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碑林集刊(十六)
8547500000062

第62章 碑铭所见咸阳地名考(1)

刘卫鹏 许亚飞

咸阳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在渭水以北、九萯山之阳,山南水北俱为阳,故称咸阳。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从此,咸阳就成为秦的都城一直到秦灭亡。西汉一代,咸阳为都城长安的京畿之地。汉武帝元鼎三年在咸阳置渭城县,属右扶风。西晋咸和年间,后赵石勒置石安县。苻坚在东北的长陵城置咸阳郡。后魏太和二十年移咸阳郡于泾水北。隋开皇九年改泾阳县为咸阳,十一年徙于故咸阳城西三里,大业二年省入泾阳。唐武德元年又分泾阳、始平置咸阳县,属京兆郡,寄治鲍桥;三年移就白起堡。明洪武四年迁至今址。

咸阳北部的咸阳原从战国时期被作为皇家的陵区,秦惠文王、悼武王、孝文王等均葬于咸阳渭城区周陵镇一带的咸阳原上。西汉有九位皇帝及众多的贵戚高官均葬于此,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陵墓区,以后各代多有葬埋,其中出土的大量墓志铭及墓碑记录了咸阳地名及行政建制的变迁(图一),本文就利用这些资料对咸阳地名的发展变化作一些探讨。

一、志铭所见咸阳附近的原

1石安原 因后赵石安县而得名。石安县,西晋咸和年间后赵石勒置,苻秦兼置咸阳郡。前秦时石安县属于京兆。《晋书·地理志》:苻坚分京兆为咸阳郡。北魏雍州咸阳郡领石安、泾阳等五县。前秦《广武将军碑》碑阴上面的官吏名单中就有“司马京兆石安即墨歆”。前秦建元三年(368)的《邓太尉祠碑》中记载华山郑能进曾为“石安令”。太平真君七年(446),石安县并入泾阳县,太和年间(477—499) 又复置。泾阳县出土的一件北魏石刻造像发愿文中有“咸阳郡石安县□孝□建男官传□造石像一躯”,西魏时期仍为石安县,出土于今咸阳窑店胡家沟一带的侯僧伽墓志载葬于“石安县孝义乡崇仁里”。在窑店镇牛羊村的秦咸阳宫遗址南面的夯土墙基上出土有后赵“石安曹五亭”印文砖和“石安宗土”瓦片。今窑店镇一带为后赵石安县所在,此地属于汉代的渭城,秦咸阳城故址。《汉书·地理志》: “渭城县,故咸阳。”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 “咸阳故城亦名渭城,在雍州北五里。” 后赵石安即秦咸阳,汉渭城,后赵石安县即秦咸阳故城。石安县建于石安原,石安原秦名北阪。秦咸阳宫殿区即坐落于咸阳北阪。

石安原“即石勒置石安县之所”。最初可能指秦咸阳城北部的头道原,即渭城区窑店镇一带的台原,后来范围逐渐扩大,泛指整个咸阳原。《咸阳县志》云: “秦名咸阳原,亦名北阪,又名石安原。” 《太平寰宇记》:石安原,在(泾阳) 县南七里,高二十丈,东西三十八里,南入咸阳县界。《长安志》:石安原,在(泾阳) 县西南七里,崇二十丈,东西三十八里。南入咸阳县界。苻健攻张琚于宜秋,还登石安原而叹曰:“美哉,斯原也。”怅然有终焉之志。《魏书·贺拔胜传》:弟岳,葬雍州北石安原。庾信《后魏骠骑将军荆州刺史贺拔夫人元氏墓志铭》:以周天和四年三月二十日,归葬于咸阳之石安原。庾信《周郑国夫人墓志铭》:天和三年,葬于长安之石安原。石安原之名主要出现在后赵至北周后期,从隋初开始基本上被废弃,其原因当由行政区划的变化导致。北周建德中,池阳废入石安,咸阳郡当移治石安矣,隋废石安县,而移泾阳县治所于石安故城。但石安原到唐代中期还偶有使用,唐开元十五年(727) 的贾府君墓志中记载葬于“咸阳县石安原”。

