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如果他有理,你就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他理亏,你只当没听见。若他是一个你所敬重的人,那么可以通过讨论,提出他不正确的地方。
——达·芬奇
(一)
就在达·芬奇在米兰宫中享受舒适生活的时候,斯弗查王宫中的权利之争开始日渐白热化,摄政公爵和他的夫人不得不密谋贿赂法国朝臣,引来法国国王查理和他的军队进驻米兰,协助他们争权夺利。
不久,吉安病死,摄政公爵夫妇在法国军队的支持下,正式被授予米兰公爵和公爵夫人的称号,执掌了米兰国。
可是,公爵却对公爵夫人产生了怨恨,因为为了争夺王位所花费的巨额钱财已经令王宫发生了财政危机,这一切都是公爵夫人经手的。为此,公爵削夺了公爵夫人的权利,同时决定缩减宫廷开支。
这样一来,达·芬奇的日子就变得不太好过了。因为公爵禁止宫里再进行铺张浪费的喜庆活动,也不再搞什么舞会和盛宴了,作为庆典活动的组织者和主持人的司仪官达·芬奇就面临无事可做而失业的危险。他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担忧起来。
不过,公爵倒还算仁慈,没有把达·芬奇赶出宫去,但也不允许他在宫里每天闲逛无所事事了。他是个画家,那干脆就回到老本行好了,所以派他到圣玛利亚·德拉·格拉奇耶修道院。那里的食堂墙壁上一片空白,修道院院长多次请求公爵派一个画师前往作一幅圣画,以便让修道士们在进餐时也能接受圣经的教诲,沐浴着天主耶稣的圣光。
经过研究讨论,修道士们认为应该画一幅名为《最后的晚餐》的圣经画,觉得这样最适合食堂的环境和气氛。
达·芬奇很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与在宫廷主持庆典比起来,绘画是辛苦而枯燥的事业,没有热闹,没有音乐,没有舞蹈,而是需要画师独自面壁,挥笔辛劳。这时的达·芬奇,已经被宫廷安逸豪华的生活逸宠得有点怕苦怕累了。
但是,他又不能违抗公爵的命令,否则他就可能会被彻底赶出宫,流浪街头。
于是,1495年,43岁的达·芬奇接受了这项任务,并签订了合同。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经》中“约翰福音”的第十三章,描写的是耶稣在逾越节(犹太民族的重要节日)的晚上,已经预知到自己的死期快到,便与12个门徒一起共进晚餐,因此名为《最后的晚餐》。
在进餐的时候,耶稣忽然望着大家说:
“我告诉你们,在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将要出卖我了。”
耶稣的话就像以石击水一样,翻起层层波澜。门徒们一下子都惊呆了,他们互相对望,猜不透耶稣指的人究竟是谁。
正是这一刹那,每个门徒都为他们的内心感情所驱使,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和表情。
达·芬奇就要根据门徒们呈现出来的这一特点,对这幅画进行构思创作。
在《圣经》故事中讲道:犹大为了30个银币,出卖了自己的老师耶稣。
关于犹大出卖耶稣的这一宗教题材,创作起来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这里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比较复杂的情节,而且要在瞬间把人物内心的活动表现出来,这是十分不容易的。
(二)
达·芬奇来到修道院的食堂,站在那面35英尺的墙壁前,久久地望着、思考着。此时的达·芬奇虽然已经很久没作画了,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创意,不走寻常之路。在艺术创作上,想要绘制出不朽的艺术作品,只有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方法,因为艺术需要独辟蹊径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在壁画创作过程中,通常都是先涂上一层很薄的彩色灰面,然后再用油彩绘制,但达·芬奇不想用这种传统的方法。为此,他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认真研究前人的族谱,尤其是佛罗伦萨画家卡斯塔尼奥的《最后的晚餐》,给了他很大的启示。
