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碑林集刊(十六)
8547500000051

第51章 隋代令长辑存附考(下)(9)

下表以本文所得县令资料关涉到的120郡376县627人次为基本统计数据(不含存疑录中的36县40人次),县数一栏中的数字对应的是376县,县名一栏中县名后方括号内的数字为文中所见担任过该县令长之人数,其数字之总合即为627人次。

(120)

县数

(376)

县名及令长人数(627人)

京兆郡13

大兴[6] 长安[7] 始平[1] 銩稨[1] 上宜[1]  [1]蓝田[1] 新丰[4] 渭南[1] 万年(栎阳)[8]泾阳(咸阳)[5] 云阳[2] 华阴[1]冯翊郡6 冯翊(武乡)[1] 韩城[1] 阳[2] 朝邑[2] 澄城[3]蒲城[1]扶风郡7 雍[1] 岐山[2] 陈仓[2]  (渭滨)[3] 源[1]阳[2] 南由(吴山)[2]安定郡3 安定[1] 阴盘[1] 朝那[1]北地郡1 罗川[2]上郡1 内部[1]

延安郡2 延川(弘风)[1] 延安[1]弘化郡1 合水[1]平凉郡1 他楼[1]

盐川郡1 五原[1]

灵武郡1 弘静(安静)[1]

榆林郡1 金河[1]

天水郡2 上絡[1] 成纪[1]

陇西郡3 襄武[1] 渭源[1] 障[1]金城郡1 金城[3]西平郡1 化隆[1]

武威郡2 昌松[1] 番和[1]

张掖郡1 福禄[1]

敦煌郡1 玉门[1]

汉川郡3 南郑[1] 西[1] 难江[1]清化郡1 盘道[1]汉阳郡2 上禄[1] 长道[1]

临洮郡1 临洮(溢乐)[1]

武都郡1 曲水[1]

同昌郡1 帖夷[1]

河池郡1 梁泉[1]

汶山郡1 北川[1]

普安郡1 黄安[1]

金山郡3 巴西[1] 涪城[1] 金山(龙安)[1]新城郡1 飞乌[1]巴西郡2 相如[2] 西水[1]

巴郡1 涪陵[2]

巴东郡1 石城[1]

蜀郡6 成都[2] 双流[1] 新津[1] 郫[2] 玄武[1] 阳安[1]临邛郡1 临邛[1]眉山郡2 龙游[1] 峨眉[1]

资阳郡1 资阳[1]

河南郡14

河南[2] 洛阳[5] 阌乡(湖城)[1] 桃林[1] 陕(崤)[3]熊耳[2] 渑池[1] 新安[3] 偃师[1] 巩[1] 宜阳[1]伊阙[3] 缑氏[1] 阳城[3]荥阳郡8 汜水(成皋)[1] 荥泽[2] 原武[1] 阳武[2]圃田(中牟)[2] 俊仪[4] 新郑[2] 开封[2]梁郡7 宋城[3] 雍丘[1] 陈留[1] 下邑[2] 楚丘[2]砀山(安阳)[1] 圉城[1]谯郡1 永城[1]

济阴郡4 济阴[2] 定陶[1] 单父[1] 金乡[2]襄城郡3 梁[1] 郏城[1] 阳翟[1]颍川郡9 颍川(长社)[2] 襄城[1] 汝坟[1] 叶[1] 临颍[2]长葛[3] 许昌[3] 扶沟[1] 鄢陵[1]汝南郡4 汝阳[1] 褒信[1] 上蔡[2] 长陵[1]淮阳郡4 扶乐[1] 项城[1] 南顿[1] 鎢阳[1]汝阴郡1 汝阴[1]上洛郡2 上洛[1] 上津[1]

弘农郡1 弘农[3]

淅阳郡1 南乡[1]