2洪渎原 《读史方舆纪要》:洪渎原“在咸阳县北二里毕原之址,东西一冈,阔七里许”。《咸阳县志》: “洪渎原,俗名头道原。《咸阳舆地图说》:原高处七丈三尺,卑处一丈二尺。史载有成国渠流经其上。” 案:洪渎原之名北周时出现,北周保定二年(562)的贺兰祥碑记载葬于“洪突原”,即是“洪渎原”,又称“洪渎川”。庾信撰写的碑铭中,葬于洪渎原的就有七位。周柱国楚国公岐州刺史慕容公保定五年“葬于洪渎之川”;周陇右总管长史赠太子少保豆卢公于天和元年“葬于咸阳洪渎川”;丘乃敦宾“以天和六年某月日,葬于长安之洪渎原”;赵国夫人纥豆陵氏于天和七年“归葬于长安之洪渎原”;宇文德于建德二年“迁葬于咸阳长安县之洪渎原”;柴烈李夫人于建德四年“葬于长安之洪渎原”;上柱国齐王宇文宪“宣政元年六月二十八日薨,以某年月日葬于长安洪渎川之里”。北周灭北齐,北齐后主高纬、幼主高恒被俘入关,建德七年被赐死, “至大象末(579),阳休之、陈德信等启大丞相隋公,请收葬。听之,葬于长安北原洪渎川”。

根据碑铭中的记载发现,“洪渎原(川)” 这一称呼主要用于北周至唐代。在隋唐时期基本上代替了“石安原” 这一称呼,二者在北周时有重合,即同一地点,碑铭中既有称为“石安原”的,也有称为“洪渎原” 或“洪渎川” 的。北周建德七年以后,碑铭中的记载基本上为“洪渎原”或“洪渎川”,“石安原” 已经很少用了。北周王士良及其妻董氏合葬墓中出土两方墓志,董氏葬于北周保定五年(565),志文中称“石安原”;王士良葬于隋开皇三年(583),志文中称“泾阳县洪渎川”,同一个地点出土的夫妻两方墓志,相隔18年,名称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周伟洲先生认为石安原和洪渎原系指一地,凡志记葬于洪渎原者,皆在东,记石安原者,皆在西或南;其次,碑志、文献记载洪渎原时,多与“长安北原” 相联系,据此推测石安原系指整个咸阳北原,而洪渎原仅指石安原东边、紧邻长安城北的一部分。实际上,“石安原” 和“洪渎原”或“洪渎川”不是地理上的差异,而是时间上的差别,石安原早,洪渎原晚,二者有承继关系,均指咸阳北原。导致其名称变化的可能是当时行政建制的变革。关于洪渎原的得名,《咸阳地名志》这样解释: “隋唐时更名为洪渎原,顾名思义,可能是经常遭受洪水冲刷的缘故。”

3毕原 唐以后对咸阳原的称呼。《元和郡县图志》: “毕原,即县所理也。《左传》曰: ‘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即谓此地。原南北数十里,东西二三百里,无山川陂湖,井深五十丈。亦谓之毕陌,汉氏诸陵并在其上。” 《关中记》: “高陵北有毕原”。原南北数十里,东西二三百里,无山川陂湖,井深五十丈。亦谓之毕陌,秦谓池阳原,汉名长平阪,汉氏诸陵并在其上,下又名石安原,即石勒置石安县之所。

按照这个解释,咸阳北部的头道原为石安原,石安原北部的二道原为毕原。明代王南沣墓志称为“毕郢原”,主要指秦咸阳北部的二道原。

4白起原 庾信《周安昌公夫人郑氏墓志铭》:“天和六年十一月十六日,归葬于石安之白起原”。白起原在杜邮亭的北部。《长安志》卷13咸阳县记: “杜邮亭在县西南三十八里,白起自刎之处。《水经注》曰:杜邮亭在咸阳西十七里,今名孝里亭,中有白起祠。”唐人所作《史记》的“索隐”和“正义”分别记载“杜邮在咸阳城中”、“今咸阳县古之杜邮,白起死处即此城”,据刘庆柱先生的考证,杜邮亭和唐咸阳在今咸阳渭城区摆旗寨一带,杜邮亭东十里为秦咸阳城西门,今窑店镇毛王沟、陈家沟和孙家一带当为秦咸阳城的西界。白起原因白起而得名,主要指咸阳市渭城区渭城镇北部的原。