另一方面,他仔细研究画中即将出现的《圣经》中的13个人物,他们各自的年龄、身份、性格和经历等,并猜测和想象他们在当时可能出现的反应等。
为了积累素材,达·芬奇常常一个人跑到人群中,仔细地观察人们的各种表情、反应等,并随时快速地记下他们的各自特征,或当场画下速写,然后回去再仔细推敲。
达·芬奇非常注意研究人物的动作、表情、姿态等。他曾告诉他的学生们说:
“要记住,绘画里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每一个人物的动作都应该表现出他的精神状态。一个用动作最完善地表达出激励了他的热情的人物,是最值得赞许的。此外,还要悄悄观察旁人漫不经心的、自然的东西,用几根线条简要地勾画出来,别让他察觉,否则会引起他们的主意,以至于他们所做的动作全都失去了全神贯注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劲头……”
为了让人物的姿态、动作表现得更加精确传神,达·芬奇一直坚持对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在当时,进行人体解剖是不被允许的。为此,达·芬奇只好到医院或公墓去偷死尸,或者给刽子手一些钱,从他们的手中买下死囚的尸体,回来后亲手解剖,其中所表现的勇气和艰辛是常人难以预料的。
他曾在笔记中写道:
“即使你对科学有兴趣,你也可能会被那些天然的臭气弄得退避三舍,或者也会害怕在晚上摆弄这些被肢解的尸体……你可能缺乏耐心而不够勤奋,在这方面我不曾被懒惰所阻碍,阻碍我的只是时间不够。”
接着,他又在笔记中就人体解剖、画家必须了解到的东西进行了记录:
“画家必须了解人体的内部构造。了解了肌肉,就能了解当肢体活动时,有哪些筋腱是它活动的原因,数目有多少;哪块肌肉的膨胀造成筋腱收缩;哪几条筋腱化成细薄的软骨,将肌肉包裹。这样,他才能借助笔下人物的各种不同姿态,表现出不同的肌肉。”
以前的画家在画《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时,都是将犹大放在画的一边,将其他人放到另一边,这样画面就处理得很生硬机械,很难体现出犹大作为隐藏在信徒中的叛徒的阴暗灵魂。
因此在构思时,达·芬奇打破了这一传统的做法,将这12个门徒进行了重新组合,既要体现出个性特征,又要注意整体的和谐与场面的戏剧性。
经过一番认真观察和思考,达·芬奇的大脑中已经逐渐浮现出绘好的壁画,那是一片像巨大的珐琅一样的壁画,闪闪发光,光可鉴人。
(三)
在构思基本完成后,达·芬奇便为开始动手绘制做准备了。为了让画面更有光感,他自己亲手配制油漆,一次次改变配方,一次次涂在墙壁上做试验。
达·芬奇想配制出一种能发光的油漆,因此他在彩色颜料中添加了不同成分的油脂,以达到发光的效果。最终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成功地配制出能够发光的油彩。
做好准备后,达·芬奇便正式动手画画了。一大早,他就急匆匆地赶到修道院食堂,然后爬上脚手架开始工作。不过,开始阶段他画得很慢,一丝不苟。此刻,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艺术的崇敬,他的敏锐的眼睛也很善于发现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而他那善于形成新思想、新构思的大脑也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因此开始的画需要常常进行修改,这些特点让他开始画得相当不顺利。
此后每天天刚刚亮,达·芬奇就叩响了修道院的大门。打着哈欠的修道士为他打开大门,把他迎进食堂。
随后,他开始爬上爬下地作画,几乎不停,直到天黑。有时如果不是修道士把饭送到他面前,他常常会忘记吃饭。
不过有时候,他又会接连几天甚至一个星期都不动一下笔,只是每天站在画前,忽而趋前、忽而退后地凝视着画上的人物,或者叉着手伫立着,仔细观察几个小时,构思下一步应该从哪里下笔。
还有许多次,他正在家里的工作室忙活着,忽然头脑中闪现出一个念头,他便快速地把一项刚刚开始的工作扔在一边,然后兴冲冲地奔向修道院,攀上脚手架,在墙壁的画面上画个两三笔,然后又走了……
达·芬奇每天这样断断续续地、缓慢地创作,引起了别人的非议:
“列奥纳多·达·芬奇,那个佛罗伦萨人,他的天才是多方面的,这是实情。可是他又太有个性了,总是着手做很多事情,但从来都是有始无终。他现在正在着手修道院里的大型壁画《最后的晚餐》,你们看吧,他是完不成的!”
