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石然札记
8725600000014

第14章 家庭(1)

家庭

家庭类型

1高目标型(进取型):进取型家庭成员有较高的人生目标,愿意为社会的进步担起重任,关心社会的事业,所以十分注意对道德和知识的追求。

2实惠型:实惠型家庭多讲实际利益,努力实现个人和家庭更高一级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他们的思想较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而波动。

3拜物型:拜物型家庭的特点是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十分强烈,表现为利己自私,贪图眼前利益。

4不检点型:社会关系上常有越轨行为,生活上只管吃好、穿好、玩好,有钱就花,今天有酒今天醉,不考虑长远。

家的神秘

家有独立性、封闭性,甚至蒙着一层外人难以体味的神秘色彩。家不必把自己的一切公诸于众,家有责任把自己赋予个性创造的一切成果奉献于世,但却不必把实现的过程向社会汇报。家可以(而且有时是必要的)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无害于社会、不悖逆道德伦理规范的活动方式和行为方式,家庭之间相互尊重这种隐私,彼此容纳各自独立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家爱的含义

歌德说:“没有国王庶民之分,只要有家,就是幸福的人”。有个理解你的家,有个理解你的人就够了。家,是你牵挂中的牵挂,家不是天堂,却胜似天堂。财富、荣誉寄存在那里;家是温暖体贴患难与共,同舟共济;家是感情的储蓄罐,人身的收容所、充电站、安全港;家是琐碎的、沉重的,家最讲理,也最不讲理,它能使你发泄,它容忍容纳;家为爱的体现,一生都为家支出和得到爱;家,特别是美满的家,标志着一种最美好、最动人的伦理关系。

亲人,就是爱,生命的意义在于爱,有爱就不失望,把爱献给你关注的人。爱之中,只有圆缺、悲欢、甘苦都在一起,才有滋味,才是真爱,才是可以指望的福;亲人,不考虑自己,把风雨遮挡在你之外;亲人,不让你惦着,让你惦念是他的损失;亲人,只想给予,不想索取(索取不是爱),受到挫折,见到亲人,只有委屈的泪水,滋润人生的是亲情。亲人有时彼此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心却是更加贴近。

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孩儿的乐园;家,跳不完的舞蹈,唱不完的歌谣。

家是生命的接力,智慧的传递。

尊老爱幼

尊老,孝亲是根本,对父母怎么孝也不为过,最大的美德无过于孝顺父母,永远不要忘记母亲十月怀胎和生你时承受的痛苦,永远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以爱妻之心爱父母是最大的孝子,孝子者,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悦色,有悦色必有婉容。

老人害怕孤独寂寞,儿女应定期看望。老人喜欢唠叨些陈年旧事,有时反复讲,儿女要做出感兴趣的样子,不这样,容易伤害老人的自尊。老人一般艰苦朴素惯了,买一些贵的东西莫报实价。老人过生日、结婚纪念日、重阳节,不能忘记,参加者尽量齐全,别忘了照个“全家福”。

全家福

亲情爱情不一样,服从尊亲不是奴性。对老人精神赡养也很重要,物质是容易超越的,但精神不然。不给父母招骂的是孝子,不啃老是孝子,给父母增荣誉是最大的孝子。

不孝之举:懒惰无获,照顾不了父母;吃喝玩耍,不顾父母;自私惧妻,不顾父母;行为不轨,使父母感到羞辱,打架斗殴,给父母带来危险;学识高,和父母没有共同语言,置之不理。有良心,对父母才会有孝心。忘掉父母的人是可耻的。

爱父母如爱子,对待七十岁的老人要像小学生一样,对待八十岁的老人要像幼儿园的孩子一样,对待九十岁的老人要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

照料父母不能犹豫,更不能推辞。这机会不多,别的事可以让人代替,唯有照料父母,非你莫属。父母需要照料时,你说有事,不,这不能否定你的自私。对你的照料,他(她)会不安,内心充满感激。他(她)痛苦时,硬说不碍事,以前无所不能的父母把给你减少麻烦当作他(她)的心愿。给父母换衣洗澡时,你无不潸然泪下,抚养、孕育过你身体的他(她),已如此衰老。父母该照料时,非你莫属,是非你莫属啊。

