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8578000000012

第12章 改变教学观念(6)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导入时特别注意艺术性。

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展开思维,丰富联想,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兴趣,很自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生引入无比瑰丽的知识世界,为上新课创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

可见,如果课堂导入充满艺术性,学生便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

那么,如何才能让导入充满艺术性,进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呢?

首先,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导课一般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一、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虽然从根本上说,导课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具体到每一堂课的导入,又有更具体的目标,要紧扣本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而不要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去摆什么“噱头”。不错,“噱头”有时也会起到吸引学生的作用,但是由于与教学内容相脱节,因此这种“吸引”是不可取的。因为一是由“噱头”产生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维持整堂课;二是如果“噱”过了“头”,那是很容易把学生引入误区,会影响他们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去学习的。艺术性的教学,必须首先明确导课的具体目的,导入语的设计、各种手段的使用都应针对具体目的。比如,有时是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有时是为了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新内容的思考,有时想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意境,有时是解决学生对课题的疑问等等。

有位教师在教《说谦虚》一文时的导课就设计得很精彩。他说:“有一位导演,成功地导演了一部新影片。当记者问到这部片子,并请他谈谈想法时,导演说:‘如果把这部整体美的影片打碎,那么任何一块碎片都将闪光。’而举世闻名的球王贝利被问到哪个进球最精彩时,他却回答:‘下一个。’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难道不值得我们思索吗?”

课堂教学导入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的差异程度来设计。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多从讲点故事、寓言,做点游戏入手;中学生多从联想类比、启发谈话、设置疑难入手。有针对性的导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二、简洁明了,恰到好处由于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导课又不是授课的重点,所以不易在课的开头花太多的时间。冗长、啰嗦、不得要领的开头,不但没有美感,更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艺术性的导课,必须争取在较短时间内,用最精练的语言,达成事先要达到的目标。如一位教师上《念奴娇·赤壁怀古》,他是这样开讲的:“有这样一件有意思的事:音乐家想把这首词谱上曲子,作为《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会的歌曲,但他们嫌这词太长,于是有人提议浓缩一半,当他们向几位诗人提出要求以后,诗人们哈哈大笑:‘怎么?把东坡的《念奴娇》改短?这可是千古绝唱啊!别说减一半,谁改得动一个字?’好吧,咱们今天便来学学这千古绝唱的《念奴娇》,看看能改动一个字吗?”短短几句话用设问和反问,故意显出疑惑,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前的茫然状态转变为惊疑后的思考,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导课目的。

一位教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开始上课了,教师带着亲切的微笑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说着,从课桌上拿起一只小壁虎的图,这只用水彩画成动画形象的小壁虎,不但不丑陋,而且显得很可爱,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们马上惊喜地说:“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学生说:“壁虎有毒,能让人中毒。”另一学生说:“壁虎吃苍蝇、蚊子。”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将画上的小壁虎的尾巴摘下)学生惊奇地说:“哎呀,尾巴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它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课题),这一课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

这个导课总共不到5分钟,却因其简洁凝练、巧妙、新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的求知欲望。

三、新颖有趣,能吸引人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具有新颖性的导课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获得成功的原动力,求知欲望是他们聪明才智的激发器。如果在一堂课开始时,教师通过其富有哲理、富有热情并且富有鼓动性的“开场白”,把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那么接下来师生双方都会觉得十分轻松、十分愉快了。比如,有个教师给高一的一个班上观摩课,时间是刚上完一节体育课后的第四节,预备铃响过,教室里仍是热闹非凡,一片混乱。上课铃响了,这位老师走上讲台,学生们仍在打闹,怎么办呢?只见这位教师略一思索,突然大喊一声:“同学们!”略一停顿,一字一句地说:“今天早晨,电视广播了一条极其悲惨的新闻!”学生们齐声回应:“啊,什么悲惨新闻?”老师用低沉的声音回答说:“山西有一个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几十个工人被困井底,生死未卜——”接着是一个较长的停顿。学生们这时都注视着教师,急于想知道详情,课堂里顿时鸦雀无声。接着老师说:“人们正在组织救援。情况与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些类似。”略停一下,然后说:“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103页,今天我们学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尔后板书课题。一场混乱霎时平息,并且营造出了十分符合教学内容的课堂气氛,讲课取得了良好效果,令听者意想不到。

四、要有悬念好奇心成人有之,青少年学生尤甚。悬念当然是由教师悉心营造出来的,但如何营造效果较佳却是颇有讲究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来设计导语,要造得逼真,要造得恰到好处,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必须与本堂课教学的内容、情境相符合,使学生在探究悬念“谜底”的同时完成他们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比如:

在教朱自清的散文《绿》时,教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欧洲有个叫摩根的商人长得高大魁梧,但他的夫人却小巧玲珑。他们夫妇俩到了非洲,男的先去卖蛋,一连三天空手而归。而夫人去卖时,不多时蛋就卖光了。这引起学生的诸多猜想,但都不得要领。老师最后说:“摩根人大手大,鸡蛋在他手中显得小。他的夫人人小手小,同样一个鸡蛋在她手中就显得大了,所以人们争着买。”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老师接着说:“文学家经过对生活现象的长期观察、体验,有意识地把生活现象进行加工提炼,运用于文学写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衬托手法。同学们看看:《绿》这篇文章在哪些地方使用了衬托手法?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导课就具有新颖性的特点。新颖性导课其优点往往无可比拟。

