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8578000000010

第10章 改变教学观念(4)

(师生问好)张祖庆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位不拘小节、幽默风趣的老师,他和学生的课前谈话——向学生们打听几个人,从张飞、张良、张学良到自己张祖庆,再到课文的作者张洁,不但显示了他的幽默风趣,更是表现了他的睿智和自信,令人不由不赞叹。

课前谈话,张老师从姓“张”的名人入手,问:谁认识张飞?张继?张良?进而问:谁认识张祖庆?学生笑答:就是你!又问:谁能介绍介绍我?学生兴趣盎然。最后,师又问:“你们知道张洁是谁吗?”生:是课文的作者。这一环节中,张老师巧用“姓”入手,把姓张的名人、执教者、文章作者自然、幽默地连接起来,浑然中把学生引入新课,并激发了学生的情趣,真是高超!张老师利用“向学生打听人物”这巧妙的设计既考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又有趣味性,令学生感到自己是老师了,慢慢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常言道“教师为人师表”。那教师该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呢?古语说:严师出高徒。严格要求学生,固然是必要的,但严格要求学生,这是否就等于在学生面前要板着面孔说话,凶神恶煞呢?在教学实践中,众多名师的教学实例告诉我们: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笑口常开。

有人在一项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要求的调查中发现,希望老师讲课面带笑容的学生占了92%。因为教师面对学生微笑,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很有神,情感很和蔼,易亲近;因为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的面部表情,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愉快的气氛。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但教师千万不能把不好的情绪带到课堂当中。每次走进教室前,教师都应先让自己在学生面前微笑,微笑着走进课堂,微笑着面对学生,微笑着说“同学们好”,微笑着环视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自然而然,学生会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们,自然而然地认真听老师讲课。可见,“笑”,能架起信任的桥梁,能赢得学生的欢迎,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能给教学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笑”也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投桃报李,你给学生一分爱心,学生会回报你更多。那么,教师为何不对学生多一点微笑呢!

微笑,是世界上最最娇艳美丽的花朵;微笑,是世界上最最意境悠远的诗歌;微笑,是世界上最最动人心魄的旋律;微笑,是教室内最灿烂的阳光。

教师不能作话语的“霸权”

一天下午,初二(1)班语文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刚才复习了小说的人物描写,知道人物描写通常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所谓直接描写是指直接刻画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和心理等,所谓间接描写是通过别人的反映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人物。为了检验大家是否掌握,老师将一段课外的古诗朗诵给大家,请大家判断一下。”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同学们声音洪亮地回答道“间接描写”。“很好!”我带着欣赏的目光予以表扬后话锋一转:“为什么青年人也好,老年人也罢,行者也好,耕者也罢,这么多人见到罗敷以后,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去‘观罗敷’,这说明了什么呢?”一个学生洋洋自得地说:“好色!”这一下班里沸腾了,还有几个“不怀好意”的学生起哄,课堂秩序一下子混乱起来了。说实在的,我当时勃然大怒,很想发火,想教训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但是,职业的理智告诉我,这个学生顺口说出“好色”二字,很可能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所以与其大发雷霆,给对方一阵疾风暴雨式的呵斥,讽刺挖苦一番,不如先冷静下来稳定课堂秩序,然后再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课后再私下找那个“调皮鬼”……短暂的停顿之后,我在黑板上写下“好色”二字,并在“好”字下加上了着重号:“同学们‘好’字有两种读音,第三声和第四声,如果是动词,读什么音?请组词。”“动词读第四声,如:爱好、喜好、好逸恶劳、好大喜功。”同学们不知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齐声回答后课堂秩序稍稍稳定了。“如果是形容词汇,读什么音?请组词。”我见同学们已经转移了注意力,步步追问。“形容词读第三声,如:好坏、好人、好主意、好方法。”同学们好像忘了刚才的喧闹,非常认真地回答道。“很好!通过刚才的那段文字,那么大家能否用一个词概括罗敷的特点?”“好看”,“美丽”,“漂亮”,“酷”……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起来。我连忙说:“大家说的都很对,常言说,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同学们异口同声,且面带微笑。

