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046

第46章 闽台合作培育创新型人才共促产业发展研究(2)

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是推动产业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力量。从目前产业结构来分析,福建省存在较大的滞后性,表现在第三产业(39%)比重较小,第一产业(12%)、第二产业(49%)比重偏大,第三产业增长效率较低,整体产业竞争力不强,尚处于工业进程阶段中,具有以工业为主导的特征,这严重影响产业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效应(数据来源于《福建统计年鉴2011》)。福建产业化结构升级迫在眉睫,省“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扶持发展大企业大集群。从2015~2020年,福建后工业化将稳步推进,知识和创新驱动作用突显,知识密集形产业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将占全省GDP的50%以上,经济总量与台湾大致相当。福建省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必将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福建相比,台湾产业结构较为优化,农业(2%)比重小,工业(27%)比重适中,服务业(71%)占据主导地位,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但台湾在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新的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创新型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问题也日益显现。据台“经济部”调查,2008~2010年,硕士级人才研发工作缺口有5000~7000人,其中电子、电机、电控以及物理方面缺口最大。另据台湾电机电子公会公布的报告显示:至2008年,台湾资讯、电机与电子产业所缺人才将达到5.7万人;网络软件公司所需的专业人才更是空前奇缺,台湾的航天工业目前需要从业人员6.5万人,现台湾仅有1.3万人,缺5万多人。台湾长期从海外引进人才,但在与大陆合作培育人才方面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创新型人才的紧缺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台湾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两岸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迫切需要闽台两地进行高层次人才的交流与合作,闽台优势互补,合作培育产业优化升级中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将对两地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区域经济合作必然带来闽台人才培育的区域合作

从闽台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十一五”期间,福建累计吸收台资项目2037项,累计合同利用台资57.4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9.2倍,累计实际利用台资(不含第三地转投)78.03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1.84倍。2010年,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上,仅仅福州一市与台湾企业共签约项目就达56项,利用台资逾10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4倍[23]。目前福建省内有马尾、集美、杏林、海沧、泉州五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同时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台资企业产业集群。从闽台进出口总额变动来看,截止2010年,福建对台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其中出口比增39.61%,进口比增53.18%[24]。两岸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台湾已成为福建省第二大外贸来源地、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市场。在闽台区域经济合作深度发展和海西建设加快的大背景下,实现闽台产业优化升级、产业对接和区域合作利益的最大化迫切呼吁闽台人才培育的区域化合作。在台湾产业西移过程中由于忽视人才西移,出现台企人才匮乏的状况。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台湾本土人才的优势正在弱化,福建省基础研究能力不断提升,加之大陆本地化人才培育的低成本考虑,闽台携手利用双方资源形成人才培育合力,着力培育能够促进闽台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将成为历史必然。

四、基于闽台产业优化的人才需求分析

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实际上是资源配置关系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人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又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从长远来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将推动闽台区域经济朝着互补共赢的方向发展,闽台双方产业的对接、优化调整和升级将迈上更高的台阶,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柔性化、技术化发展趋势将逐步凸显。随着产业升级速度的加快,技术结构的高度化和柔性化,不仅改变着人才需求的结构,也对人才的类型、规格和层次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基于闽台产业优化的人才需求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一)闽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所谓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不断突破原有的界限,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反映的是技术结构以及人才能级结构的提升。改变了人才需求的能级结构人才需求的结构在横向上不断地扩展,表现为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在纵向上反应为能级结构比例的提升。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依存,技术结构代表产业结构的水平,产业结构决定技术结构的形态。海峡两岸产业的相似性和互补性特点使得闽台区域经济合作前景广阔。由于新的经济转型的需要,台湾对闽产业转移由最初的农业、传统制造业逐步向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倾斜,这不仅直接促进了台湾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同时也间接带动了福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台湾对福建的高科技产业投资起步较晚,福建省也错过了台湾IT与IC领域转移的合作时机,只赶上台湾光电产业转移的机遇。但基于闽台“五缘”优势和海西建设的不断完善,福建省已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和主要经济增长点,闽台在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方面必将出现新的高潮,闽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这必然要求人才需求的能级结构发生质的转变。

(二)产业结构的柔性化改变了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

台湾已成为福建吸引境外投资的第二大资金来源,福建农业实际利用台资位居大陆各省份之首。从台资企业在福建投资的行业变化上看,福建省台资企业投资总体上呈现出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度的趋势,并积极开展闽台电子信息、石化、机械装备、农业、金融等产业合作洽谈,举办不同主题的经贸论坛和专题研讨等,以入台举办福建商品展为突破口,带动了贸易、投资、旅游、通汇等经贸合作项目的拓展。例如福建积极开展对台招商活动,促进闽台产业对接,促成台塑、台玻、友达光电、东元电机、国泰人寿等一批台湾知名大企业来闽投资,特别是吸引台湾石化、钢铁、机械等重化工业项目和信息、生物制药、环保等新兴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来闽投资,着力推动一批闽台产业合作重大项目落地。与此相适应,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闽台产业结构柔性化的趋势不断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密集型产业群需要人才实现多种技术的组合和运用,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要具有广延性、复合性和创造性。

(三)产业结构的技术化提高改变了人才需求的层次

闽台产业合作已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知识、技术密集产业链。首先,闽台农业合作项目从引进农作物良种开始,逐步朝种植业、引进农业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由种植业、零星单项逐步向农副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土地成片开发和整体配套方向发展[25]。其次,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配、汽车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形成了较强的配套能力的聚集效应。最后,以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也向多层次、宽领域拓展。比如在农业方面,为了深化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福建先后建立了各种类型的闽台农业合作实验区。台糖、农友、天福等台湾农业知名企业纷纷落户福建,成为福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和样板。而台塑、统一、东南汽车、翔鹭等大型台资企业也已成为福建相关产业的龙头。知识、技术密集产业链的发展对提高了产业结构的技术化,进而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先进技术装备的特点是技术系统的尖端化、集成化和信息化,再加上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和产品周期的日益缩短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人才需求的层次也发生着相应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