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石然札记
8725600000004

第4章 人生(3)

老有老的优势,老有老的风采,人生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了。不贪财,不抱怨(想想为人民在战场上牺牲的人,还有什么怨言),不争吵,不居功自傲,不无病呻吟,不要有依赖感。金钱权力无关紧要了,要懂得怎样去超脱,只有学会超脱才不被一切所累。老人是二番童年的开始。

退而不休,有专长的老人自己乐意的话可继续工作,发挥余热,或写一写回忆录,给后人留下点什么。迈小步,不停步,小车不倒往前推。今天脱了鞋和袜,不知明天还穿不穿,还要学习,工作,这样的人是幸福的。

老人的健康

老人最怕有病,自己受罪,别人也跟着受累,只要你不成为别人的累赘,你就是快乐的,健康快乐靠自己。

老人健康长寿因素百分比:15%遗传,10%社会,8%医疗条件,7%自然环境,60%在自己,不健康,活不到100岁是你自己的问题,谁活到最后,就是谁会活。

老伴

不管人们信赖什么,无论什么性格,人永远不会丧失对拥抱和爱抚的需要,肉体的接触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婴儿和老人无一例外,老人更为强烈。老人需要体贴,需要怜悯,需要欢情,需要一个对话的人,需要一个伴儿(老来有个伴儿,胜似儿女床前站,儿女满堂,不如半路夫妻)。上了年纪如爱还存在,比年轻人还厚重,同老伴散步,在花前月下,温馨的情感和青年人比一下,掀起浪漫的回忆。

老两口斗嘴(斗嘴可不要过界,人定了型,对方都了解,出不了错),也是有趣儿的事,你说她对,清风阵阵,细雨绵绵,做个鬼脸儿,透着文雅和顽皮。

老人穿戴要讲究,老伴要互相打扮(或儿女帮着打扮),老来俏也是一种美。

养老

赡养是儿女的回报,要心安理得,孩子的孝心不是与生俱来的,与教育品质有关,养老不靠儿女(农村)不行,光靠儿女也不行,老人经济上要有余地(积蓄),有备无患,不是自私,人怕老来穷。

附:“张大妈”“王老汉”

张大妈:老伴去世,感到孤单,愿意和儿子们在一起生活,把存的积蓄分给孩子们,生活全靠他们,就有了依赖感,年纪渐大,身体有病,让孩子们出钱,有的表示厌烦,常常发生争吵,老人处在被动的境地。

王老汉:老伴不在的王老汉认为,人要靠自己,谁有不如己有,他决意和孩子们相对独立地生活,把积蓄存起来,自己能劳动时,自食其力,年迈衰老,生活需要别人照料,自己有积蓄,花销用不着孩子们支付,他们只是出点力,也没有什么怨言,老人生活得很踏实。

孤独

孤独是相对而言,越害怕孤独,就越感到孤独,抛开孤独就没有孤独。

甲老妇人儿女满堂,孩子们有的工作在外地,有的嫁入他乡,不久老伴故去,越发觉得孤独,时而怀念着老伴,时而念叨着儿女。乙老妇人年轻时就抱定独身,一如既往,无忧无虑。甲老妇人关注的是别人,乙老妇人关注的是自己。

老人心理

随心愿时,内心感到受之不安,不随心愿时,表现得又恨又急,经不得好,见不得坏,该忘的忘不了,想记的记不住。

老人生存的欲望更为强烈,同代人一个个地离去,就是在把他的世界一块块地带走。

耄耋老人

时候到了,手会不由自主地颤抖,腿软弱无力,行走艰难,背驼了,肌肉萎缩,皮肤像干在架上的丝瓜,还布满黑斑,头发斑白稀少,牙齿几乎全部离岗,眼睛昏花,耳朵听不到吵闹,性欲丧失,精力衰退,一切再也不能挽回。

人到头来,都变成让人最轻视的人,每个人的结局都是相同的。生死是自然规律,要惜老,要顺其自然。

死亡

你拥有的只是你自己,你等于你加上周围的一切。当你不需要时,什么对你也毫无意义。存在就是被感知,只要是闭上眼睛,不去听,不去想,不去感知,对于你来说,就没有一切的一切。生命就是处在时间中变化不已,对死亡不予害怕,身处的世界对你来说就化为虚无。

整个人生(生命)都是为死亡做准备。哲学家认为:个体生存的人(活着的人)在不停地由现在化为过去,即在慢慢地消亡着。我们的每一次呼吸都是在抵御着不断逼近的死亡,每时每刻在用这种方式同死亡搏斗着,可最后胜利的依然是死亡。

生命就是一棵藤,发芽、长蔓、开花、结果、倒秧,这是不会改变的。

生命就像肥皂泡,明知必破无疑,但是总想把它吹大些,让它慢破些。

生命就像一阵风、一片云,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生命就是从母腹抛出,扔进棺墓中的一条抛物线。生命是一个假设,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死之间是过程。