我进一步指出:“所以,见到美好的事物,我们都想欣赏一番,是人之常情。不难看出,刚才那段文字中的青年人、老年人、耕者、行者不约而同地停下来观看罗敷,正是因为罗敷在他们眼里太美丽了,大家都想看个仔细。下面大家试着比较一下,如果说罗敷真美呀!太美啦!美得无与伦比,美得妙不可言等,这样是更具体了呢,还是更抽象了呢?”同学们高兴地回答:“更抽象了。”“对,如果一味地说罗敷美,只能给大家留下非常模糊的印象。如果通过众人的反映来写罗敷的美,读者就会感到具体真切,而且能给大家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我看课堂秩序已经完全稳定了,接着又说:“我们也常常听说某某是好色之徒,这‘好色’是指心怀邪念的男子沉溺于情欲,贪恋女色。‘爱美’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钦佩。两个词有本质区别。如此说来,用‘好色’一词来概括刚才那些人的表现公平吗?”同学们众口一词:“不公平”。这时,我有意识地瞧瞧刚才那个学生,只见他惭愧地低下了头。我最后小结:“通过我们大家刚才的分析,在把握文章的人物描写中,应该注意什么和什么的结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描写效果呢?”“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学生们已经心领神会了。

这堂课十分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而且学生掌握较好。我也很好地平息了“好色”风波。课后,我找到那个学生,他显得很惭愧,说他当时觉得很感动,他要让我看他以后的行动。后来,他果不食言,课上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的提问,经过不懈努力,成绩大有长进。

接纳学生的感受和声音,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表现。改革后的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老师面对着“众说纷纭”,如何进行应对,显然是一个新问题。

学生中“别样的声音”,往往让教师措手不及。处理这类问题,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很难想象,一个平时笨嘴拙舌、知识匮乏、思维迟钝的老师面对这类问题时,能够从容不迫,挥洒自如的。

这位老师能根据问题的实际特点因势利导,巧妙点拨,从而化被动为主动,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融洽了课堂气氛,而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学生的“异口异声”,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对待。遇到难题,先不要急着下结论,要思考问题的原因,再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案例中的学生就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没有排斥他,而是接纳了他,并顺着他的思路展开了教学,就很自然的处理了学生脱口而出的问题。试想,如果该老师当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凭着自己的情感,劈头盖脸训斥一通,可能当时课堂秩序表面稳定了,但是他从此也许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在课堂上发言,他后来的成绩长进更是难以想象。即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说出一些课堂上不该说的话,老师也要巧妙地引导,不能把学生想象得很坏。总之,教师再也不能作话语的霸权,而应学会作学生话语的聆听者,以维护课堂气氛的轻松和谐,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成长。

互动中构建和谐的课堂

在上课前,几分钟的师生互动将调动课堂的气氛,调整学生的状态,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集中注意力,轻松有效地掌握本课的内容,特别是在公开课的课前交流中,互动的主体不光是授课教师和学生,还有在场所有的听课教师。学生上课时的紧张感往往不是授课教师,而是来自那些陌生的听课教师,所以只有全场互动起来,才能达到一种课堂的和谐统一。

课前,授课老师带着所有学生很热情地向在场所有老师说了声“老师好”,看似平常的三个字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其他的老师也融入了课堂之中,课堂上也充满了温馨之感。教师在课前交流还适时的让听课老师参与其中的互动环节,在这样温馨的环境下,既渲染了气氛,更是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要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师生关系融洽,就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深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热爱,学生对教师的敬佩与爱戴,是产生师生情的源泉,也是和谐师生关系存在的基础。对学生要善于“给他鲜花给他梦”。

我们来看一个教学案例:

2005年初,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浙江义乌举行的“全国新生代小语四大名师观摩讲习会”上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时,巧妙的“预热”设计与整个文本无缝接轨、完美“合拍”。

主持人:……下面,就让我们擦亮眼睛,竖起耳朵,一起来感受孙建锋老师的风采!

师(走到学生面前):可爱的孩子们,你们的张张笑脸,一双双明亮的眼睛,让我感到浙江义乌的灵山秀水之美。孩子们,听清楚了吗,刚才这位主持人老师介绍了,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位老师叫什么名字?

生:孙——建——锋。

师:当着那么多老师的面喊一位老师的名字,你们心里没有体会吗?

生:非常激动。

生:非常高兴。

师:因为什么?