与此同时,达·芬奇的这种做法也引起了修道院院长的不满。他跑到公爵那里,说达·芬奇总是故意怠工。公爵很生气,就把达·芬奇叫来质问。
达·芬奇听后觉得很可笑,也很气愤。他回答说:
“有天赋的人,当他们工作得最少的事实,其实是他们工作得最多的时候。因为他们在构思,并在把心中的想法酝酿成熟。这些想法随后就会通过他们的手表达出来。”
说到这里,达·芬奇顿了顿,然后看着修道院长,接着说道:
“殿下,我现在还有两个头像没有画好,一个是救世主耶稣,他那神圣而美丽的仪容,需要我去发现人间最美和最崇高的模特;另一个就是叛徒犹大的头像,这个头像要到人群中寻找一个背信弃义和惨无人道的真正化身,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万一找不到更合适的,我想借用一下这位高尚的院长的头。”
公爵听后大笑不止,把在场的院长弄得十分尴尬。他气冲冲地走了,以后再也不告达·芬奇的状了。
(四)
经过不懈的努力,1498年的春天,这幅长9.01米、宽4.2米的大型壁画《最后的晚餐》终于完成了。
与达·芬奇其他的作品一样,《最后的晚餐》以几何图形为基础设计了画面,因为他崇尚数学中的对称之美。
在画面中,一张长条桌子,上面铺了一块像犹太祈祷者的披巾一样,绣着蓝色花纹的白台布。桌子的后面有三扇窗户,光线从中间那扇窗户中射进屋里,照在背对窗户坐在餐桌旁的耶稣身上。耶稣的嘴微张,一脸痛苦的表情。他刚刚说出那句令他痛苦不堪的话:
“在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
他用忧郁的目光注视着12个弟子们。12个弟子每6个人一组,又3个人分成一小组,分坐在长桌的两侧。他们面部表情各异,鲜明地反映出他们听完耶稣这句话后的心理活动。年长的詹姆斯吃惊地长大了嘴,仿佛在重复着耶稣的话;那个永远抱怀疑态度的汤玛斯竖起了食指,好像在提问;菲利普双手交叉在胸前,眼里噙满了泪水,既感到痛苦又感到吃惊、委屈,他想为自己和同伴们辩解;约翰双手握在一起,带着愤怒和无助的绝望神情望着桌上的每一个人,想要分辨出谁是真正的叛徒;敢说敢为的彼得愤怒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手里攥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刀,想揪出叛徒和他拼个死活;马太伸出双臂,仿佛在大声疾呼:
“不!我们绝不可能让这种事发生!”
而真正的叛徒犹大则躲在角落里,身体尽力后缩,似乎怕被人辨认出来一样,脸上带着一丝几乎觉察不到的畏怯和恐惧,躲躲闪闪地不敢正视耶稣的目光,这暴露出他的真实身份和罪恶举动。
这幅作品迷倒了每一位前来观看的观众,人们久久地静立在壁画前,观看着画中每一位人物的细腻、丰富和变化的表情,不住地点头称赞。
有人曾给出《最后的晚餐》这样的评价:
“它让科学与艺术成了婚,而哲学又在这种完美的结合上留下了亲吻。”
可惜的是,壁画在完成后一年就开始出现裂纹和剥落,几年以后就失去了原来的光彩夺目和鲜艳绚丽。这是因为达·芬奇在颜料中兑入了油脂的缘故。
为了能保存下这幅壁画,不断有画家对这幅画的画面作出修补,但这些修补粗糙难看,有的已经大大损坏了原作的神韵。如果达·芬奇看到它,一定会感到伤心的。
而且不久以后,修道院的修道士们也在壁画上开了一道门,进一步破坏了这幅伟大的作品。
尽管如此,《最后的晚餐》还是给达·芬奇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和极大的成功。至此,他的米兰声名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