哲学家说:“死亡是远离平衡的平衡,死亡与诞生永恒,不朽的先决条件是死亡,死亡是生命周期的一个自然部分,死亡合乎规律和不可避免”。

生物学家认为: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等组成的生物体,能吸收外界的物质,进行新陈代谢、自我复制、自我更新的存在方式,死亡是新陈代谢的结束,也就是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结束。

生命是有精神的,精神是能动的、有活力的东西,物质是停滞的、僵化的东西,生命即精神,死亡即物质。死亡是物质的一种状态,是自然法则的力量使生命体转化为原始的、无限的、永恒的统一体的一部分。化合物的能量不再释放,感情及精神的一切不再存续。你本来自自然,又归于自然,死亡是“返璞归真”。

死亡不是生命中的事件,我们不会活着体验死亡。

死亡是灵魂(精神)与肉体的俱灭(灵魂是肉体的产物),死者对所有的一切都毫无知觉,如同平时的沉睡,就是进入了长眠的睡乡。怎样对待睡觉,就怎样对待死亡。

不要太认真,你以前的人死亡了,以后的人也将死亡。

怕死犹如儿童怕入黑暗处,对死亡的可怕是痛苦的想象,死亡如同打架,打架的人不害怕,害怕和痛苦的是看打架的人。在某种群情激愤、热烈的行为中死了的人(如战场),犹如在热血沸腾时受伤的人一样,当时是不觉痛苦的。对一个婴儿来说,面对死亡肯定是无动于衷的,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就无从谈起对死亡的害怕。

许多佛门高僧用意念控制肉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无痛苦安详地死去,也就是神定气闲地达到自己在地球上旅行的终期。

生命的最后是很淡的,就像一碗白开水,过世后是很轻的,就如剪下的头发、指甲、掉落的牙。

离去(死亡)和出远门差不多,死不是死者的不幸,是对生者的不幸。

死亡才让我们知道生命的可贵,才让我们懂得如何强化(利用)自己的生命。冷静地思考过死亡问题是人成熟的表现,不知道人会死,大概他什么也不知道。爱迪生说:“人反正都有一死,死了以后可以长眠,所以生前用不着多睡,活着的时候应该多做一些工作”。人要通过贡献去超越死亡。

生命的敌人不是死亡,是无知和没有爱。

死亡是一切仇恨的结束,是挚爱的开始。

自己哭着捧着一颗心来到世间,别人哭着不带一根草离开人世,一生又多灾多难,让将要离我们而去的人得到安慰和满足是人的美德。遵从生前的遗愿就是敬重。

哭,我们的泪不光是为死去的人而落,还为苦难的活着的人而落。

到向往处(飘、沉)

若有若无地飘荡,飘荡,飘到彩霞上散步,躲到云朵里休息,随风儿歌唱,跟着雷电呐喊,融在雨滴中下落,化在雪花里飞扬……想入非非地进入太空,到星际旅游,消失在天堂……。

归真在大地里潜化,溶在花草树木中枯荣,析出的磷光闪烁,飘渺的灵魂起舞,天籁如摇篮曲一般美妙……。

附:庄子的生死观

我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认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依循自然的运动而生,死亡也是事物转化的结果)。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本篇通俗的大意是:庄子妻子死了,他的好朋友惠子去庄子家吊唁,看见庄子两腿平伸岔开,一边敲着两腿间的铜盆而哼着歌。惠子说:“你和妻子在一起生活,她为你养儿育女,不哭也行,可却边敲边唱,真是太过分了。”庄子说:“她刚死时,我难过哀伤,思想过后认为,她最初没有生命,也没有形骸,连生命气息都没有,只是夹杂在恍恍惚惚、若有若无的状态中,后才有了气息,变成形骸,再变化有了生命。现又死去,这好像一年四季循环一样。人家现在平静地躺在天地这巨大的屋舍中睡觉,我却在她身边嗷嗷大哭,我认为这是不知晓彻悟生命本质的表现。所以后来就停止了难过。”

附:生命幻想家提出的“濒死者的意识反应”

1通过黑洞。觉得被一股力量推到了一个黑洞,在黑魆魆的洞里飞速向前冲去,身体被牵拉,不时地传来嘈杂的声响。黑洞尽头隐隐约约闪烁着一束光线,当接近这束光线时,自己觉得得到了一种纯洁的爱。这时感到特别平静,(这是濒死者诞生记忆的复苏,它是人体特殊细胞的特异功能,其实黑洞就是母亲的产道,黑洞的穿越经历就是出生时通过母亲产道而被推到人间的过程)。

2与亲友的相会和事件的重现。亲朋好友出现,他们有的是活人,有的早已去世,他们都显得形象高大,绚丽多彩,光环萦绕,若影若现,感到被爱抚、被亲吻。同时自己一生中难忘的经历在眼前一幕幕地飞逝而过,其中大多数是令人愉快的重大事件,霎那间,这一切都和自己化为一体,变得黑暗起来,觉得被风吹起在飘荡。(与亲友的相会是对爱的留恋,事件的重现是试图得到一种与世永存之感,这是濒死者的意识将要消亡的回光返照)