南阳郡5 南阳[2] 课阳[1] 顺阳[1] 冠军[1] 菊潭[1]东郡5 白马[8] 灵昌[3] 濮阳[1] 韦城[1] 离狐[1]东平郡2 鄄城[3] 宿城[1]济北郡4 东阿[1] 长清[1] 济北(时平)[1] 寿张[1]武阳郡10 贵乡[3] 元城[1] 繁水(昌乐)[1] 魏[1] 顿丘[1]观城[1] 临黄[2] 武阳[1] 馆陶[2] 冠氏[3]渤海郡3 乐陵[2] 盐山[1] 清池[1]平原郡5 将陵[1] 平昌[2] 弓高[1] 东光(安陵)[2] 胡苏[1]信都郡7 枣强[1] 武邑(昌亭)[1] 武强[2] 南宫[2] 斌强[1]鹿城[1] ? [1]清河郡11 清河[7] 清阳[1] 武城[1] 漳南[1] 虭[2] 临清[1]清平(贝丘)[2] 高唐[1] 宗城[2] 博平[1] 茌平[1]魏郡8 安阳[6] 邺[10] 临漳[5] 成安[1] 尧城[1]洹水[2] 滏阳[2] 临淇[1]汲郡6 卫[2] 汲[2] 黎阳[2] 内黄[2] 汤阴[2] 临河[1]河内郡7 河内[8] 温[5] 河阳[1] 安昌(武德)[1] 王屋[2]获嘉[2] 修武[1]长平郡3 沁水[1] 端氏[2] 陵川[1]上党郡4 上党[1] 长子[1] 铜 (阳城)[2] 沁源[2]河东郡8 河东[7] 桑泉[3] 汾阴[1] 龙门[3] 芮城(永乐)[2]河北[1] 猗氏[3] 虞乡(解)[2]绛郡5 正平[1] 翼城[1] 曲沃[1] 闻喜[1] 垣(亳城)[2]文城郡4 吉昌(定阳)[1] 文城[1] 伍城(大宁)[2] 昌宁[1]临汾郡6 临汾(平阳)[2] 襄陵[1] 冀氏[2] 杨(洪洞)[2] 汾西[1]岳阳[1]西河郡4 价休[1] 永安(孝义)[2] 平遥[1] 灵石[1]离石郡1 修化[1]雁门郡2 雁门[4] 繁 [1]

楼烦郡1 秀荣[1]

太原郡9 晋阳(清源、龙山)[8] 太原[6] 汾阳(阳直)[1] 祁[3]寿阳[1] 榆次[1] 太谷[1] 石艾[1] 盂[1]襄国郡4 南和[1] 平乡[1] 沙河[3] 钜鹿[1]武安郡7 永年[1] 肥乡[2] 清漳[1] 平恩[2] ?水[1] 邯郸[2]临? [1]赵郡5 平棘[3] 大陆(象城)[1] 房子[1] 0城[1] 鼓城[1]恒山郡5 真定(常山)[2] 行唐[1] 石邑[1] 九门[2] 灵寿[1]博陵郡3 北平[1] 唐[1] 深泽[1]河间郡6 河间[7] 高阳[2] ? (任丘)[2] 清苑[1] 平舒[1] 饶阳[2]涿郡3 蓟[2] 安次[1] 涿(范阳)[2]上谷郡3 易[1] 遂城[1] 永乐[1]辽西郡1 柳城[1]北海郡2 博昌[3] 北海[3]

齐郡3 历城(山茌)[3] 祝阿[1] 章丘[1]东莱郡2 掖[1] 黄[1]高密郡1 高密[2]

彭城郡5 彭城[3] 沛[1] 萧[2] 兰陵[1] 方与[1]鲁郡2 任城[1] 邹[2]琅邪郡1 颛臾[1]

江都郡5 江都[5] 海陵[2] 安宜[1] 山阳[3] 六合[2]钟离郡1 涂山[1]淮南郡2 寿春[3] 霍丘[1]

弋阳郡3 乐安[1] 定城[2] 期思[1]蕲春郡1 黄梅[1]

庐江郡3 慎[1] 霍山[1] 鮯水[1]同安郡2 怀宁[1] 宿松[1]历阳郡2 历阳[1] 乌江[2]