五、要有启发性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比如:

有位物理教师在初中物理“运动与静止”这一课题的教学中,就使用了启发性导课。一开始教师问:“你们听说过用手去抓飞行的子弹的事吗?”对学生来说,这种事似乎是不可思议的,教室内立即鸦雀无声,同学们开始思考了。一会儿,课上沸腾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子弹飞得那么快,用手能抓住吗?”“我就听说过。”老师肯定地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有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学生们听了十分惊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探究心理。“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道理呢?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运动和静止’就要探讨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内容上去了。

启发性的导课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思考余地,让学生能由此及彼,由因到果,由表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其次,导入也要讲究方法。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开头也不会相同。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老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课堂导入设计的方法,可作为老师设计课堂导入的参考。

一、开门见山,揭示新课即针对教材特点,直接揭示学习目标。就是在上课开始后,老师开门见山地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或要解决的问题,以此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这种导入式特点是“短、频、快”,即省时,接触新课主题迅速,能及时起到组织学生进入学习角色的作用。比如:

师:我们天天读书,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以至进入大学。这是为的什么呢?就是为了中华的崛起,为了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使我中华繁荣富强。这是我们读书的目的。周恩来总理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就给我们树立了典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板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自读。

教师直接将本堂所讲的课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主题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给同学们,使同学们意识到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个人,不是为了父母,更不是为了亲戚朋友,而是为了“中华崛起”这个大目标,只有如此才有无穷的动力。学生们平时听到的都是一些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学习,为了给父母争面子而学习,为了光宗耀祖而学习的话,现在听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话,内心一定会受到撞击。教师举出了周恩来总理的例子,对学生是很有说服力的。一是周总理的伟大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提起“周总理”三个字,学生们无不肃然起敬。二是看周总理是怎样立志的,怎样学习的,并是怎样通过艰苦的革命实践,成为卓越的国家领导入。这样就在学生心中首先树立起一个“楷模”或“丰碑”。那么,以后的教学内容也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了。

二、温故知新它是指教师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复习提问旧知识为手段,在旧知识里面带出新课内容的线索,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顺理成章地进入新知识领域,并产生强烈求知欲,去探求新知识的一种导课方式。这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其特点是以复习已经学过或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既给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思维。“温故”是手段,“知新”是目的,两者有机结合并自然过渡。

各学科的教学内容,章节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由已知到未知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一条规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应考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好地利用与新课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知识,以此设计导入语,引出新的内容。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易于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易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如老师在讲“事物发展的趋势”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发展?”在学生回答了“发展”之后,教师可这样引渡到新课:“同学们,既然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的,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那么,新事物为什么会代替旧事物?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否一帆风顺?如果不是一帆风顺那又是怎样的呢?”让学生思索片刻后,教师接着讲:“今天,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样的导课,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从旧知牵引到寻求新知的情境中,使导课简短、恰当、自然。

复习旧知识的导入方式重在恰到好处地选用与新课内容关系密切的知识。这种导入有四种具体方式:

1.从总结旧课入手导入新课这种方式又称为归纳导入式。其运作方法与要求是:老师提出要讲授的新课题之后,首先对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概括地小结一下,扼要复述出与此有关的新知识,讲课时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连贯起来思考。这样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较好地巩固已学的知识。如历史课《唐朝的衰落》,可以这样开头:

“自从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唐以后,经过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到唐玄宗统治前朝,这是唐朝历史的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是今天我要告诉同学们,到了后期,唐朝逐渐走向衰落了。这强盛和衰落之间有一转折点,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样的导语,既使学生复习掌握了旧的基础知识,又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2从检查提问旧课入手导入新课它通过提出一些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学生业已了解的有趣的问题,激发起学生想要了解该问题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其运作方法是:老师在讲课之前,先面向全班学生提出几个前节课学过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全班学生的回忆、思考,再找几个学生(一般找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回答问题,在个别学生回答、老师做出订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带动全班学生复习旧课,进而导入新课。其要求是:所提问题必须科学、有趣味、有意义,具有激发兴趣、发人深思的作用。

3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听、写、练等活动导入新课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以听、写、板书、朗读、翻译、练习等活动方式复习旧课,使学生再现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导入新课。

4向学生提示问题,引导回忆旧课或者有关的知识、事情,导入新课该方式又称联想式导入。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老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提示学生回忆前节课讲过的几个问题,或让学生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知识。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在头脑中再现提问的内容,不经由学生直接回答即转入新课。如一位语文老师在讲《海底世界》时的导入是:

“提到大海,同学们都会联想到蔚蓝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海面,还有那点点白帆,振翅翻飞的海鸥。然而说到海底,我们了解得并不多。今天我们来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它将使大家对海底世界有一个鲜明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