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142

第142章 “海西”区域政府协作的现状及问题(1)

(一)“海西”基本情况

(1)“海西”的内涵

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广东潮州、汕头、梅州、揭阳,浙江温州、衢州、丽水,江西鹰潭、上饶、抚州、赣州等20个设区市在内的“海西”,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16]而福建省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统称“五缘”)[17],80%的台湾同胞祖籍在福建。福建平潭是全国第五大岛,距离台湾新竹仅68海里,是大陆距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是国家规划中的京台高速公路和台湾海峡隧道大陆地区的桥头堡。因此,“海西”特别是福建具有对台交往独特的区位优势。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发挥福建对台交流的独特优势,提升台商投资区功能,促进产业深度对接,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推进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18],凸显了福建在推动与促进海峡两岸发展与互利共赢的作用。

(2)“海西”主要经济指标。

2009年,“海西”经济区GDP总值约为24585亿元人民币,其中,福建省GDP总值1194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2010年,福建人口3689.42万,GDP总值达14357.12亿元,人均GDP达5000美元,比上年增长13.8%;2011年1~7月,福建GDP总值达8530.2亿元、增长13.3%。近年来,“海西”区域相关四省经济发展位居全国前列(见表1和表2),“海西”与台湾的差距日渐缩小。有专家据此推算,“海西”经济若按年均增长13%计算,大约在2015年可以赶上台湾地区。[19]

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局

(二)“海西”政府协作的现状

就“海西”而言,存在着众多纵横交错的政府关系,它们支撑起了“海西”区域治理的总体框架,多重伙伴参与的博弈游戏在不断上演。如果以福建省级政府为坐标中心,“海西”发展过程中需要协调的各种关系可归纳为两类,即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纵向关系主要是指以福建为代表的省级政府与中央政府(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及其所属中央部委和央企之间,各省级政府与下级市、县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横向关系主要指福建省级政府与广东、浙江、江西三省及其所辖十一个设区市政府和范围外其他经济区的相关政府之间,其他有关政府和部门之间以及与港澳台政府的关系。要使“海西”真正发展壮大,不仅需要构建纵向协作链条,还需要不断探索横向协作链条的发展。

(1)纵向协作发展现状。

当前,“海西”发展过程中纵向协作主要表现模式是“省部协作”模式。“省部协作”模式是发展纵向协作链条的一种有益的探索。“省部协作”的主体主要是中央相关部委、央属大企业与福建省政府,时至今日,国家部委及央属企业已有70余个与福建签署了合作协议、会议纪要等政策文件,对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给予倾斜支持[20]。在协作具体形式上,主要采取两种形式:双方签署协议、纪要和单方(主要是中央部委和央企)出台意见。协作的内容主要在五个方面:

一是中央部委在区域经济布局规划上,着力凸显了“海西”战略地位(略)[21]。

二是在先行先试上实施特殊政策。如国家发改委、国台办出台一系列文件政策措施,支持福建在密切闽台经贸联系,推进旅游双向对接,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开展现代农业协作,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以促进两岸的直接“三通”。国台办和福建省政府共同举办海峡论坛,打造两岸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授权福建省行使部分应邀赴台审批管理权,办理《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及一年有效多次签注[22]。

三是在项目建设上助推“海西”强势发展。如产业建设方面,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在机械、电子和石化这三大产业方面大力推动(设立闽侯汽车制造基地,湄洲湾、古雷石化基地,国家级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试验区)。在建设用地规划和年度计划指标安排、重点项目用地审批,尤其是台商投资区扩区和新设、平潭综合实验区用地等方面国土资源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铁路建设方面,铁道部把’三纵六横九环‘海西铁路网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发展规划,全力加快福建铁路建设,温福、福厦、龙厦铁路建成通车,厦深、向莆、合福等在建铁路加快建设。公路和港口建设上,交通运输部将海西高速公路网视同国家高速公路网予以推进;在全国港口规划调整完善时,将福州港、厦门港、湄洲湾港列入全国主要港口[23]。

四是在工作机制上强化协调联动。国家部委与福建加强沟通协调,支持“海西”建设,一是实地调研。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深入福建各地,对福建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推进海西建设的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二是部省联动。福建与科技部等部门建立了部省联系协作机制,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建设“海西”区域创新体系,共同研究具体工作举措。海关总署支持福建扩大口岸开放。三是载体平台建设。国台办、农业部、商务部、科技部、住建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大力支持福建举办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等经贸活动和重大展会[24]。

五是在战略投资上加强高位嫁接。“围绕海西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加强与央企高位嫁接,推动加大对海西项目布局力度。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支持下,省委、省政府于2010年12月9日在北京召开’福建省与中央企业合作洽淡会‘,国资委所属121家中央企业中有116家主要领导参加会议,共洽淡合作项目123项,总投资8464亿元。中石化集团加快推进福建炼化一体化二期项目前期工作,争取该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海油公司在加快推进福建LNG总体项目二期管网及冷能利用项目的同时,与福建共同建设海西宁德工业区,加快三都澳溪南半岛开发;国投公司与福建合作加快推进湄洲湾(石门澳)产业园开发;中化集团与福建合作建设中化泉州石化项目;中国化工集团与福建合作建设中国化工江阴150万吨重油催化热裂解项目;鞍钢集团积极参与福建三钢集团联合重组,推进鞍钢冷轧钢板(莆田)项目建设。[25]

作为构建纵向协作链条有效尝试的”省部协作“模式,充分体现出协作性公共管理在利益机制基础获取”双赢“的目标导向。这种协作一方面可以为国家各部委和央属企事业单位的”创业建功“搭建有效平台;另一方面,也会极大地促进”海西“区域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在现阶段对促进区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从深层次来说,’海西‘与部委、央属企业大范围的协作形式,有望成为中国区域协作的又一个样板,为中国地方经济发展探索新路径,为国家解决类似跨省区区域协作积累经验“[26]。

(2)横向协作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利益主体的凸显,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协调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27]福建高度重视跨区域经济协作,与”长三角“、”泛珠三角“的连片联动日益增强,加快跨省铁路等沿海大通道建设,粤东北和闽西南的省际边贸协作得到加强。在”海西“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福建与广东、浙江、江西省际政府间的横向联系越来越密切,在”先行先试“的政策背景下,与台湾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并主动采取建立各种层次和类型区域协作组织等多种途径推动区域经济的协作,实现相互间关系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