生:因为您是全国青年名师,您能为我们上课,我们很荣幸。

师:噢,好孩子,真会讲话,一番话说得我心里暖烘烘的。孩子们,我想了解一下,你们除了上课学习以外,课余就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生:我喜欢英语。

生:我爱书法、画画和舞蹈。

师:你真是个全才的孩子。我听出来了,你的兴趣爱好里面有画画,(从讲台上取过一盒彩色粉笔)你看,这里有五颜六色的粉笔,你喜欢哪一枝就拿一枝,下面喜欢画画的同学也可以上来拿。

(许多同学上台并挑到中意的粉笔)师:现在你们开始用粉笔在黑板上现场作画,就画一片你心目中的叶子!

(上面学生兴致盎然地作画,余下学生个个惊奇地欣赏)师:(诗意旁白)一双双嫩生生的小手在黑板上“跳舞”,一个个“舞美造型”顷刻间布满黑板,孩子们仅仅是在画一片树叶吗?不,他们是在画他们的兴趣,画他们的想象,画他们的个性,画他们的自信,画他们的勇敢!

(学生陆续画毕,回座)师:(引导学生一起凝望画满叶子的黑板,深情地)树叶画得都很美,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请拿出你们的小手,跟孙老师一起写课题。眼亮心就亮,眼明手就快!

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写“片”时,写完第一笔——“丿”便停下来,问学生)下一笔写什么?

学生:竖!

对了,好孩子!(师继续,直到写完课题)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心打造的学习氛围。试想:星空月朗、凉风习习、地碧天蓝、襟怀若谷,这该是多么美妙的教学场景啊!身置此景,话语如涓涓流水,潺潺而出,心门似春之柴扉,轻轻洞开。如此,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火不能点燃?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在对话的课前交流中,孙老师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学生就将教师视为眼中的亲人,教学过程就能成为师生间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追求的就是用生命点燃生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

发挥教室环境的课堂教育作用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走进402班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面会说话的墙壁。教室的正面,张贴着学生们自己制订的班级奋斗目标:团结、进取、乐学、向上。教室的一侧,张贴着由学生齐心协力构思并绘制的班徽——50只大雁齐飞图,它代表着班级50个活泼可爱的学生在领头大雁的带领下,一起向着美好的明天展翅翱翔。班徽的四周则张贴着学生们的照片,以及每个学生在照片旁写下的一句简短的话:有的是自己的奋斗目标,有的是启示自己的名言警句……小小的图标,短短的语言,无不折射着孩子们追求进步、追求发展的美好愿望。

教室另一侧的“学习天地”中,精心布置的是教育教学的专题活动。这里不仅有学生优秀的作业、书法、美术作品,还有学生们亲手制作的小报、读书卡、手工小制作……教室后面的黑板报,是学生们又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们把队标写在每一期的板报上,随时鞭策着自己:班级是我家,爱班如爱家。

植物角摆放着学生们自己带来的各种盆景,它们在大家的细心呵护下,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学生们由衷地体会到了教室的可爱、温馨。

以上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在中小学是很常见的,他们都比较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求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其实,我国古代就注意环境对人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教育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造人。”对于学生而言,教室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一个幽雅、健康的环境,自然影响着学生上课时的心情。故而教室环境的布置是班级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营造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

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而这大大有助于提升课堂生命活力,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另外,优美的教室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

让学生生活在轻松、温馨和被人赏识的教室环境中,使之坚持天天进步,人人成为好学生,这些工作自然离不开教师的辛勤付出。常听人说:“要看一个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只要到他的班级里去走一走就知道了。”的确,班级管理的好坏最能直接反映出班主任的水平,而班主任要想管理好班级,最省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设好教室环境。想象一下,当你走进一间地面整洁、窗明几净、宁静幽雅的教室时,你忍心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忍心在教室里追逐打闹、大声喧哗吗?毋庸赘言,一个和谐、温馨的教室环境,给人春风拂面的感觉,这在无形中提升着学生的道德修养。

所以,教室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内在力量,每位教师和班主任在做好日常教学的同时,都应该重视教室环境的布置。

那么,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环境布置上,如何做到让班级的墙壁会说话,从而即烘托课堂的氛围又达到一定的育人功能呢?

首先,要提高对环境育人重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