5始平原 始平原之名早在三国时就已经出现了,为汉槐里县北部平原。同东部的咸阳原相连,二者互有重合。汉槐里县始元中为平陵县地,三国魏黄初中改为始平县,以县北始平原名。晋置始平郡,治槐里,始平县属焉。后魏仍为始平县,属扶风郡,西魏移扶风郡治焉。《元和郡县图志》:“始平原,在县北十二里,东西五十里,南北八里,东入咸阳界,西入武功界。” 《太平寰守记》引《三秦记》云: “长安城北有始平原数百里,其人井汲巢居,井深可五十丈。” 即此原。位于双照镇萧何庙南的张琮墓志和双照镇新城村西南的窦德藏墓志分别记载葬于“始平之原” 和“始平县北原”。可见,从隋唐开始,位于双照镇一带的二道原均称为始平原,实际上指咸阳原的西部靠近“始平县”的这一片原。但是有时也以“始平原” 指代“咸阳原”。隋开皇十一年(591)韩景墓志中记载葬于“始平原”,其出土地点位于渭城镇龚家湾村南,已经接近唐代咸阳城的位置。《读史方舆纪要》:始平原“亦曰北芒岩,原长数百里。

或曰即咸阳北阪之别名也。”

6杜原 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成仁村南出土的独孤浑贞墓志中记载:“其年八月五日葬于杜原”。《魏书·官氏志》: “独孤浑氏,后改为杜氏”,独孤浑贞墓西侧2公里的北杜镇,数村聚居,皆为杜姓。当是北魏末年跟随尔朱天光进入关中的独孤浑部的后裔,居住的村镇也改名为北杜,“杜原”是指镇东西10公里范围的原坡。

7凤岐原 《旧唐书·王徽传》记载京兆杜陵人王徽的十代祖,后周同州刺史王罴,“葬咸阳之凤岐原”。凤岐原具体地点不详,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北周帝陵及勋贵多葬于咸阳北部的石安原或洪渎原一带,推测王罴可能葬地距离洪渎原不远,或者是洪渎原的一块。

8奉政原 《咸阳县志》:“奉政原,亦名肺浮原。上有浅凹,西北向东南,名萧何道,今干涸。其附近地面,时有芦苇发生,沿道又有村名萧渡者,其即当日之渡口欤?或云:此为汉时萧何守关中运粮之道路,然史志无明文,须待考。各原南面,形成叠台,因风雨剥蚀,隔离二三里,造成窄深之V形沟谷,深数丈,长数十丈,或里许,多南北向,并无岩石暴露。土地干燥,村庄稀少。居民掘井,常至数十丈始见水。

一遇亢旱,饮水遂成问题。其脉络由西北而东南,过高陵十余里,泾渭合流处,此原即告断绝。” 奉政原位于咸阳东北的长陵邑一带,在长陵邑东北的西史村北部有几道深沟往东南延伸,可能是传说的“萧何道”。

9咸阳原 咸阳原之名在唐代中期开始出现。咸阳底张镇德业寺亡尼墓志中已经正式称“咸阳原” 或“咸阳之原”。同时,唐代为了区分具体的原段,通常以葬地附近的汉代陵墓或当时的城址、乡里作为二级名称,如出土于咸阳市渭城区杜家堡附近的唐永徽五年(654)王恭墓志称“雍州咸阳县杜尤乡”,“杜尤乡” 即“杜邮乡”,杜家堡西北2公里的陕西省煤炭学校(现名陕西省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内出土了唐咸亨四年(673)苏夫人墓志,志文中记载葬于“雍州咸阳县杜邮乡之原”;“杜邮乡”是以秦的“杜邮亭”得名。出土于咸阳市渭城区杜家堡铁廿局院内的唐开元十六年(728)

阿史那怀道墓志记“咸阳县延陵之原”,1989年在周陵镇陈老户寨出土的赵孝墓志记有“大唐雍州咸阳县延陵乡”,均是以墓葬北部的汉成帝延陵而得名的;出土于秦都区双照镇庞村的孟孝立墓志记为“咸阳县平城乡原”,是以汉昭帝平陵得名。

10北原 北魏张宜墓志记载葬于“北原咸阳石安县长陵东南”, “长陵” 指汉高祖及吕后的陵墓,位于渭河北部的二道原南部边缘,在秦咸阳城的东北;秦咸阳宫位于渭河北部头道原的南部边缘,“北原”是相对于秦咸阳、汉渭城、后赵石安县的位置而言,又称“咸阳北坂”,当指位于其北部的二道原,地势高亢,原面平坦,西汉一代有九位皇帝葬于咸阳北部的二道原。崔俭墓志(680)、出土于窑店镇刘家沟北长陵之西的唐冯仁杰墓志(723)、黄家寨村北坡出土的契必尚宾墓志和南贺村附近的张去逸墓志等均称为“咸阳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