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8578000000032

第32章 不断掀起课堂小高潮(9)

我们经常在公开课后听到教师这样的抱怨声:“这学生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明明知道的,也不肯举手,真是气死我了!”“学生启而不发,只好我一个人唱独角戏了!”……学生错了吗?能怪学生吗?

请看下面的一则案例:

一位老师在执教国标课本第七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中的一段“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就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请大家好好读读这一段,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一学生举手,教师让其回答)生:我想问个问题,徐悲鸿每餐只吃那么一点东西,他不会饿出毛病来吗?

师(露出失望的神情):你听清楚老师刚才的问题了吗?坐下去!

(学生不好意思地坐了下去,整节课再也没有吭声)生:我觉得徐悲鸿生活十分清苦。

师(表情严肃地追问):仅仅是生活清苦吗?(学生语塞,其他学生不举手了)师:徐悲鸿为了提高自己的画技,宁愿过着清苦的生活,你们感受到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了吗?

看了这个案例,也许你和我一样,感到一份深深的失落,而且,我们也不能否认,在目前类似这样武断而激进的语言,充塞着整个课堂。在充满浓厚的火药味的课堂里,怎么会阳光普照,花香四溢。在这种情况,学生呢?抑或是麻木了,也可能是习惯了,不得而知(从没有人调查过),但我知道,假如我是他们中的一员,必然如坐针毡、脸发烫、耳发热、战战兢兢,只盼望着下课的铃声早点响起,如果真是这样,课堂上必是一片死寂。

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对于一个孩子成长历程中产生的错误,教师用呵护的眼光看待错误,也许错误会成为他们前进的阶梯,用宽容的语言去包涵错误,错误就会催动真知的诞生。

语言表达要富于情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因而,教学语言应当充满情感的色彩。只有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不断探求。没有情感的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既不会让课堂生动有趣,更谈不上感染学生。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过这样的话:“我见过这样的教师,专业精通,学识丰富,也长于表达,但教不好学生。听他的课,讲课正确清楚,但渗透性差,学生很难接受,有人以为是教法问题,其实是教态问题。他们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却没有感情交流。冷冰冰的人也许可以很好地操纵机器,却无法启动心灵的闸门。”此话是很有道理的。

教师语言的情感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语言传达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情感。语言传达的情感,是指教师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把课文的各种情感因素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体验这情感,从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感觉作品的美。中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每篇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善于“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然后“情动辞发”,把自己深深体验过的感情,通过复述、讲解和范读,完满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这种情感。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记得我教《珍贵的教科书》时,当读到文中的‘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喊‘指导员……指导员……’时,我自己也动了情,我觉得自己也在全身心地呼唤着指导员,所以孩子们也和我一起进入了情境,他们读着读着,不禁热泪夺眶而出。”这样的语言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把课文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化于饱含深情的教学语言之中,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语言表达的情感,是指教师在运用语言教育学生、沟通师生关系时,体现出丰富的情感色彩,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深厚的爱。如对学生正确的回答、富于创造性的举动,用热情洋溢、发自肺腑的话语加以肯定和赞赏,将会激励学生探求知识、奋发向上的热情。即使在对学生的批评语言中,也应该饱含深情,让学生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如果教师的语言倨傲使气、咄咄逼人,或者刻薄挖苦、冷嘲热讽,就只能造成学生感情上的对立,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女教师发现萨沙在课堂上思想不集中,写字写得不好,就提醒他说:“萨沙,写字的时候要动脑筋。”萨沙把头更低地俯在练习本上。过了一会儿,女教师看到他写错得更多,生气地说:“萨沙,你是在写字,不是在马路上玩!”这时候,和萨沙同坐的一个学生说:“老师,萨沙的外祖母死了,是昨天埋葬的。”“外祖母?”——女教师冷淡地说,“外祖母死了,有什么关系?外祖母归外祖母,但是学习必须认真!”这几句话使萨沙大为震惊。他一声不响,暗自流泪,教师再也没有去理睬他。在萨沙的生活里,外祖母是一个最亲的人,她的死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他思想集中不起来,既不能思考习题,也想不起语法规则。这位教师的话是多么冷酷啊!从此以后,萨沙就恨透了这位教师,直到毕业。

这位教师绝情的话语给学生造成的伤害是怎样的大啊!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同样,没有对学生深厚的爱,也就不会有富于情感的语言表达。

