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宠辱之间:千古流传的大清外戚
8770200000018

第18章 青年侍卫,脱颖而出

和珅(1750—1799年),字致斋,原名善保,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他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父亲名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他祖上是今辽宁清原县人,清初随清帝入关,住在北京西直门内驴肉胡同。和珅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武官家庭,但他与弟弟和琳从小都受到较好的教育,十来岁时被选入咸安宫官学,接受儒学经典和满、汉、蒙古文字教育。和珅天资聪颖,勤奋努力,成绩突出,因而得到老师吴省兰等人的器重。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19岁的和珅继承祖上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第二年,参加顺天府科举乡试,没有考中举人。不过,没有功名的和珅,后来却因颇有才学,主管了许多文化、教育事业。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22岁的和珅被调到銮仪卫充当三等侍卫(正五品),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便平步青云,迅速成为大清帝国政治舞台上一手遮天的人物,闻名全国。

但是人们对他的早年生活却所知不多。冯佐哲曾在《和珅评传》中作过详细考证,和珅应该是满洲正红旗人,他家曾一度被抬入正黄旗,获罪后其家属又被划归正红旗。有人说和珅出身“贫贱”“卑微”,估计是和珅当政时升迁太快,又飞扬跋扈,故被人所痛恨,遭到过他打击、排挤的人,故意造谣。当然,和珅出生时,家境并不富裕,却是事实。从许多野史中可以知道,和珅童年时曾在家里与弟弟和琳一起接受私塾先生的启蒙教育。又由于他的父亲曾任福建副都统,所以和珅十来岁时,得以和弟弟一起进入咸安宫官学。咸安宫官学实际上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生质量很高的全国“重点学校”。

事实上,有史料记载说,和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男子,玉树临风,脸庞白皙,行动敏捷,举止端庄,言语诙谐。他记忆力强,过目不忘,加上他努力学习,所以经常得到老师们的夸奖。除了能将四书五经背诵得滚瓜烂熟外,和珅的满文、汉文、蒙古文和藏文也都相当不错。

日后和珅在乾隆身边时,运用各种语言接待不同民族的上层人士,同时能用多种文字起草上谕,甚至连西域秘咒也略知一二。能猜测乾隆心理,使得和珅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与和珅少时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和珅还练得一手好字,对诗词歌赋与绘画都能来上一手,可惜当他受诛之后,人们不齿他的为人,故作品流传不广。

和珅在銮仪卫充当侍卫,便常有机会在乾隆身边随侍,这给他带来出人头地的机会。果然,有一天,他出语不凡,引起了乾隆的注意。

当时的详细经过是,乾隆有一天正坐在车舆中阅读边报,忽然有个侍卫向他禀报说有个要犯逃跑了。乾隆听说后,有点不太高兴,脱口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侍卫们看到乾隆这样,都既害怕又惊愕,但又不知道乾隆的话是什么意思,就互相询问乾隆的话是什么意思。这时,一旁的和珅就说:“皇上的意思是看守的人得负责任。”乾隆听到后,心下不由有些惊异,就问是谁说的,和珅便从人群中站起,请乾隆恕罪。乾隆见此,便问:“你也知道《论语》,你念过书吗?”和珅便恭恭敬敬地回答乾隆,说自己曾在咸安宫官学中念过书。乾隆听后大喜,见和珅长相俊秀,一表人才,又是官学的学生,便记住了他。不久任命他为宫中总管兼任蓝旗副都统,令其随侍于自己左右。

可以看出,当皇上发怒,众人惊愕,惶恐不安的时候,和珅敢于挺身而出,勇于应答,才把握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时机。只要我们想想,和珅面对的是一言九鼎的帝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身首异处,就不得不佩服他过人的胆识了。

和珅凭着他扎实的才学、过人的胆量,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打开了通往权力顶峰的大门。

据史料记载,和珅从继承三等轻车都尉,直至他获罪前后的29年中,重要的封官就有47次之多。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27岁的和珅被授予军机大臣。三年后,领班军机大臣于敏中去世,英武殿大学士阿桂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当年在军机处任职的还有大学士王杰、尚书董诰和福长安。阿桂、王杰、董诰都讨厌和珅,结果就出现了五位大臣每天不在一起办公的奇特现象。

为此,御史钱沣专门上了一道奏折,请皇上下令恢复军机大臣在一起办公的规定,这一奏折矛头指向和珅,乾隆承认奏折所反映的情况是对的,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乾隆知道阿桂与和珅不和,常常让阿桂在外领兵或查阅工程、办理案件,军机处的实权自然就落在和珅的手中。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时,就曾听说“许多中国人私下称和珅为二皇帝”。