父母需用我们的时候,不要找借口,因为父母百年后,剩下的只是怀念了。去尽一份孝心,不要等,今天就是良辰。

父母十分惦念着儿女,他(她)的爱是铺天盖地,绵绵不尽。人都向下疼(爱子孙)。真是,娘啊,娘,儿在外地,您在故乡,您时常为儿牵肠,有时您把别人错看成是儿的模样,生我的娘啊,生我的娘……

上二十年看父敬子,下二十年看子敬父。

儿时的回忆

奶奶

奶奶把木柴填满灶膛,火烧得正旺呼呼作响。锅里咕嘟咕嘟冒着气泡,肉香慢慢随着蒸汽散发开来。我是馋猫不离腥锅台,尤其是在吃喝不那么宽裕的时候,小孩子的食性更是敏感强烈。美味扑鼻,我嘴里的馋虫直打转。奶奶看出我的端倪,怕我迫不及待从锅里抓肉烫了手。我有迫不及待的先例。有一次,老姑来看奶奶拿来的是柿子,等不及老姑和奶奶递过来,我便下了手,偷着在里屋的门旮旯儿把它消灭了。冷天的柿子比冰棍儿还凉,让我小小的体格直打寒战。奶奶拿着柿子找到我时才发现,我已经嘴唇青紫,上牙打着下牙。这幅模样可吓坏了她,赶紧把我搂在怀里围上被加温,心疼得直骂我:你这个臭蛋(我的乳名),你这个臭蛋……以往的经验值得注意,奶奶先发制人,为了稳定我,讨好我,从翻花的锅里捞出一小块丝络肉让我尝,嚼得烂吗?我说一点都不咸,她说等着再炖一会儿就好吃了。开饭了,奶奶先倒上一大碗热水凉着,怕我渴了来不及。

再说件关于吃的事。奶奶养的小鸡被一只猫偷吃了几只,老人家产生了仇恨,结果把它打死了。想来猫真不对,大概只能是如此下场,为什么懒着身子不去捉老鼠而偷吃小鸡呢?死后的结局也很惨,奶奶剥了它的皮,炖了吃了。猫肉的味道确实不怎么样,我本不想吃。奶奶为了增加我的营养,哄着硬让我吃了不少。没料想,猫肉产生了副作用,我们过敏了,身上痒得厉害,起了一身荨麻疹,奶奶自己挠,也给我挠,难受了一大宿(现在想来,可能猫肉是不能吃的,也很少听说有人吃猫肉)。当然,我最想说的不是这些,而是在奶奶心中我是多么重要啊!

爸爸妈妈

幼年时期(20世纪60年代前后)华北任丘一带的冬季,乡村农家屋顶上的炊烟在傍晚的上空缭绕飘荡,村落里浮游着甜丝儿丝儿的清香(馏山芋的气味)。晚上馏山芋(山芋是好东西,又能当主食,也喂猪)一是吃、二是取暖。馏山芋的火把炕烧得很热,炕热屋子暖。劳累了一天,吃饱了,钻进被窝,那就是享福,连灶台上过冬的小蟋蟀们都美得歌唱。我是家里第二个孩子,也是第一个小子,有权使用好的位置——爸妈让我睡炕头,说来也寒碜,小时候有尿床的毛病,特别是冬天,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好天爸妈东倒西地晒被褥。有时晒不干,就在身下敷,天不好在炕上炮,或是烧热砖烙,烙尿湿的铺盖那气味让人在屋里实在没发待,因此,尿了炕,父母有时会打上两巴掌。我可怜的爹娘,你们是对的,还不是怕儿子睡湿被窝才这样吗?不知道是学来的还是他们的创造,方法简单又好用,就是母亲用布缝了一个大口袋,里面装上谷秕子,让我睡在上面。这一招很灵,尿炕的灾难有所改善。