注意语调、音量、节奏的变化

教师讲课的语调、音量、节奏的变化,能够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声音不平淡,抑扬顿挫,才能使教师的讲解、表述富有情趣,使重点突出,声音的变化也可以用来暗示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使他们专注起来。

请看某教师在上《沁园春·雪》时的教学片断:

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采用配乐朗诵的方式,录音机播放雄壮的气势磅礴的乐曲,有节奏地抑扬顿挫地朗诵。

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学生全神贯注,沉醉于伟大豪迈的诗篇之中。由上阕抒情时,教师用声音的变化来暗示,注意音量放大,节奏抑扬突出。)师:面对如此多娇壮美如画的大好河山,作者引发了哪些联想?这一联想与雪景有怎样的联系?

(这样,暗示了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同学,他们自觉地调整坐姿,开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此外,教学中教师的声音抑扬顿挫,快与慢适度变换,不仅有利于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果断、利落的作风。

因此,在教学中,要使课堂更生动活泼,就要注意语调、音量和节奏的变化。

让教态充满魅力

在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中,中外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师的热情与学生的成就做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教师会极大地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列斯总结了人接受信息的效果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音调+55%面部表情。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教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非语言和外加语言的提示作用。他们认为非语言的提示作用与我们身体运动所发出的信息是分不开的,它传递着情绪和感情,并增强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外加的语言提示指音质和音调的变化,以及使用适当的语气助词,它同样传递着情绪和感情,并形成我们的语言内容。

非语言提示是教师教学中生动性的主要部分,教学的生动活泼基本上是由于不断更换对学生的刺激方式,不断引起和抓住学生的注意。有些课堂之所以枯燥乏味,主要是教师语言呆板,很少有身体运动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以及缺乏必要的手势协助等。

要想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就要正确使用教态语言,让教态充满魅力。

一、目光交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非言语交际中,眼神传递的信息最丰富,使用占有率也最高。学生正是通过教师丰富多彩的目光,窥见教师的心境,从而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敬重或反感的情绪体验,进而形成这样那样的师生关系,导致或优或劣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目光注视的类型与次数被认为对课堂管理与教学目的影响最为明显。每当教师与学生的眼睛接触平均次数下降时,学生破坏课堂纪律现象就上升;当教师不断注视教室的每个角落,师生之间的目光接触次数上升时,课堂秩序就良好。目光的类型不同,会给学生不同的影响。冷峻的目光,使学生疏远感;热情的目光,使学生产生勉励感;轻蔑的目光,使学生产生逆反感。眼能传神,眼能达意,而且能传微妙之神,达复杂之意。而现行的班级教学中,一个班中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就要合理科学地运用自己的目光。

1目光分配要合理美国昂塔里欧学院教育博士约翰·克勒观察了19位教师在课堂上一刻钟时间内,凝视时间超过30秒的注目方向,他发现:教师平均用44%的时间直视前方,39%的时间与他左边的学生交换目光,而“光顾”右边法是把目光的中心放在倒数二、三排的位置,并兼顾其他。要特别注意使自己的目光与全班学生的目光保持“对流”,以便随时调控,真正使教师的目光变成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的“控制中枢”。

有些教师在指导学习小组或个别学生学习时,往往过于专注个别对象,忽视对全班学习形势的观察,在小组指导和全班控制之间处理不当而影响教学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参与学习小组的活动时,要经常用目光巡视全班,随时关注前后左右的不同位置和所有学习小组,处理好点面的关系,对全班的学习实施有效的组织指挥,以免顾此失彼或因小失大。

2目光要面向全体学生改变只把目光投向优秀学生的倾向,把关切、期待的目光和微笑更多地投向后进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3改变目光注视的方法(1)改变“目中无人”的上课方式。有些教师上课时眼睛盯着课本或教案,很少看学生,这种缺乏情感交流的课堂,使学生兴趣大减,课堂纪律混乱。为此,教师要深钻教材,对教案烂熟于心,这样,走上讲台才可能放开课本与教案,而把目光全部投向学生。

(2)提高目光注视的技术。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目光,要因时而异,因人制宜,要有助于教书育人这个总目标的实现。比如,对正在违反纪律的学生,需要投以严肃的目光;对做出满意回答的学生,应投以赞赏的目光;对性格内向、怯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应投以鼓励的目光;对性格腼腆的学生,应避免较长时间的接触,防止其产生局促不安的情绪。