3意识逸出体外。觉得自己游离到了空中,随风慢慢地漂浮,感到极度的安静和轻飘的若有若无。

4与宇宙化为一体。在若有若无中,在慢慢地溶化,与宇宙(空间)化为一体。

人格、意志

人格,其一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点的总和;其二是指人的尊严、价值、道德品质的总和。意志是根据自己的立场、看法和信念,自觉地确立目的,并使用各种方法,采取行动的心理活动。

性格

性格,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刚强、懦弱、热情、冷漠等。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由于社会环境和教育不同,人的性格会有不同的特征。性格既有稳定性,在稳定的基础上,又有可变性。就是说,只要树起信心,有意识地在生活实践中锻炼自己,是可以逐步克服性格弱点的。

一个人的性格从总体看不是单一的,而是混合多样的,不能把一个人归纳在一个性格框架中。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个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无论什么性格的人都有其优点或弱点,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性格表现包括四个方面:①现实态度。就是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的个性倾向。如面对一个人,你喜欢他就热情兴奋,你讨厌他就冷淡抑郁。②意志倾向。是人对自己行为方面进行自觉的调节。如一个坏人在作案,是勇敢机智地把他抓获,还是视而不见地让他为所欲为,是体现英雄与懦夫的时候。③情绪影响。影响的强度和时间,如在一个离异的家庭里,父亲吃喝玩乐,对孩子经常打骂,原先聪明活泼的孩子就会变得孤僻起来。④理智控制。是指心理活动方面的个性差异,如面对冲突是冷静思考,想法化解矛盾,还是冲动鲁莽使矛盾激化。以上四个方面的表现构成了一个人复杂的性格结构。

个性气质

远在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了四种气质类型学说,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近代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的四种基本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与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是相符合的。

1兴奋型,胆汁质,外向型。抑制能力差,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精力旺盛,不易疲劳,易冲动,情绪急躁,办事粗心。

2活泼型,多血质。较外向,反应速度快而灵敏,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言语和动作迅速敏捷,活泼好动,热情,注意力和情感易于转移和变化。

3安静型,粘液质。内向,外部表现少,兴奋性较低,反应速度慢而稳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心平气和,不易激动,情绪不外露,行动迟缓,冷静而踏实,自制力强而易于固执。

4弱型,抑郁质。内向性较重,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详细周密,做事谨慎小心,不活泼,易疲劳,多虑,孤独和胆怯。

人格倾向

人格倾向,在社会生活中,从个人来说,积极地工作劳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道德,遵纪守法,能从容地立足于社会就是健康人格。如果不断地提高工作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高尚的人格。一个人要是缺乏自制力,意向偏离社会正轨,违背道德法律,有错误不吸取教训,就是人格低下或为病态人格。

病态人格,又称人格障碍

病态人格是指人的行为超出正常范围,又称人格障碍或变态人格,这种人格的人思维和智能并无异常,主要表现在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障碍,他既不是真正的精神病,又不是精神健全的正常人。他们能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恰当,知错,就是缺乏自控能力。

病态人格类型

1外向型

①外向兴奋型

表现得热情奔放,总是很高兴的样子,好说好唱,言辞诙谐,不知发愁,情绪常不稳定,自己无法控制。

②攻击型

攻击型又称“激情型”,常因微不足道的小事,就爆发强烈的愤怒、冲动,常与人发生争吵或实施攻击行为,如伤人毁物,也能认识自己的不良行为,就是难以控制。

2内向型

①内向抑郁型

情绪低落、精神萎靡、忧愁焦虑、恐惧、苦闷,常寡言少语。

②懦弱型

精力不足,优柔寡断,不主动,做事无计划,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对事物敏感,易受暗示的影响,生活没有兴趣,常因小事伤心流泪,有困难无能为力。

3混合复杂型

①混合型

时而兴高采烈,爱说好动,时而多愁伤感,独处无语。抑郁时如过度紧张,压抑,甚至妄想自杀,有时却突然转化为兴奋而出现攻击行为。

②违纪型

违纪型又称“反社会型”,这种人常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往往在少年时期就有不良的习惯,如逃学,学习不好,说谎,偷东西,和人打架;进入青年时期容易走入歧途,如盗窃,抢劫,斗殴伤人,性行为紊乱等。这种人没有责任和义务意识,只考虑自己,对人冷酷粗暴,感情用事,动辄冲动攻击,侵害他人,表现得仇视社会,仇视周围的人,胡作非为而无耻辱感,知错不改。

③妄想型

妄想型又称“偏执型”。一是主观任性,对不真实的事情信以为真,心胸狭窄,多疑,好嫉妒,情绪不稳;二是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正确”,常责怪别人,无端地怀疑他人,好像别人都在算计他,对怨恨的人常采取报复的手段。无理取闹,纠缠不休。

④低级下流型

举止轻浮,常嬉笑,缺乏羞耻和名誉感,没有怜悯和同情心,爱编造谎言,让人受骗,常在人前低三下四。为讨好人不顾脸皮,什么低级下流的事也干得出来,图以私利不惜人格尊严,如女性公开勾引男性,或男性在公开场合与情人接吻拥抱等。

⑤怪癖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