闹病遭灾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轻轻拍打听她哼唱小曲儿;坐在父亲的腿上擦去泪痕,小嘴儿里嚼着他塞给的好吃的。身体不舒服,二老划拉抚摩,不耐烦了,小声轻轻地询问为什么,孩子欢笑时也跟着欢笑。这一切是多么美好,使幼小的心灵得到百分之百的安慰。亲情所致,也许对他们来说是举手之劳,是他们喜欢做的事……擦屎把尿、不辞辛苦的父母啊!回忆这点点滴滴,让我想不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给以报答。

从儿时到青年时期我家是贫困的。7岁时,父亲带着我们闯关东,在东北(黑龙江嫩江县一带)熬了3年,母亲在那寒冷的地方身体不适险些丧命,没办法又回到了老家。那个年代(中国农村搞大集体生产队时期),孩子多又没家底的人家,一年的收成不够或勉强度日,加上弟弟妹妹的增加,拉扯儿女难,养育儿女多的父母谋生更难(我们兄弟姐妹8个),吃穿就成了大问题。幸亏父亲是个能干开朗的人,全家主要靠他一个人在外折腾,妈妈身体单薄,拼尽全力也干不完家务活儿,父亲还得当半个主妇来搭手。

时间飞逝,我们大了,父母老了;我们老了,父母不在了。儿时的光景只能偶尔出现在梦中。与世长辞的先父先母、先祖母,你们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是为儿女奉献的一生,你们安息吧!

先辈们,子孙回想起来觉得亏欠你们的太多了,只能在你们的墓碑上刻下“铭感育恩”“永言孝思”这样的文字来表达哀思了。

2010年清明节

附:小品文“临终前”、“母亲的心”

临终前

奥斯特洛夫斯基,临终前对他的爱人说,“你要想着我们的母亲”,他昏迷了,醒过来问爱人,“我说什么了吗”?爱人说“要想着我们的母亲”。他说“对了,为了母亲,我没有向死神屈服”。过了一会儿,他又昏迷了,再没有醒来。

母亲的心

一位母亲盼呀盼,盼着儿子结婚,儿子结婚了,她越来越老了,儿媳对儿子说,:“你的这位老母亲,我看着越来越不对劲儿了”,儿子说,“那就撵走”。有一天,儿媳又对儿子说,“我想看看你母亲的心是个什么样儿的”。儿子找到母亲,掏了心,紧着往家走,不小心栽倒了,母亲的心说话了:“孩子,别着急,摔疼了吧……”

夫妻之爱

有人说,爱是人心上的一个洞,爱一个人就是心疼一个人,夫妻关系要有父爱母爱的体现。爱得深了,潜在的父性或母性必须参加进来。爱就是对被爱者怀着一些莫须有的哀怜,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怕他(她)冻着、饿着,担心他遇到意外,好好的突然想到他有朝一日死了怎么办,轻轻地抚摸他,好像他是病人,又像是易损的瓷器。爱就是做被爱者的保护人的冲动,尽管在旁人看来,这种保护毫无必要。爱,愿他成功,在所爱的人身上能得到喜悦和勇气,爱他自身不具备的东西,常思念他(她),不图多大的回报。

爱意味着责任,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奉献和牺牲。爱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这当中得到快乐。如果对一个人只是迷恋,并不心疼,这样的爱还只停留在感官上,没有深入到心窝里,往往不能持久。

没有被惦记的人,也就没有惦记人。凡正常人,都兼有疼人和被人疼的两种需要。在相爱者之间,如果这两种需要不能同时在对方身上获得满足,便潜伏着危机,那经常被人疼的一方,最好不要以为你遇到了一个只想疼人,不想被人疼的纯粹的父亲型的男人或纯粹母亲型的女人。在这茫茫宇宙间,有谁不是想要人疼的孤儿,但只能用爱来还取爱。

吃醋(男女关系的嫉妒)是妻子最大的美德,越是有情的女子醋性越大。

结婚不是私通,男人好色、贪财的要远离他。丈夫控制妻子,把妻子当做财产、附属物,做妻子的不要太屈从,要及早和他分手。婚姻,两人轻松愉快才行,勉强的夫妻是眼泪和苦恼。男人为事业忘了家,女人对这种痛苦要挺过来,妻子如果把丈夫紧紧地搂在怀里,又要他出人头地,根本没有这种便宜的事。男性愿选稳妥的女人,就是怕拖累事业,怕影响自由。

