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厚德尚学精医济世
8430600000044

第44章 儿科医院创建者之一——黄自云忆石美森副院长

石美森院长平易近人,在医务人员中有很好的口碑。他医术高超,对医学精益求精,对医院管理兢兢业业,对病人更是无微不至地爱护和关怀。他处事既认真又宽容,讲话风趣。记得有一次,他接待一批匈牙利外宾来院参观,当走进病理科参观时,首先见到的是病理科和绘图室的两位工作人员,此时他们正在探讨塑一个小孩头像,一见到石院长和外宾时难免有些尴尬。石院长就不慌不忙面带微笑风趣地向外宾介绍说: “这两位是我院的业余艺术大师”。外宾听后很高兴,并与两位一一握手致意,一下把紧张的气氛给缓和了。因此,在儿科医务人员心目中石院长是一位宽容而风趣的领导。

石院长不仅自己有一个强壮的体魄,他还十分注重医务人员的健康,他曾说:医务工作者没有一身健康的体魄,不可能很好地完成繁重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任务,更不可能建设成一流的儿科医院。为了医务员工能锻炼身体,他和医院的领导一起努力,在医院经济等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与员工一起努力,修建了带有跑道的足球场,还修建了篮球场和排球场、乒乓球等体育活动场所。在他的带领下,医院的体育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轰轰烈烈,做到天天有活动,每周有比赛,不仅有科室之间的比赛,他还组织医院的篮球队与兄弟医院比赛,与周边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友谊赛。比赛项目多样,包括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多项目的体育锻炼,使儿科医院在参加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体育项目比赛中多次获奖,同时进一步增强了职工的体魄,为职工更好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4年,儿科医院新医院搬迁,石美森医师积极参加医院的各项工作,克服人力、财力缺乏的困难,为医院的发展献计献策。1957年石美森担任儿科医院副院长,积极配合陈翠贞院长的工作,为加快医院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使医院从单一的儿内科发展为具有传染科、中医、口腔、外科等专科的医院。医院的医疗设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医疗水平大踏步地提高。但要创建成国内外一流的儿科医院,单纯从医疗上有所提高还不够,必须加强医疗、科研、教学及优秀人材的培养。在石院长的带领下,医院克服了医疗任务重,人力紧缺等困难,建立起实验室并开展科研工作,加强科研与临床结合;调动一批优秀的临床医师到实验室的工作,如心内科建立了心导管研究室,开展了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出版了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彩色图谱,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达到了先进水平,病理实验室与临床相结合,建立了每周一次临床病理讨论会,大大提高了临床医师的医疗水平,并在国内最早开展遗传性疾病染色体的研究,在国内最早获得成功并发表了论文,达到国际水平。当时日本共产党总书记共本显治有个儿子在苏联做染色体没有成功,后到中国来儿科医院做成功了,国际影响很大。当时,还建立了生化、微生物、病毒实验室,研究大肠埃希菌荧光抗体快速检测和轮状病毒的研究等在国内首屈一指。儿科医院的创业之路,在陈翠贞院长和石美森副院长的带领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石院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56年,根据国务院决定,要把沿海地区一些高校迁至内地,卫生部指示上海第一医学院内迁重庆,创建重庆医学院。1957年身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儿科医院副院长的石美森在陈翠贞院长领导下,积极响应号召带头参加了创建重医儿科医院的工作。当时上海第一医学院领导决定将儿科系部分人员迁往重庆,在石美森副院长亲自带领下抽调和组织了儿科医院各科室和部门负责人及骨干力量,并顾不上上医儿科系刚刚建立不久,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动员和调动全系骨干力量把儿科系中最优秀主任和教授,如徐谷、沈锦、吴仕孝、郑惠连等儿科核心人材以及辅助部门如检验科、药剂科、行政后勤等部门的骨干力量,无私地支援重庆医学院儿科系的创建,同时还抽调了一批医疗和教学设备、辅导材料,以及教学用的病理模型和标本,使重庆医学院儿科系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并招生上课。这为重庆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重庆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无私付出,辛勤劳动,为重庆地区千千万万儿童的健康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