丹阳郡1 江宁[1]

宣城郡3 宣城[1] 泾[1] 秋浦[1]毗陵郡3 晋陵[2] 无锡[1] 义兴[1]吴郡2 吴(嘉兴)[1] 昆山[2]会稽郡1 会稽[3]

馀杭郡3 馀杭[1] 馀潜(紫溪)[1] 盐官[1]东阳郡2 金华(东阳)[1] 信安[1]建安郡2 闽[1] 建安[1]鄱阳郡2 鄱阳[1] 弋阳[1]

豫章郡1 建城[1]

高凉郡1 杜原(宋康)[1]

始安郡1 龙城[1]

南郡4 江陵[4] 枝江[2] 长林[1] 安兴[1]襄阳郡3 襄阳[5] 汉南[1] 义清[1]舂陵郡3 枣阳[1] 舂陵[1] 清潭[2]汉东郡1 顺义[1]安陆郡2 安陆[2] 孝昌[1]

义阳郡2 义阳[1] 罗山[1]

江夏郡2 江夏[1] 永兴[1]

澧阳郡1 澧阳[2]

巴陵郡2 巴陵[1] 罗[1]

长沙郡2 长沙[4] 衡山[1]

衡山郡2 衡阳[1] 湘潭[1]

4附《隋朝县废立表》

下表转引自韩升《隋文帝传》表四,针对该表,著者尝总结道:“从表四可以清楚看到,隋朝在原北齐中心区域(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 大量设县,而平陈以后对江南地区则主要是废县,两种做法实质是一致的。华北人口稠密,地方势力强大,县平均人口多在万户以上,是全国经济重心区域,所以有必要多设县以加强管理;江南则地广人稀,当地豪族难以驾驭,故多裁其冗县,使权力集中于中央直接控制的州一级机构。” 又,韩升《隋史考证九则》之九“开皇年间全国不止数百县” 条复云:“气贺泽保规《对隋代乡里制之一考察》(注:气贺泽保规: 《对隋代乡里制之一考察》,载《史林》58-4,1975年) 一文中,以大业年间的县数减去南陈辖县438,得出开皇时的县数为817,并引李德林的话‘今时吏部,总选人物,天下不过数百县,于六七百万户内,诠简数百县令,犹不能称其才’ 作为佐证,认为开皇时县数大有减少。

然而,《隋书·地理上》总序记载: ‘大象二年(580),通计州二百一十一,郡五百八,县一千一百二十四。’北周末年,县已过千,其时杨坚已执权柄,未见对县进行大规模精简,何以县数会有如此锐减?我曾对隋朝数千个州、郡、县沿革情况逐一查考(注:隋代州郡县的变迁,请参阅前述韩升《隋文帝传》第五章),限于篇幅,这里仅将隋文帝时代县的改置情况,按今日行政区划统计列表如下:”立县改县废县开皇仁寿隋代总数开皇仁寿隋代总数开皇仁寿隋代总数内蒙古2 2 1(改镇) 1 0 1

新疆0 1 0 0 0 0

宁夏2 2 1(改镇) 1 0 1

青海0 5 0 0 1 6

甘肃3 11 0 0 7 15

陕西6 11 0 1 4 13

辽宁0 1 0 0 0 0

河北45 50 0 0 4 18

山西23 29 1(改郡) 1 4 26

山东51 52 0 0 3 20

河南53 62 0 0 19 65

湖北4 9 0 0 13 25

湖南4 7 0 1 4 23

安徽9 10 1(改郡) 1 8 23

江苏7 9 0 1 25 31

韩升:《隋文帝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8页。

韩升:《隋史考证九则》,《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

浙江6 9 0 0 14 27

江西4 4 0 0 35 36

福建1 1 0 0 8 8

广东9 24 2(改郡) 4 26 47

四川13 29 1(改郡) 1 14 22

贵州3 11 0 0 0 0

云南4 5 0 0 0 5

广西21 25 4(改郡) 5 10 35

越南0 15 0 0 1 9

总计270 383 11 17 200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