover(留下)留任人员、runaway(逃亡)逃亡者、playabout (随心所欲地玩)游手好闲者、follow鄄up(紧跟)随之而来的信件和电话等、walk鄄up(走上去)无电梯大楼的楼上房间、pull鄄up(停车)司机的休息处、walk鄄in(走进)无需预约的诊所、layover(中途停留)集散地、getup(起床)服装。显然这种转喻在喻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有较大的距离,尤其转指物的,因此透明度都很低。汉语中也有这样的指称性转喻,但加了”的冶后,透明度高得多了:卖菜的、留学的、开车的、做生意的、画画的(人)、进口的、降价的、塑料的、小李做的、新生产的(东西)。

影响透明度的还有转喻词的使用频率。虽然我们没有对英汉语转喻做过统计,但我们认为汉语同音词的发达、句法结构的意合性以及语用习惯笼统表达等特点似乎更有利于转喻的使用。如汉语中同音替代:

道似无晴却有晴(晴代情)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秃子打伞无发/法无天卖鱼的不管虾/瞎事。

由于汉语的句法更多是依靠语境和意合,而非语义的逻辑性和结构的形合,因此下面这样的转喻在汉语中相当普遍,而英语是无法做到的:

吃火锅/吃食堂(这里是用容器和地点代内容)我喝汤,他吃肉,圆原吃我(用“我冶代”我的奶冶)也就是说汉语是一种主题突出性语言,没有了主谓在语法和语义上那种强制的一致性关系,转喻使用的环境非常松:

你也破了(“你冶代”你的鞋冶)

新鲜的买不到(“新鲜的冶代”新鲜的水果冶)上海建起了一幢幢高楼大厦(“上海冶代”上海人冶)经济特区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冶代“经济特区政府冶)。

而英语的主谓结构就限制了这样的转喻,如上面四句英语表达只能补全,或调换结构:

Your shoes have been worn out.Fresh fruit is not available.

Skyscrapers are being built in Shanghai.

A series of preferential policies have been adopted in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 to at鄄tract foreign capital.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转喻不仅是语言经济表达的普遍需要,也是汉语笼统表达的特殊需要。如说”吃食堂冶,用食堂代“饭冶,就无须交代是在食堂吃饭,还是在食堂搭伙,或是买回来吃,因为是强调处所,还是强调方式,在这样的交际中没有必要。也就是说”吃食堂冶这样笼统含糊的表达正适合这样的需要。同样,说“吃大碗冶和”听半导体冶,就回避了,或没有必要交代是“用大碗吃面冶还是”用大碗吃饭冶,或是“用半导体听新闻冶还是”用半导体听故事冶。

5.4.3词源性

一个词语的来源就构成了理据。这里有两种情况,典故性和词义性。

5.4.3.1典故性

英语不少词含有“典故冶,而这些典故多以人名和物名词化,或称为”专有名词普通化冶(commonization of proper nou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