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石然札记
8725600000022

第22章 方略、处世(2)

对立统一规律,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以各个角度看各种矛盾现象。老子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认为一切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自己的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老子进一步指出,对立的事物是相互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赛翁失马,安知非福。这个典故讲的是:古代有个住在边塞的老翁,他养的马跑丢了一匹,邻居们安慰他别着急。老翁说:“丢一匹马没有关系,这可能是件好事呢。”有的人不理解他的意思。过了几个月,跑丢的那匹马居然领来一匹好马。邻居们来向他表示庆贺,老翁说:“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说不定会招来什么祸害。”老翁有个儿子爱骑马,他骑上新来的这匹马,一勒缰绳,马就蹦跳乱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邻居们赶来看望老翁的儿子,老翁感谢大家的关心,并说:“孩子摔断了腿,也许是件好事。”没过多久,外敌犯境,战争即将发生,军队需要增加兵员,村上年轻力壮的都被征去当了兵,战争爆发,非常残酷,死伤惨重。老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逃过了这一劫难。

有个故事讲到:一个在地狱生活的人,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在各种考验面前都表现的很出色,经审查批准让他到人们向往的天堂去。这个人很高兴,当他来到天堂,站在大门前便欢呼起来,“我来到天堂了”!有个迎接他的人说,“天堂有什么好”!这个人说,“你应该离开这里,到地狱去体验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疲劳使休息感到舒服,饥寒使人向往温饱,疾病中感到健康的美好。

我国古代的两点论认为,自然界中,高山和平原、冬和夏、白天和黑夜、阴阳等是对立的统一。社会中没有坏人就对比不出好人;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没有先进就没有落后,没有战争就没有和平;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

有矛盾就有斗争,矛盾的对立都是不可调和的,他们永远处于斗争之中,有矛盾才有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什么时候是不存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一分为二,我们常说,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是对的,坏事本身并不是好事,但我们认识到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从坏事中取得经验,经过努力,斗争,就变成了好事。

任何一个特定的行动方案的优点,都有一个相对的缺点,此一缺点终将与该优点完全抵消。在短时期内,特定优点或缺点可能成为某一行动方案的主要特色,成功在于判断所有优点的短期优势。

肯定也会意味否定(物极必反),超出真理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一个不被人们理解的道理会被当成错误来对待。

互不相让是对手,如果你没有对手,麻烦可能大大增加,失去对手和失去盟友同样可悲。

2量变质变规律

事物的质和量都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发展变化的,量的变化引起质的变化,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在一定界限内,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质,而一旦超出这个界限,量的变化就会引起质的变化。

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任何事物都有其“度”,这是普遍现象。例如:每种气体都有凝结点,每种液体都有其冰点和沸点,每个生物都有其生命的界限,所有这些“节点”都是引起事物质量转变的界限。在这种“节点”以内,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保持一定的质。这种使事物保持特定质的量的界限,在哲学上,我们就称为“度”。在标准大气压下,摄氏零度到一百度,这就是水的度,超出这个界限,就不是水,而是冰或水蒸气。

孔子说,“过犹不及”,这句话正是可以理解为掌握“度”的重要性。“不及”达不到一定的度,不能保持一定事物的质,“过”则是超过一定的度,使事物的质受到破坏。

楼房的坍塌:一个农民在路边盖了三间房子,有时过路的行人来投宿,有人说,“你就开个客店吧”,这个农民便开起了客店,客人还不少,有时多得住不下。有人说,“你把这房子加上一层不是很好吗”,这个农民就加盖了一层,成了二层小楼,这样一来,客店的生意越来越好。这个农民心想,二层楼要是变成三层岂不是更好,这个农民便又加盖了一层,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听轰隆一声,楼房坍塌了。

3否定之否定规律(又称肯定、否定规律)

量变质变的转化,是按什么过程进行的,在质量互变规律中还没有提到,有待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加以说明。

什么是否定,把一只蚂蚁踩死,把一株草拔掉,把旧房子拆除,都是否定。辩证法说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不是人为地把某种事物消灭,或是不承认。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即矛盾),肯定的因素处于主导地位,保持着事物的存在,否定因素处于从属地位,是促使现存事物走向灭亡的方面。这两种因素互相斗争着,否定因素不断发展,当它上升到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导致了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就是辩证法的否定过程。一切事物都是通过自身的否定向前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就是改造的过程,克服旧的消极的东西,发扬其中积极的成分,新事物具有了更为优越的性质。

否定之否定是什么呢?如一个团体,合—分—合,团体内部有分歧,分歧演变成斗争,经过较量,优胜劣败,最后又组建成一个更团结更有战斗力的新团体。植物类,种子—植物—种子,种子发芽生长成植物,植物又生成种子,种子像原来的种子,但完全不是原来的种子,它的品质会有变化。

否定之否定不是事物的简单循环,而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后就表现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后,事物便成为更高级的新东西。否定之否定的周期在某种事物中需要经过很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如原始地壳的岩石,—经过风化等粉碎,由雨水带入大海,一层层淤积在海底,由于海水的高压——又形成了新的海底岩层,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从简单到复杂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因为事物包含着各种矛盾,有矛盾就有斗争,斗争中会出现局部的暂时的后退现象。从长远的观点看来,事物的发展中受挫是暂时的,刚刚产生的新事物,不管看来多么弱小,多么稚嫩,经历什么样的曲折,它总是逐步地成长壮大,最后完全战胜旧事物。合乎规律的产生和发展的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本质和现象

