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162

第162章 流动性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实现充分就业问题研究(1)

--基于福建的研究

徐志箴

摘要:本文从福建省三次产业(三次产业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合称)与劳动力市场的数据分析,延伸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省周边省份广东省、浙江省、江西省等的产业和从业人员的对比,进而扩展到全国部分地区的分析。概括总结出劳动者流动的规律性原理、理论观点、政策规则。针对刘易斯拐点原理在当前劳动力分析的缺陷,提出“劳动者流动波形曲线”原理、“劳动力流动节点”原理等理论观点。阐述三次产业在实现社会扩大就业和充分就业的作用意义,剖析发展产业实现充分就业的企业缺工和劳动力转移问题,特别对当社会劳动力大于三次产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当社会劳动力少于三次产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等两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着重对农村转移劳动力、院校毕业生、流动性产业人才、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五类流动性特征较为明显和集中的劳动者群体就业需求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劳动力转移流动所反映出来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一体化程度的基本规则和服务机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流动性劳动者三次产业社会充分就业公共就业服务

一、福建省常态性三次产业用工情况分析

根据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公布《福建省人力资源市场2010年第四季度职业供求状况分析》的资料,2010年第四季度全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总体特征及其分析如下:

(一)全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总体特征

福建省2010年第四季度市场表现为劳动力供给小于需求,全省劳动力供求总量同比、环比均有较大幅度回落,求人倍率在前两季度连续回落后开始反弹,略高于2009年同期水平。

(1)劳动力供求总量较2009年同期比较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为13.66%,减少20.5万人次。本季度职业供求总量达到129.7万人次,环比减少61.7万人次,同比减少20.5万人次。其中:求职登记59.2万人次,环比减少31万人次,同比减少10万人次,岗位需求登记70.5万人次,环比减少30.7万人次,同比减少10.4万人次。

(2)从产业需求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用工需求比例分别为1.58%、49.73%,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量较2009年同期的53.37%降低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需劳动力比重为48.69%,高于2009年同期的44.17%。

(3)本季度求人倍率在连续前两个季度的回落后开始上升,略高于2009年同期水平。本季度的求人倍率为1.19,环比上升0.07,与2009年同期相比,上升0.02(参阅图1)

(二)结构性企业用工短缺的主要原因

(1)季节常态性原因。由于春节前后企业订单骤增,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短期季节性用工需求。

(2)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原因。较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劳动者工资福利待遇,福建省无明显优势。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留住当地农村劳动力。部分地区的惠农政策使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外出务工农民明显减少。

(3)产业发展用工需求原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同产业企业得到发展,增加用工需求量。

(三)劳动者流动性频率加快原因

由于福建省三次产业的特点,处于全国尤其是周边省份中等水平,福建省的劳动者流动性比较明显,同时也比较复杂。尤其是流动性形态特别复杂,既有流入的,也有流出的,还有回流的。同时,当前福建省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长期存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和就业压力;也面临复杂的结构性缺工矛盾。各地区“找工难、招工难”、“用工难、留工难”等相互矛盾和相互影响的情况不断加剧。

二、当前福建省三次产业和就业结构问题的相关分析

(一)福建省全省劳动力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分析

福建省第一产业的就业数量每年逐步缩小,第二产业的就业数量在缓慢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数量在扩大,扩大趋势比第二产业幅度大。说明第三产业的就业数量会拉平,或者说超越第二产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参阅表1),在于福建省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每年逐步缩小,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在缓慢增产,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在扩大,扩大趋势比第二产业幅度大。

(二)福建省城镇新就业人数的流动性分析

从下表可以看出,福建省城镇新就业人数主要流动趋势(参阅表2)。本表说明,新就业人数在非国有和城镇集体经济单位的人数越来越多。同时期,就业人数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产业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部门。

单位:万人

注:新就业人数包括:(1)城镇个体、私营报告年净增从业人员;(2)城镇单位当年录用的退伍军人、外单位调入人员、大中专及技校毕业生和从城镇和农村新招收人员等。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四省经济状态的产业用工分析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已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相关省份的流动性劳动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产业是一项重要的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活跃程度的衡量指标,也是吸收劳动力最主要的就业岗位机会。在福建省、广东省、浙江省、江西省等海峡西岸经济区相关省份不同地区劳动力三次产业的分布对比情况,福建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缺乏明显优势。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四省的城乡劳动力流动方向态势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劳动力流动性选择就业状态较为复杂,主要向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流动。江西省等地主要流向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全国劳动力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存在向区内、区外双向选择流动。这给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省城乡就业制度平台建设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和压力。

(二)产业发展促进劳动者自发性流动

从下表可以看出(参阅表3),福建省由于地理及历史问题导致经济发展相对于广东省、浙江省,没有明显优势。各种经济矛盾和社会因素积累,福建省产业发展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造成劳动者的就业流动改变方向。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本表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指数按不变价格计算。

四、劳动者流动性影响三次产业的规律性问题研究

当前城乡存在两大体系的库存劳动力资源,存在相当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库存量和城镇劳动力资源库存量。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建筑业、服务业等;城镇劳动力主要流向现代农业产业、社会物流业等。同时还存在农村劳动力回流,城镇劳动力在不同城市的流动就业。劳动者的流动主要根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出发,谋求劳动者生存发展需求目标,出于劳动者流动的内在驱动力,实现个人就业流动。

(一)劳动者流动的规律性原理

劳动者主要根据工资待遇,在不同产业和不同领域流动。不同的生存发展阶段促进劳动者在不同产业的流动。

这里,产业劳动者职业流动原理解释如下:正常情况下,劳动者主要根据劳动价值预期来决定流动性。在返回流出的产业,选择进入更高职位或者岗位收入的行业领域和部门。

(二)刘易斯拐点理论的偏失性

刘易斯拐点所指的劳动力流动性问题,在当前用工管理技术上,可以在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实现调剂和平抑。劳动力资源边际用工转移逐渐在更大的劳动力市场下逐渐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