请看下面某老师讲授《愚公移山》的教学片断:

(完成课文翻译,落实有关实词讲法。教师走上讲台,以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学生,提出问题)师: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愚公移山”这个成语?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的目光扫过每个学生,再问)师:从课文的哪些情节中,你能看出愚公那种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呢?(熟悉情节,为翻译课文作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翻译课文过程中,通过目光接触,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对“且焉置土石”、“甚矣,汝之不惠”二句理解不明,教师及时板书讲解。)师:(板书)且(况且)焉(哪里)置(放)土石(画出语句的结构)甚矣,汝之不惠(同“慧”)(倒装句)师: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习惯放在动词之前,译时要放在后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倒装句要调整语序,“之”是主谓间助词,无实义,译成“你太不聪明了”。

(讲解之后,教师个别提问学生译文,用鼓励的目光,让学生先顺畅翻译,再落实调整个别词句。本课课文翻译进行得很顺利,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高涨。)该例中教师在讲授《愚公移山》时,走上讲台“以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学生”,表示要向全班同学提出问题,以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教师提出问题后,目光又扫视全体同学,暗示每一个同学都要思考这一问题。在讲解课文时,通过目光接触,发现有的同学对个别难句有疑惑,教师便板书难句,详细讲解,然后提问同学,用鼓励的目光,要同学大胆翻译。

由于教师眼神运用得当,使课文翻译进行得顺畅,学生的兴趣很高,课堂气氛也很好。

二、表情达意人们往往能通过表情的变化,把某些难以或不宜用语言表达的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准确、精密地表达出来,所以,蕴含着丰富信息的教师面孔常常是学生最关注的目标。教师的面部表情一要自然,要让学生看到教师表里如一的坦诚自然的真实形象;二要适度,脸色、形态的变化不可过分、过频,要嘻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失声;三要温和,自己不好的情绪、心态不要透过表情带到课堂上来。

请看某老师讲授《诗五首》。

(教师面带自然的微笑,注视学生,然后提出问题)师:哪位同学记得诗歌的特点及它的分类?

(学生一时想不起来了)(教师有点惊讶,然后温和地说)师:仔细想想,诗歌有哪些特点?(教师也作出展开思考的样子)相信有的同学肯定能想起来。

(个别学生举起手)生:表情自然、亲切地读一首古诗来启发学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学生很兴奋,马上回答出了“概括性”和“抒情性”是诗歌的另外两个特点。教师脸上带着赞赏的微笑,课堂气氛温馨轻松,学生们读诗,背诵,进行得非常顺利)教师运用表情技巧时,必须目的明确,决不可变成无聊的打趣。运用表情,还必须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统一,要与教师的身份、达意的需要相称。

三、头部示意教师的头部动作也可以传达丰富的信息。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可用点头或摇头等动作鼓励或调整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请看某老师讲授《论雷锋塔的倒掉》:

师:这是一篇杂文,从“论”字入手,请大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层意思来论述的?

生:从对塔的厌恶,《白蛇传》故事,塔倒后人民心里欢喜,法海下场罪有应得。

师:(先微笑着轻轻点头)同学们课文内容把握较好。(再摇摇头)但是同学们是否注意过我问题中的“论”字?作者论述了哪几层意思?

(学生随着老师的启发,找出论述层次)生:1.论塔倒不可惜。

2.论干革命是镇压之塔。

3.论塔倒大快人心。

4.论塔倒是历史的必然。

教师深深地点了一下头,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

该教例,教师在教《论雷峰塔的倒掉》时,向学生提出一个较难的问题,当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够完整时,教师先是轻轻点头,肯定学生回答问题中的合理成分,再摇摇头,向同学指出回答问题的不足之处,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圆满地回答出问题后,教师点头,鼓励学生。这样,就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四、手势助语手是会说话的工具。在教学中运用手势,可以使教师的主体形象更加鲜明,使语言更能传情达意,使学生通过视觉获得形象,增强美感。手势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如表示物体的形状、大小,事物的数量、方位、层次,再配合口语,便可以加重语气、突出重点、加深印象。教师运用手势要舒展,大方,准确。

请看某老师讲授课文《中国石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