在一起生活的夫妻如游泳,自己游自己的,相互关注,保持自由度,关心对方的安全,有危险信号就救助。

夫妻互相吸收美好的东西,肉体结合和精神愉快才可终身厮守,对方给你幸福,才是成功的婚姻,有了你,我就满足,和对方一同老去。

亲子之爱

父母要藏一部分爱,是愿望和理智的爱。溺爱以爱为起点,到最后可能为恨。爱像糖一样,要运用得恰如其分。

亲子间,在个性方面有所不同,有时很难沟通,那就让其自由发挥,亲子之爱有时在内心。孩子的报答,不在你付出多少,在于你怎样去感受。

对孩子付出的越多,使其得到的越少,对孩子不会爱,比不爱更悲哀。事事给孩子方便,可养成让人照顾的坏习惯,那就很可怕,代替孩子做事意味着摧残。要在正确的人生指导上下工夫,才是真正的爱,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被宠的人,不知道给予别人,只想索取。

孩子的日常生活要关注,穿着打扮(像发型),骑的车,在条件可以时,要跟得上时代,别让他在群体中有落伍感。父母不要居高临下,孩子的要求要商量解决,挺大的个子不能用拳脚,让他感到有个温暖的家。父母爱的方式,要是他们能接受,孩子都会感到其乐融融。

孩子要懂得,靠父母生活的年龄过去,还在靠,就会反目成仇。当你走出家门时,父母的爱是不会改变的,你总是被牵挂。对双亲要常问侯,或买些礼物表达爱心。

附:父亲的一封信

女儿:

年轻人涉世都会心里不设防,什么事都要自己想,不要总按别人说的去做,不要一时冲动就盲目行动。

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要适应环境,创造它,融入它。

胆小和虚荣是人的弱点,有机会不要错过,什么都需尝试,对自己要实事求是。

要交比你强的朋友,你可以学到东西,和差的在一起,还觉得自己不错呢。要多向长辈请教,别以为了不起。对人要以诚相待,少说话,多观察,嘴是容易伤人的,话占便宜不是胜利者,千万别和人吵架,有对手知道他的心就行,不要硬碰硬,不要太要强,尤其对男孩,要以柔克刚或智胜,以保护自己为前提,用不同的方式达到同样的效果就行了。不要太相信男孩的话,誓言能实现吗,十有八九是幻想的空谈,多是不负责的。

对弟弟多给予指点、帮助和爱护,因为他是你最亲的人,是血脉同源的。对他倾注再多,都是为你自己好,父母不能永远和你在一起,最终只有他是你的亲人,你不变的朋友,你就是一无所有也还有个家。

学学织毛衣、做家务吧,这对你以后的生活是有用的。

晚上不要熬夜,注意身体,疲劳作战是愚蠢的。不要追时髦,减什么肥,要锻炼身体,健康很重要,要好好地活着(生活)。

父亲除了疼爱你的心和忠告,还有什么呢?

父亲

家教

儿童期。儿童期是依附期、模仿期,管教小孩不要哄(骗)和吓。哄吓有百害而无一利,你可以骗孩子或吓孩子一次两次,久而久之,孩子便不信或不怕你了,这不仅使你在孩子面前丧失威信,以后无法教育孩子,且会使孩子养成撒谎的恶习和执拗的性格,应坚持正面说服教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身作则,这才是上策。

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摆脱父母管束期,独立性增强,认为不必事事都服从,不愿和父母谈话。家长要主动和他们交谈,让孩子畅所欲言,不放任自流,也不要什么都管。

强调孩子的行为准则,如不准偷盗,不搞欺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认错误等。良好的教育不是总想让其增加优点,重要的是让其知道自己的缺点。

一个青少年的堕落,家庭负最大责任,因为无论他有什么问题,如果不是家庭对他放弃了管教与爱护的责任,他绝不至走入歧途。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重视教育的作用,也得承认教育并不是万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