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它总是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一个没有任何言行的人,我们是无法对他做出关于他本质的判断的,当然这样的人在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不从现象入手,便无法认识本质。由于本质总是表现为各种现象,所以研究事物的本质必须占有丰富和全面的材料,然后加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才能科学地揭示其本质。如果占有的材料不完全,是零碎的和片面的,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各种现象中,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声东击西”的假象。假象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正如一些骗子,打着为别人办好事的幌子,表现的很有能力,又诚实,待人友好,当觉着此人可信,又有利可图时,便上了他的圈套,这就是骗子以好人办好事的假象掩盖了骗人的本质。假象是从反面来表现事物本质的。假象具有不彻底性,不稳定性,任何一种伪装都会有某种漏洞,任何一种欺骗都是暂时的。

5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适合内容的形式促进事物的发展,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则阻碍事物的发展。如一个年轻人,不努力工作,不学习,又不懂礼貌,在衣着打扮上却很张扬,这种人难免遭人议论和讥笑。反对形式主义,并不是说形式上就不重要,在注重内容的同时,要善于选择利用和创造适合于事物发展的形式,去掉那些阻碍事物发展的形式。

6原因和结果

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原因和结果也是对立统一。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任何现象的出现,都不能没有原因。一个人的天资仅仅是成功的一个条件,决定性的原因在于他们毕生辛勤的劳动。“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就是李白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因功夫深而出成绩。

什么叫原因,什么叫结果?表现的现象就是原因,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熟能生巧,巧就是结果。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因果是相互依存关系。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才能有所建树,这也正是人的智慧所在。

7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偶然性的背后存在着必然性。不管什么人,都必然老死,但人死的情况又各不相同,有的死于疾病,有的死于天灾,有的死于人祸等等,是由许多偶然的因素促成的。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没有纯粹的必然性,也没有纯粹的偶然性,它们总是结合在一起来发生作用的。必然性决定发展的趋势,而偶然性则使这种趋势发生各种各样的摇摆和偏离,这样事物的发展既是合乎规律的,同时又是丰富多彩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而凡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在它的背后都可以找到某种必然性,必然性总要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我们对各种偶然性的因素不可掉以轻心,如有灾无灾都要做有灾的准备,有备才能无患。

8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也是对立统一,它们包含着根据和条件,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等。可能不一定会变成现实,常说,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但坏事本身就是坏事,要把坏事变成好事,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条件。什么是可能,什么是不可能,往往并不是一眼就可以看清楚的,常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未必就是不可能。黑格尔说,“一个人,越是缺乏教育,对于客观事物的特定联系越缺乏知识,则他在观察事物时,便越会驰骋于各种各样的空洞的可能性中,明智和有实践经验的人,决不受那种可能性的骗”。研究可能性和现实性,着重把握现实的可能性,努力促使其转化为现实。定计划,办事情务必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要估计到各种可能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

客观事物、现象之间,现象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不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不是只为个别或局部的事物所具有,也不是只在某一段时间里存在,而是无所不有,无时不在,具有普遍的性质。就像我们的地球和太阳,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太阳对地球有巨大的吸引力,而地球对太阳也有很强的离心力,这两种力处于平衡状态。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这种普遍的联系,使得人类社会、地球乃至浩瀚无垠的宇宙,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等等。事物联系的最普遍的形式是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如农村致富与修路的联系:在乡村,农产品出现积压或烂掉的问题就是因为交通不便。农民致富靠农产品生产,农产品生产出来就得有买主,买主收购产品就得运出,运输道路是第一位的。产品和收购(销售)是直接联系,产品与道路是间接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本质联系是事物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稳定的反复起作用的因素,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的客观规律。非本质联系,是事物外部的、偶然的联系。不同的联系起着不同的作用,直接联系能直接及时地影响事物的发展进程,间接联系只能以间接、曲折的方式影响事物的发展。本质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非本质联系只能在既定的方向上,对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重要的是把握住本质的联系。

真理和谬误

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对真理的肯定,同时也是对谬误的否定。

在认识过程中,使主观正确反映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产生真理性的认识,同时,由于客观事物的无限复杂性和人们主观认识上的限制,也有可能歪曲地反映客观,导致主观与客观的分离,引起错误的结论。

真理都是具体的,是对一定条件下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当条件变化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也就变化了,因而人的认识也必须随着变化,如果仍然固守原来的那个真理性的认识,那么本来是真理性的认识也会变成谬误。真理和谬误,离开一定的条件,就无法说清某个认识是真理还是谬误。就拿农民在夏收夏种的季节来说,有的人把麦子收了,等着播种,有的人麦子还没有收割,就突然下起了大雨,这个说这雨好极了,那个说这雨下得真糟糕。

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就是把真理运用到实际范围以外。如关心孩子的成长是正确的,要是发展到溺爱就会走向反面。

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对谬误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懂得它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怎样才为正确,就是找到了真理。

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都要有一定的条件,没有条件就不会转化,一贯正确的人,根本就不存在。

谬误认识的产生,就出于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

真理在斗争中发展,当真理触犯到某个人,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总是想方设法地扼杀真理,保护谬误,利用谬误。正直的人们在探求真理的斗争中往往要做出牺牲。

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真理作为人的一种认识、反映,其形式是主观的,从这一点看,它自然离不开认识主体。但是,真理之所以为真理,是因为它是一种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它包含着不依赖于认识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真理是客观的。真理不是由人们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决定,而是因为它具有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的内容,离开了这个客观内容,就无真理可言了,真理的不可战胜的力量也正是在于它的客观性。

真理只认可科学的推理与事实,真理的客观性并不因权势而改变,权力和真理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真理不以人的好恶而转移,不管什么人,只要他尊重客观事实,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做出正确的反映,他就有真理。

靠真理吃饭,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谁要是敢于向客观真理挑战,到头来,都必然受到客观真理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