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115

第115章 构建人本学校制度文化推进学校跨越发展

吴徽明

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等制度在制定和执行中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是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师生的价值观、行为理念在内的精神成果和学校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学校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真正源泉。因此,构建好学校的制度文化,才有可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学校制度文化不等同于学校制度。学校制度一般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要求。这种规章要求既有党和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也有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各类规范性制度、规则和要求等,还有学校结合自身实际而制定的大量有关教师发展、德育管理、教学规范、科研制度、工作要求、专业成长、考核评价、日常行为等规章制度。这一切有形的规章制度就是学校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是要靠强制的手段加以落实的。而学校制度文化则指学校“有形的”各种规章制度与广大师生共同的理想愿景的结合与统一。广大师生共同的理想愿景指的是广大师生思想观念上的、道德认识水平上的、价值取向上的共同行为准则。这种无形的行为准则是广大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自觉的价值取向和理想愿景,是通过舆论导向来约束、规范、引导大家行为的。制度是有形的,文化是无形的,是一种精神状态,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制度管理是文化管理的底线。因此,我们在学校管理中应该重视构建学校的制度文化,以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有教育专家曾经说过,“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对这句话的解读,一般认为应该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学校处于建设初期或是薄弱状态,需要有一位强有力的校长为学校的规范化建设掌舵。而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飞跃过程中,一位好校长更需要有一套好制度。治理学校靠的是科学、合理、完善的制度,而不是靠校长一个人的意志、情感和魄力。没有制度的治校是人治,有制度的治校才是法治。只有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制度文化,才能确保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每一所成功的学校,都建设有科学、合理、完善的制度文化作为保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转变;新课程改革推进了由单一的国家课程向国家、地方、校本结合的课程转变;办学要求由办学条件合格向办学水平合格转变;人才培养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学校管理由行政型管理向校本型管理转变,教师由知识传授型向导师型转变,师生关系向“民主平等”的双主体关系转变,教学目标由“知识与技能”的一维目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的三维目标转变,教学方法由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转变,教学评价由成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等。这一系列的转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的理念。

因此,建设好学校的制度文化,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关键。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关系的规范总和,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关注“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制度,体现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连接着学校师生共同的情感与价值认同,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能充分保障学校管理的有序高效。

构建以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为主要内涵的学校制度文化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校长要树立“教师第一”的理念,作为教师要树立“学生第一”的理念,学校管理要树立“服务第一”的理念。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淡化“管”念,强化“理”念,要提倡以人的生存质量为目标,以造就人的成功为归宿。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学校制度文化包含了许多非文本制度和非校长权力影响的规范化因素,包含了广大师生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观、成就观、价值观的共同倾向。因此,构建学校制度文化更要从“精神”领域拓展,从广大师生的共同心理、共同需求角度拓展,强化非文本制度的行为准则的影响,让学校制度文化更贴近师生的共同利益和行为规范。因此构建学校制度文化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予考虑:

一、逐步完善学校党组织监督保证、教代会民主参与下的校长负责制度

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如何管出实效管出水平,取决于领导者的办学水平、自身素质。作为一校之长,对学校的文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校长负责制”是由校长、学校党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结构。其中,校长对学校的工作有决策权和指挥权;学校党组织对学校行政工作进行监督,并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工作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三者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成败。三者关系和谐统一,则促成学校制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三者关系混乱无序,则使学校“山头林立”或“校长独裁专制”,学校将会失去“重心”而沉沦。因此这一制度的完善,是构建学校制度文化的重要保证;三者关系的和谐统一,是学校制度文化充满人文关怀的保障。

二、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

学校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管理的无序阶段(初始期),在建校初期,一切从零开始,是制度建设和规范形成的起始阶段,在相互磨合中开始逐步形成规范;二是维持常规、正常管理的阶段(发展期),学校已经建立一定的制度和规范,并在磨合中“彼此熟悉”,逐步积淀形成学校文化的基础,是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三是做出成绩并产生飞跃的阶段(成熟期),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目前泉州市大多数学校的发展已即将于第三阶段,因此,要高起点的构建学校制度文化,需要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无论从校长管理模式到班级管理模式,还是从学校组织机构到学校人员调配,都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逐步形成系统化。只有具备系统化的管理体系,才能保障学校管理的科学化,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制度体系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认识人的发展问题。人总是需要发展的,而且也是能发展的。人性的善与恶、勤与懒是相伴而生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约束和引导。实践证明,人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能力,而且人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任何管理,在未得到“人”的认同前,其管理是被动的,其管理的效果也是低效的。

每一所学校由于所处的环境、发展的阶段、办学的理念、师生的情况等等条件的不同,制度建设的着重点必然不同。例如,薄弱学校的制度建设重点往往是规范性制度的建设和制度的完善,为的是让学校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师生的行为有章可循,所处的是制度建设的最初阶段,离制度文化的建设还有一定的距离;发展中的学校的制度建设重点应该是发展性制度的建设和理念的形成,因为这时候学校需要的是如何让老师得到更好的发展,让学生的发展得到保障,所处的是制度建设向制度文化建设的过渡阶段;成熟学校的制度建设重点是文化的建设,因为这时学校需要的是理念的提升和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因此,学校的制度体系应以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为基础,既不能完全照搬别校的先进经验,也不能沉没于书本教条之中,要实事求是。

四、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的管理氛围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学校办学的社会公益性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充分、全面、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所应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构建学校制度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师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制度与规则是为了让广大师生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快乐。制度构建的价值在于制度运行中产生的人本效益和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制度建设的本意不应是惩罚,制度应以肯定奖励为主。执行制度应规范严格、公开、公正、公平。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用身去感受,用心去思考,用情去影响,并以人为根本去构建,去营造,使之最终成为激励教职工终身学习,热爱学校,充分体现研究性、创新性、高质量的运行机制,并且实现人文关怀,规范操作。

五、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文化管理相结合,使制度体现人文的理念

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文化管理相结合,即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依法治校就是刚性的制度管理,从严治理,用规章制度去约束人、规范人的行为,使学校秩序井然,学生行为规范统一,养成良好习惯,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柔性的文化管理,就是以德治校,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高雅的气质影响人。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通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的潜移默化的效应,使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成为自觉行为和理念。管是为了不管,达到由他律到自律,使人们在心情舒畅、民主自由、尊重个性的环境中创新和创造,拥有乐业的空间。

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将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刚柔并存,既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又有适当的感情投资,更好地调动师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目的。通过构建学校的制度文化,以制度为底线,使刚性的规章制度与浓郁的人文氛围有机结合,使制度附有人文的情怀,实现高水平的管理,达到管理水平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这才有可能推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资料

《学校管理学》江月孙赵敏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泉州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